📖 ZKIZ Archives


中石化:海外征程待續

http://stock.hexun.com.tw/2011-05-09/129423205.html

 「中石化將會成為一個國際化的大企業,不僅大而且強。」4月25日,首次以中石化集團董事長身份出席新聞發佈會的傅成玉說。

  這是傅成玉第一次向媒體發表對中石化的展望。4月8日,傅成玉的辦公室從北京東二環朝陽門的西側搬到東側,其職務則從中海油總公司總經理變為中石化集團董事長。此前一週,中石化集團原總經理蘇樹林由商轉仕,赴任福建省省委、常委、副書記。

伴隨此次人事調整,中石化增設集團公司董事會,而傅成玉則成為中石化集團第一任董事長。

  1951年出生的傅成玉執掌中海油七年,始終致力於中海油的「走出去」戰略,其中以2005年對當時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優尼科的收購最為著名。 這筆高達185億美元的交易最終雖因政治原因未能達成,但傅成玉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被業內視為中國油氣公司國際化的形象代言人。

  中石化國際勘探公司原總經理周玉琦認為,相較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的國際化「在規模和目標聚焦程度上還有差距」。也正因為如此,業界對傅成玉轉任中石化普遍抱有期待。

  傅成玉治下的中海油曾於2010年3月斥資31億美元收購阿根廷油氣公司Bridas Corporation (下稱Bridas) 50%權益,此交易被業界視為「有聚焦、有區域」的國際化範本。交易達成後,中海油很快通過該合資公司於2010年11月及2011年3月收購BP及埃克 森美孚在南美的多項資產,已顯現區域效應。

  遲到的國際化

  2010年10月,中石化以71億美元入股西班牙公司Repsol在巴西的石油資產,是當年中國石油公司國際化擴張中的最大手筆。

  但在剛剛卸任中石化國際勘探公司總經理的周玉琦看來,「與中石油相比,我們甚至晚了十年」。他向《財經》記者表示,中石化的國際化「得從2004年算起」。

  2001年1月,執行中石化國際化戰略的國際勘探公司成立。在此之前,中石化的工程隊伍已經「走出去」,目的是「為國內富餘的工程隊伍找活兒幹」。本世紀初,中石化下屬的一些油田嘗試在海外尋找投資項目,以此輸出工程隊伍的勞動力。

  這個階段被周稱之為「放羊式投資」。2003年8月,中石化對國際勘探公司進行重組。同時,該公司被明確為中石化對外合作、投資以及對外經營管理的唯一窗口。

  「這是轉折點。」周玉琦說。在他看來,重組的首要成就是制定了集團公司對外投資決策制度,建立了項目信息篩選、評價、可行性研究、專家委員會諮詢、董事會決策、重大項目上報中石化黨組等一整套決策流程。

  這標誌著中石化的國際化戰略正式啟動。2004年3月,中石化以1.53億美元收購美國第一國際石油公司(American First International Oil Company,其資產位於哈薩克斯坦),自此得到每年20萬噸的海外權益油。

  幸運的是,中石化剛一遠航就得以參與沙特阿拉伯王國石油史上的第一次對外招標。這次彌足珍貴的經驗同樣獲得於2004年3月,當時包括中石油在內的所有中國油氣公司在中東尚無像樣的投資。

  這次招標涉及三個區塊,普遍被認為是進入沙特的敲門磚,因此歐美石油巨頭們紛至杳來,中石化和中石油也參與其中。

  由於是首次對外招標,沙特做足了準備,條件極其苛刻,只開放天然氣而不開放石油。

  這意味著中標者如果在勘探過程中發現石油,沙特政府將在補償勘探費用後收回資源儲量和產量。只有發現天然氣,勘探者才有權分享資源,但必須先以極低的價格滿足沙特國內需求後,富餘產能才可出口。

  但招標方式卻極其簡單透明,所有公司都可以投標,標書現場投進箱子裡,當場開標,不需要技術方案,誰承諾的工程量最多、要求的回報最低,誰中 標。第一區塊很快被俄羅斯Lukoil拿走,這並不出乎意外,但中石化和中石油不能接受空手而歸的結果,雙方約定,如果第二區塊再次失利,將組成聯合體對 第三區塊投出強標。

  次日,第二區塊競標開始。就在將標書投入箱內前的一刻,中石化為求穩妥,臨時對方案進行了修改,增加了一口井的作業量,成本多出大約四五千萬美 元,但中石化因此中標,也沒有再參與第三輪招標。以一口井的作業量之差中標的,還有西班牙Repsol和意大利ENI的聯合體,他們在第三輪招標中以此險 勝中石油。

  唯一遺憾的是,中石化拿到的標的,與其他兩個標的一樣,至今未有商業性勘探結果。但至少,後來者中石化因此熟悉了國際化的競逐。

  專註上遊資源

  中國自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至2007年,原油對外依存度首度過半,達50.5%。在石油產業鏈中,原油開採的利潤最為豐厚,但中石化 卻一直貧於上遊資源而長於煉油業務。2007年,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煉油業務虧損136億元人民幣。重壓之下,中石化國際化的定位轉向「在產油田資產、有 一定儲采量規模的上市公司」。

  但這一策略卻面對著油價高企對收購機會的擠壓。2008年1月2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在全年首個交易日突破每桶100美元大關,至7月11日,紐約油價創下147.27美元/桶的歷史最高紀錄。

