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立群釋疑FT主筆:亞投行怎樣對腐敗“零容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09.html

金立群釋疑FT主筆:亞投行怎樣對腐敗“零容忍”

一財網 王蕾 2015-11-11 21:13:00

“在亞投行,會設立一個監管部門,負責監管部門的這個人在中國人當行長期間,不會是中國人。而且此人一旦上任,就不會被無辜卸職。”

11月9日、10日兩天,在倫敦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上,眾多與亞歐金融合作、“一帶一路”亞歐新合作契機、國際貨幣體系多元化、G20新議題等相關的熱門話題被各路專家熱烈討論。

會議第一天下午,一場在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候任行長金立群與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之間展開的對話吸引了不少與會者和媒體的眼球,席間時而針鋒相對,時而風趣幽默,場內不時響起掌聲,甚至大笑聲。

比如,金立群說,沃爾夫的專欄他一篇不落,而沃爾夫則打趣說,那我以後言辭需要更加謹慎。在現場的《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記下了不少精彩的對話片段。

西方準則不是國際最佳準則

沃爾夫:為什麽要成立這樣一個銀行?

金立群:我們相信,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建設起到巨大作用,而且可以幫助脫貧。1980年,當中國決定加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時,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270美元。對於一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國家,這是一個多麽令人感到尷尬的事實。

正是因為改革開放,我們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學習經驗,我們決定通過借貸,大量借貸,我們沒有把錢投入到消費領域,而是投資到了基礎設施建設上。在大約15年的時間里我們建設了很多道路、港口、鐵路、能源工廠等。

從1995年起,中國經濟開始騰飛。由此經驗,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基礎設施建設是脫貧致富發展經濟的關鍵。這是我們為什麽要設立這樣一個銀行的原因。我們希望幫助發展中國家脫貧致富,保護環境,改善民眾生活,中國領導人希望建立這樣一個新的金融機構,建立一個盡可能代表高標準和準則的銀行。

但是要說明的是,所謂的最佳準則並非西方標準的準則,而是全球各個角落的國家共同創造的一個國際準則。這個國際準則,是由過去50年全球各種發展經驗而得出的,中國是其中之一。西方世界對全球經濟做出了貢獻,請註意,我們亞洲國家同樣為之付出很多。

沃爾夫:你所謂的“國際最佳準則”如何定義?

金立群:所謂的“國際最佳準則”,基本上是老生常談。很多人在說,但是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說什麽。在我看來,所謂的國際最佳標準,是集合了全球各國的發展經驗。硬指標包括:快速增長,成本控制,決策制定和實施發展過程的參與性,環境保護等。

沃爾夫:亞投行的工作語言是什麽?

金立群:很抱歉地說,英語是唯一工作語言。

沃爾夫:這對於一個設在總部設在北京的銀行有點尷尬嘛

金立群:不會啊。你知道現在在中國有多少人學英文嗎?有6億中國人在學習英文。我不得不遺憾地說,很快他們的英文比你都說得好。(與會者大笑) 我希望你不會感到受到了傷害。(與會者鼓掌)

如何對待腐敗問題?

沃爾夫:所有大的國際金融機構都面臨著腐敗問題,你會如何處理這類問題?

金立群:這個銀行的核心價值,可以以三個詞來概括:精幹、廉潔和綠色。精幹指的是,我們不會建立一個巨大的官僚體系,會是一個精幹的員工隊伍,對腐敗行為零容忍。我將是亞投行的行長,你對此有什麽疑問嗎?

沃爾夫:對你,我沒有疑問。

金立群:不是對我,是對這個銀行。

沃爾夫:那要走著瞧。

金立群:好吧。

沃爾夫:我曾經在投資銀行工作,我知道那里的事情是怎麽樣的。

金立群:我告訴你,我曾經就職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我負責的部門從未出過一件腐敗案,因為我規定了紀律,設立了規章。在我到財政部當副部長的時候,有之前的部下來感謝我,說因為有我,他們中沒有人入獄坐監。因此,制度是關鍵。

在亞投行,會設立一個監管部門,負責監管部門的這個人在中國人當行長期間,不會是中國人。而且此人一旦上任,就不會被無辜卸職。再有就是亞投行要推廣綠色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好,而其對經濟和社會貢獻的意義,只有在堅持環保的前提下才能實現。

亞投行如何做到綠色環保?

