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主力的民間投資,今年一季度呈現企穩回升勢頭。
民間投資的企業家預期已明顯改善,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應進一步放開民營資本準入門檻,比如落實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有序放開民間資本對教育、交通服務業、金融等關鍵領域準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一季度民間固定資產投資57313億元,同比名義增長7.7%,增速比1~2月份提高1個百分點。
其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民間投資增速提升明顯。今年1~3月,第一產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946億元,同比增長21.1%,增速比1-2月份提高2.2個百分點;第二產業27438億元,增長4.9%,增速提高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27930億元,增長9.8%,增速提高0.4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上市公司的資本開支經歷連續多年的下滑之後正處於持續築底狀態而非進一步下降,2016年同比增速上升至2.6%,為2011年以來的年度最高增速,一季度的同比增速為4.9%。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滑的長周期(從2010年開始持續下滑)已經在觸底。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分析,從去年9月以後,制造業投資和民間投資就一直是從比較低的水平在持續回升。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種回升的態勢還是有基礎的。第一,市場的供求關系總體趨好,市場活力有所改善,為民營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創造了比較好的條件。第二,各方面的改革和政策支持,給民營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包括“放管服”的改革、市場準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的加快推進,這些都有利於帶動民間投資的發展。未來民間投資還有條件延續這種回升的態勢。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在“經濟每月談”活動上分析說,相對去年來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鼓勵民間投資、擴大民間投資、加大改革力度,以及對私有產權的保護等這些政策取得了一些效果。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多地民間投資呈現企穩回升勢頭。上海、福建、寧夏是目前民間投資增速最快的幾個省份,其中寧夏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達31.2%。
上海一季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10.5%。一季度上海民間完成投資551.2億元,增長23.8%,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高達41.9%。
上海市發改委表示,亮眼的民間投資數據,來自上海市場環境好轉、企業利潤改善、工業品出廠價格提升等因素,同時也顯示出上海在政府簡政放權、推動“放管服”方面積極作為,加上自貿區改革深化、創新創業氛圍培育等原因,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去年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曾重點督查河南、山東、安徽、遼寧等民間投資體量較大且增速放緩明顯的省份。這其中不少省份民間投資今年以來也出現回暖跡象。
河南一季度民間投資達到了4344.32億元,增長13.6%。內蒙古和陜西等地,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速由負轉正。一季度,內蒙古民間投資同比增長10.5%,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39.1%,拉動投資增長5.8個百分點。而陜西一季度民間投資增長8.4%,加快16.2個百分點。
陜西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統計師張燁在媒體上表示,預期增加是民間投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工業企業的盈利空間還在持續增大,貨運量增長加快,工業用電量的增長也在加快,工業企業的景氣指數出現了回升,企業家的預期也出現了回升。
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也認為,去年的民間投資下滑嚴重,今年有所恢複,其中重要原因是民營企業家的投資信心增強;還有一個原因是制造業增長加快。最終消費品的增加會導致制造業的增加,特別是先進制造業領域,互聯網與制造業結合,也給制造業帶來機會。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拉動民間投資來降低經濟對房地產和基建投資的依賴,這需要政府在財稅政策、產業政策等各方面加以扶持,現在政府希望通過PPP來引導民間投資參與到基建投資中。
今年以來,地方相繼推出一批PPP示範項目,並出臺一系列政策保障項目落地。比如,新疆為確保完成今年固定資產投資1.5萬億元、增長50%目標任務,近日發布了《關於做好基礎設施領域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放寬民間投資市場準入,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農業、林業、信息通信、重大市政工程等八大領域均可采用PPP模式進行建設。
萬博研究院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企業補庫存的周期因素和去產能政策因素的作用下,民間投資的企業家預期已明顯改善,應抓住這個寶貴的預期穩定期,進一步放開民營資本準入門檻,比如落實混合所有制改革,通過有序放開民間資本對教育、交通服務業、金融等關鍵領域準入,不僅民間投資會增加,這些基礎服務的競爭也會提升供給質量和供給效率,最終會促進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