  但是,隨著國際金融危機在2008年9月爆發,國際油價開始急速回落。2008年末,紐約原油價格一度在盤中跌至35.35美元。機會終於來了。

  在周玉琦看來,國際金融危機為世界油氣資源的重新分配打開了缺口。首先,部分中小型油氣公司在金融危機中資金鏈斷裂,需要出售資產以償債。其次,金融危機迫使部分大型油氣公司進行資產優化,出讓非核心資產。第三,為維持經濟增長,資源國也提高了對外開放程度。

  2009年3月初,中石化國際勘探公司向一家關註已久的油氣公司發出「意願全盤收購」訊息。

  這家名為Addax Petroleum Corporation(下稱Addax)的公司在加拿大和英國兩地上市,總部設於瑞士,在西非和中東擁有油氣資產。截至2008年底,Addax石油探 明儲量為5.36億桶,年產原油5110萬桶(約合700萬噸/年)。五個月後的8月17日,該交易以72.4億美元達成,創下中國能源企業的單筆收購紀 錄,但亦有業內人士批評其代價過於高昂。

  「如果放到現在,120個億都不一定拿得下來。」比對當前再次突破110美元/桶的國際油價,周玉琦向《財經》記者稱。

  這次收購的成功,拉開了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油氣行業海外併購的序幕。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相關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油氣業海外併購累計投資額為109億美元, 2010年上半年,這一數據即被刷新至116億美元,中國油氣企業成為國際油氣資源市場上最活躍的角色。

  國際化新解

  既然是機會,就不會持續很久。

  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統計,至2010年末,中國已從2009年能源資源國際併購的第一把交椅上跌落。「這並非因為中國的交易活動出現降溫,而 是被其他國家的交易活躍性趕超。」安永中國能源行業主管合夥人吳國強解釋說,巴西、印度、俄羅斯再次成為中國企業面臨的強勁對手。

  這種競爭態勢,增強了資源國的資源保護主義。「即使是資源國開放,也是一邊打開門,一邊把門檻提高。」周玉琦說,「這讓投資人一隻腳跨進去了,另一隻腳跟進卻有些猶豫。」

  目前,許多資源國提出在油氣資源投資之上附加煉廠、電廠甚至化肥廠建設等要求。更為苛刻的是,資源國正將產品分成合同修改為服務合同。在這種合 同之下,投資方無法分享資源,只能按自己開採出的油量拿低廉的桶油回報金。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簽訂這種合同,已經違背了出去找資源的初衷。

  接近可自由交易的資源,是中石化應對上述改變的方式之一。

  2010年10月,中石化與西班牙Repsol在巴西成立合資公司。在該交易中,中石化以71億美元入股Repsol在巴西的資產,形成一個股權比例為40︰60的合資公司。

  Repsol最初並不期待與競爭對手合資。「他只是想融資。」周玉琦說。交易主要標的分佈在資源最為豐富的Santos和Campos盆地。 Repsol原計劃將這塊資產在巴西上市,但巴西國家石油公司在同期也將上市,因此巴西當局對Repsol作了限定——須在巴西石油上市之後才可啟動上市 流程。「資本市場容量有限,況且巴西國家石油要籌集400億美元,這對Repso的融資能力影響很大,於是我們就抓住這個機會跟他談。」周玉琦回憶說。

  該交易的另一價值在於,擁有Repsol的跨國公司背景,可為中石化建立在南美發展的海外平臺。「在一個地區,一個團隊管一個項目也是管,幾個項目也不會增加太多成本。」周玉琦印證,中石化的目標正是「在資源富足區域滾雪球,將規模做大」。

  這種手法,中海油已有先例。2010年3月,中海油同樣以收購方式建立了Bridas平臺。交易達成後兩個月,傅成玉對媒體表示,「這個公司未來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平臺,用來在南美和其他地區發展,比中海油頂著一個國家石油公司的帽子出去要更容易。」

  傅的話在此後應驗。2010年11月末,中海油通過Bridas以70.6億美元自BP手中收購了阿根廷Pan American Energy(泛美能源)60%的權益。2011年3月,經由泛美能源、中海油與埃克森美孚簽署協議,收購後者在阿根廷、烏拉圭和巴拉圭的部分資產。

  但中石化的效仿目前只是「貌合」。「神離」之處在於,傅成玉認為,中國能源企業的國際化本就不應直接與中國能源安全問題掛鉤,「我在當地賣了油、拿了錢,可以再進口。

  世界石油市場是開放的,中國需要油,可以從市場上買。」這種能源的「貿易安全」觀是一種全球化思維下的能源安全觀,在西方國家早已成為共識,但在中國卻仍顯超前。

  事實上,依靠海外收購、國際合作獲得權益油來保障中國仍在攀升的能源需求幾乎是不可能的。中海油總公司首席能源研究員陳衛東表示,「中國所謂的海外權益油,能運回來的,也就10%。」

  在傅成玉看來,國際化的目的應是建立競爭力,而企業的競爭力體現在通過技術與合作,開發更多的油,增大供應量。世界石油需求的總量是平衡的,中國企業在A地市場增加了供應量,在B地市場就可獲得更多的貿易量。

  中石化的資產是中海油的2.5倍、營收是6倍、員工數量是20倍,目前,傅成玉履新中石化剛剛足月,外界尚不清楚,他將如何在中石化推行他的國際化理念和能源安全觀。

  由於大部分央企尚未按國資委要求建立董事會制度,傳統上,央企的一把手是總經理。這一次,隨著傅成玉到任,中石化集團董事會浮出水面,而蘇樹林 離任中石化集團總經理後,新的總經理人選至今尚未宣佈。但在中石化集團的網站上,董事長兼黨組書記傅成玉確已名列公司管理層榜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