沃爾夫:能不能請你定義你所說的基礎設施主要包涵哪些內容?而你說到了綠色環保,事實上,動力改造和交通系統等,這些都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項目,你怎麽來保持綠色環保?

金立群:我希望能夠借此機會來向大家介紹我們所定義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我們與參與國簽訂的協議中,明確指出,所謂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廣義的,除了基礎設施,還包括更廣泛的生產領域。

我們不希望把自己框在一個很狹隘的定義內。可以是能源,包括動力的生產、改造和傳輸。可以是交通,一般的城市道路、郊區道路、高速公路、鐵路、高速鐵路、海港、空港。城市生活方面,包括供水、廢物廢水處理、大型城市交通系統還有其他生產部門。有人問:那麽什麽是其他生產部門呢?我說其他生產部門就是其他生產部門。(與會者笑)

沃爾夫:那你是指整個經濟的概念?

金立群:你可以超越基礎設施實體本身來看這個問題,比如醫療、教育,甚至是規章制度和政策層面的改善。我們必須有足夠的雄心去做一些可能10年,20年以後才見效的事情。舉一個例子, 如果沒有海關等政策層面的和諧合作,在兩國之間建設道路或鐵路系統是行不通的。因此我們希望是政策的和諧連接。當然,在最初的幾年,我們會集中在實體的基礎設施建設上。

1000億初始資金怎麽投?

沃爾夫:作為一個向基礎設施建設發放貸款的銀行,亞投行僅僅是貸款給國家主權級項目,還是推廣到私人企業和個人?

金立群:我倒是想問問你的看法?是僅僅和主權項目打交道嗎?

沃爾夫:我的回答是不僅僅。

金立群:我同意你的觀點。我想我們可以和任何機構進行合作。

沃爾夫:你說亞投行有1000億美元的初始資金,你可以放多少款?如何運作?

金立群:我們嘗試一點創新,亞投行初始的資產負債比是1比1,也就是說1美元資產對應1美元負債,最高可以達到1000億美金。但這是非常小的數字,是杯水車薪。如果你去看一下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在將來的10年里,就有8萬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缺口,因此這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亞投行希望通過杠桿撬動我們的資本金,為更多的私有企業提供更多的投資機會。而且,我們可以與世界銀行、歐洲複興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共同合作。

這個1比1的資產負債比只是初期,我們從歐洲投資銀行那里借鑒來經驗,隨著銀行日漸建立起較為紮實穩固的基礎,等到這個銀行具有非常健康的資本金率。當評級機構給於良好的評級結果,這個負債比可以達到1比2.5,也就是說,不需要追加資金,我們的放貸總額相當於可以達到2500億美元。到那個時候,可能就是另一個世界銀行的規模。

亞投行願意承受的風險有多大?

沃爾夫:AAA評級對你來說是不是很重要?

金立群:當然很重要。

沃爾夫:那你對貸款人設立了怎樣重要的標準?亞投行能承受的風險程度是多高?

金立群:我運作的是一家多邊發展機構,我的責任就是要設法得到AAA評級並維護這個評級。因此,相對來說,我會比較保守,如果我以私人企業的身份來運作這間銀行,那我不會做的。我不會介意是AA或者怎麽樣。如果你要保證獲得AAA評級,你不得不控制業務發展,但是從這些評級公司和這些政府股權人的心理上來看,還是必須謹慎行事的。

沃爾夫:請介紹一下你們的貸款,有什麽條款和條件限制。是優惠貸款還是完全市場化的條件下放貸?

金立群:如果我們能夠拿到AAA評級,我們的籌資成本和世界銀行等其他同類銀行差不多,貸款的條款和條件基本上也很相似。然而,必須註意的是,或許籌資成本差不多,但是運作成本會較低。我們覺得項目運作的效率更重要。

沃爾夫:亞投行的雇員規模會是多大?

金立群:我們銀行大樓有3萬平方米的面積,可以容納700人的專業團隊,這個容量可能對將來的4、5年來說還是不夠的。因此,感謝北京市政府對亞投行的支持,我們為亞投行設計了幾棟樓,總面積達23萬平方米,這個辦公規模亞投行發展100年也足夠了。我們不存在分散辦公。大概是5000人吧。但是我們必須擁有3000億美元的資本金。

沃爾夫:對於美國和日本沒有加入亞投行你怎麽看?你覺得他們很愚蠢嗎?

金立群:對不起,你要小心選擇你的用詞(全場大笑)。我從來沒有說過他們愚蠢。讓我告訴你,從一開始我們就邀請美國和日本加入亞投行。我很理解,對於中國來說,去發起這樣一個銀行,肯定會有一些反對聲和疑惑。對管理方式、政策制定、標準和準則等產生懷疑,我非常理解這樣的擔心。

我們沒有過激反應,我認為應該給出更多的時間來給他們自己進行判斷,我們從來不介意(美、日沒有加入)。現在已經有57個國家加入到亞投行,如果這些國家不認可這將是一個21世紀水準的銀行,它們怎麽可能加入?這是不可能的。

當然我也很理解,對於有些國家出於自身的考慮暫時不願意加入。我要說的是,加入亞投行的門依然敞開,只要接受由57個起始成員國制定的條件和規則,任何國家都可以隨時加入。我不想你認為我對人不夠善良,對於一個一次次主動邀請對方去參加舞會,但被一次次無情拒絕的人來說,這種情況是不公平的。

沃爾夫:如果有人問你,亞投行雖然是有很多成員國,但實際就是中國在運作,你會怎麽說?

金立群:25%的股權屬於非地區內國家,75%的股權屬於亞洲國家,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當你所在的歐洲,只有25%的股權,你覺得舒服嗎?因為中國是亞投行發起國,中國就應該擁有多數股權,如果你覺得不舒服,你認為你被“劫持“了,那你最好不要加入。當你看到所有的程序,了解了所有的政策條款,肯定會讓你增強信心。你如果不相信我說的,那就走著瞧。

沃爾夫:不管我信不信,我的工作就是要抱有懷疑的態度對待事物(與會者笑)。但是我覺得你說得都很重要也很有趣。

金立群:我非常喜歡你的懷疑論,你越懷疑,你就越感到失望,這就是為什麽我喜歡你的懷疑論的道理。(與會者大笑)

沃爾夫:我不會失望,而是會很高興。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9223

你不知道的凤姐:从主笔到天使投资人,我们还真没资格嘲笑她

http://www.xcf.cn/gdyw/201512/t20151204_762647.htm

中小游戏公司倒闭潮,从去年年底开始就不断有业内人士出来预警。巨人网络总裁纪学锋的判断是90%甚至到99%的游戏CP(内容提供商)活不过今年;而乐动卓越CEO邢山虎的观点更为激进,他认为两年之内,现有的一万多家游戏CP最后存活率仅有0.04%。

  今年的形势虽然没有恶劣到中小公司全部洗牌的程度,但是死亡潮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象,拖欠工资、老板跑路、裁员、倒闭等新闻已成常态。


  一家游戏美术外包公司负责人告诉腾讯科技,今年的合同和客户,较比去年少了近40%,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明年还将继续减少,而该公司已经进行了一轮裁员,年底还要进行一次大的裁员。


  虽然年底裁员是游戏公司的惯例做法,但腾讯科技从多家游戏公司获得的信息来看,力度会大大超过往年,而今年年底除了中小游戏公司面临死亡潮之外,预计裁员潮和降薪潮也将席卷整个游戏行业。


  对于中小游戏公司而言,更为可怕的是明年这股寒潮恐怕还将更加严重。纪源资本合伙人童士豪告诉腾讯科技,随着游戏中概股回归,以及不少游戏公司 登陆新三板和借壳上市,融资向上市公司倾斜会非常明显;更有不少投资人直接对腾讯科技表示,会非常谨慎地观察游戏公司,明年可能不会倾向于在这个领域投 资,除非团队和创始人特别出色。


  北京成都是重灾区


  腾讯公司在今年曾发布了《2015互联网+白皮书》,白皮书显示,截止2015年Q2,移动游戏CP规模达2.77万家,并在持续增长。而这个数据在2014年10月为1.3万家。


  如此庞大的移动游戏CP研发团队,几乎达到了全世界其他手游开发团队的3-4倍。这和2012年以来,手游回报率极高,且又有着轻资产、低成 本、短周期的特点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发展到现在,无论是开发团队还是产品都远远超过了市场容量,随着行业的成熟,淘汰和整合是必然趋势,这也是今年死亡潮 的根本原因所在。


  邢山虎在今年年初就表示,今天存在的公司,超过5成会在一年内陆续倒掉;其余5成中,在未来24个月随时面临关门的风险。


  从移动游戏CP研发团队集聚的五大代表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成都的情况来看,死亡潮已经成为今年游戏行业标志性事件。其中北京和成都成为游戏公司倒闭的重灾区。


  广州的一家游戏发行公司创始人告诉腾讯科技,广州虽然大的游戏公司不多,但是目前死亡率并不高,一方面是因为广州游戏公司基本都是务实类型,比 较专注产品,而且大部分公司都集中在几块区域,形成了一部分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广州的游戏公司基本上融资都是来自于游戏行业内,资金比较理智。


  即便如此,他坦言,广州的游戏开发团队死亡比例依旧在15%以上,上海的情况估计和广州差不多。而北京、深圳和成都的情况就比较糟糕。北京前期 由于资本和人才集中,产生了很多小的游戏创业公司,但无论是资本和公司本身都比较浮躁。深圳受运营商计费管控趋严,死亡了一大批休闲游戏厂商。而成都是最 严重,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此前在政府大力扶持下,成都曾经号称是游戏开发的“千游之城”,拥有1000家游戏公司,游戏创业成为风潮。但是产业链不牢固、人才相对缺乏和与游戏行业较为脱离的情况,让成都的游戏公司倒闭情况严重。据成都媒体估算,目前活下来的游戏公司不到100家。


  即便是大公司,裁员也十分普遍,例如巨人、畅游、完美世界等都被媒体披露了裁员的情况。而活下来的中小游戏公司裁员、降薪更是成为普遍做法,有不少创业团队直接被并入了大公司。


  大公司抱团


  今年,优质资源向大游戏厂商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并且今年以来,泛娱乐概念成为游戏行业的大方向,影游联动、并购潮和移动电竞等等,都将中小游戏开发团队的生存空间进一步挤压。“大厂一统天下,小厂毫无机会”也成为今年的热门话题。


  根据腾讯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2015年Q3腾讯公司手游收入达到了53亿,此前Q2手游收入为45亿,Q1为44亿,腾讯前三季度手游收入已达到了142亿。由于第四季度是游戏旺季,市场普遍预计今年腾讯手游收入应该能达到200亿。


  除了腾讯之外,网易的收入也颇为亮眼。网易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网易第三季度移动游戏入占比达到53%,净营收预计为35.4亿元。


  腾讯网易两家公司第三季度手游收入之和超过88.4亿,两家公司的占比就超过了市场的60%。而国内整个前15的游戏大厂几乎拿下了超过90%的移动游戏市场份额,畅销榜前50的产品拿下了App Store游戏收入近80%。


  10%的市场份额和20%的收入,明显难以容纳近3万个游戏开发团队。如此惨烈的红海,不少投资人选择离场或者投资极其谨慎,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


  除此之外,今年兴起的大游戏开发公司之间的抱团,也让中小游戏公司生存就更为艰难。


  10月份由英雄互娱和王思聪牵头成立的中国移动电竞联盟,目前已囊括24家企业成员,包括13家游戏厂商:英雄互娱、昆仑万维、完美世界、巨人 网络、游族网络、银汉游戏、天象互动、畅游、莉莉丝游戏、骏梦游戏、恺英网络、联众游戏、途游游戏;4家电竞行业相关企业:熊猫TV、ImbaTV、香蕉 计划、网鱼网咖;五大渠道:360、百度、小米、UC、硬核联盟(华为、OPPO、vivo、酷派、金立、联想);中国电子竞技俱乐部联盟和游戏服务商迅 游科技。


  而游戏中概股于明年的密集回归,也将加入资金和资源的抢夺战中。明年的游戏行业竞争趋势,会更倾向于“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各种小“诸侯国”获得资源、人才和资金难度会越来越大。


  精品模式已成大势


  另外一个对中小CP不利,但是对整个行业却是好消息的事情是,喊了几年的游戏精品化和品质游戏,在今年终于成为真正的风潮。


  《2015互联网+白皮书》中提到,卡牌、休闲、角色扮演等红海市场游戏类型趋于饱和,MOBA、3D动作、沙盒等蓝海市场有待探索。市场收入 规模与CP规模虽然在增长,但发行数量从2014年Q4起衰减,到2015年Q2发行数量为3774款,用户对游戏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游戏淘汰率在加大, 精品化路线是必然趋势。


  除此之外,白皮书还显示,整体移动游戏用户季度游戏的活跃数呈现微降趋势,用户每季度玩游戏款数(季度调研数据)三款或以上的比例从37%下降 至30%,人均单日游戏款数同样在下降,由14年底的2.4款下降至1.8款。用户玩游戏更专一,对游戏的品质也要求更高,精品化趋势是迎合市场与用户的 关键。


  这代表游戏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对人才和技术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对于大部分中小CP而言,野蛮生长的开荒时代已经过去了,无法达到这个门槛的会被迅速淘汰。


  门槛提高,为了提高成功率,资源的集中效应会更加明显。2015年,资本流入手游市场的总额,和2014年其实并没有减少,但在今年更多地投到 了成熟的公司。即便是创业公司,也更倾向于知名企业高管带领的创业团队,在其他创业团队融资难的情况下,应书岭、王一等人却收到资本的极度热捧。


  渠道在今年也把精品游戏作为主打。腾讯从Q2改变了手游发行的策略,缩减了与第三方公司合作产品的数量,更多地集中在精品游戏的发行商。小米互娱也制定了良品100的精品发行策略。整个安卓渠道而言,S级产品的分成有所提升,AB级的产品分成被下压。


  虽然精品化对于行业而言是好的趋势,但今年的渠道混战,尤其是充值返现发展到后来,对中小CP 也造成了严重打击。游戏流水看上去不断飙升,但是归于中小CP的利润却不断降低,甚至有中小CP 仅能拿到不到10%的利润分成。与此同时,人力成本、IP(版权)价格、推广买量和广告宣传等成本却不断上涨,倒闭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目前而言,中小CP为了应对这一不利环境,不少开发团队都选择了开发海外市场,避开国内的竞争红海,错位竞争,希望能找出一条生路;独立游戏的开发也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死亡潮、裁员潮和降薪潮还远远没有结束,明年也许情况会更加惨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374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胡欣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1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2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3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何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68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胡欣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1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2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3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何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569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1207/160240.shtml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胡欣 胡欣

GQ總主筆何瑫: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

本文系博望誌(微信ID:szszbf)對i黑馬投稿,作者胡欣,編輯小肥人,圖片何瑫提供。

何瑫簡介:《智族GQ》總主筆,非虛構報道知名寫手。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在校期間曾任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團長,曾就職於《中國青年報》、《21世紀經濟報道》,以及《人物》雜誌。任職《智族GQ》期間創作了《帝吧風雲》《喊麥之王》《裸奔者範美忠》《風口上的孫宇晨》等較有影響力的作品。

何瑫提議的咖啡館隱匿在北京朝陽區一座住宅區里。就在半年前,我在此地附近先後結識了一位中央電視臺新聞部門的制片人、一位小有名氣的自由撰稿寫手和一位自媒體公眾號的運營主管,並從他們口中得知,這里常年是各路媒體人的聚集地。

何瑫的住處就在此地,離公司不遠。

如果是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兜轉於此,定會與一些有著迥異打扮的人士擦肩而過:金黃色的男士貝雷帽,厚底沙灘人字拖,斑馬紋瑜伽七分褲和波西米亞薄紗披肩,哪怕是在入秋後的微涼時節,也不妥協他們挑戰自然氣候的性感與時髦。

但我們的交談,卻是謹慎、嚴肅的。

衛詩婕第一次與何瑫見面的時候也曾有類似的感覺。她在看了那篇寫丁俊暉的人物特稿《控制》後,決定給何瑫發去一封郵件。不久,她從幾十名申請者中被選中,順利拿到了在《智族GQ》雜誌實習的名額。面試中,她與何瑫在一家咖啡館聊天,這位特稿寫手不茍言笑,談話內容永遠圍繞著工作,像極了一位嚴肅的教務處主任。

但在好友魯韻子眼里,這種印象自然存在偏差,何瑫有其隨性、好玩的一面。比如,《喊麥之王》發表前,為了體驗喊麥,兩人曾在KTV包廂里點了MC天佑的所有成名曲目;再比如,他也會偶爾袒露自己內心世界的敏感體味,傾訴感情上的苦惱。

一位記者曾說「文藝男青年即使醜如XX(某知名特稿作者),都會有女生半夜去敲他的門」;魯韻子將何瑫定義為文藝男青的典型反面:沒有神秘化寫作過程,也並未嘗試構建才子做派。

讓何瑫陷入沈默的問題,是他在知乎Live開設特稿寫作課程後,來自外界的些許質疑聲。一段時間以來,除了在《智族GQ》雜誌的特稿版面里出現,他的名字也時常出現於各路新媒體報道中。旁觀者在談論他的作品時,也在談論其年齡與資歷。

我對面的何瑫遁入思索。他凝神的時候,盯著桌上的某一樣物件(此刻是一杯剛剛喝光的橙汁),眉頭半展,很認真;右手則習慣性地翻動著放在一邊的手機,有節奏地敲打著桌面。

「他們並不了解我。」 片刻後,他說。

1

何瑫近期在WeMedia活動上參與現場對話

熱情

幾個月前,何瑫在與《中國三明治》的訪談中提及「寫作者的焦慮」:他自認是一個焦慮感較低的從業者,這與其對特稿寫作所保持的熱情有關。

在剛剛過去的記者節當天,葉鐵橋在《刺猬公社》的微信平臺推送了一篇長文,記錄了曾經的《中國青年報》(以下簡稱為《中青報》),和那批一線新聞人的過往種種。何瑫在自己的朋友圈轉發了這篇文章,並將當年沒能成為中青報的正式記者定義為「職業生涯里一個無從彌補的遺憾」。

與中青報正式簽約後,何瑫雖然邁入了報社大門,卻沒能如願加入記者編制,而是被分配到了發行部。那時,如今的新世相創始人張偉作為寫作者開始在《冰點周刊》聲名鵲起,何瑫至今記得此人在某篇評論文章中寫下的一句「偉大的批評者都是偉大的愛國者」,此語背後的見地與視野,令他印象深刻。

但與這些記者們照面時,何瑫從未主動上前招呼或寒暄。他曾幾度申請記者崗,均無果而終。來到理想中的新聞聖地卻不能寫稿,痛苦顯然比駐足門外時更加焦灼。

爭取無望,何瑫選擇離開中青報,同時又做出了另外一個後來令自己蹉跎的決定:他成為了《21世紀經濟報道》的一位財經記者。

做此選擇的初衷,是出於對金融世界的好奇,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他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勉強讀懂同行的稿件。複雜的金融模型與術語讓他興趣索然,所有采訪幾乎都是通過電話溝通,內容則更多圍繞著某些專業觀點展開,缺乏對人物本身的關註。何瑫很快意識到,這不是他喜歡的方式。

2007年,北京大學新聞網記者團提出「以自我管理為中心」的新理念;次年3月,何瑫出任第八屆記者團團長,也是新聞網歷史上第一任民主選舉出的記者團團長。從那時起,他的寫作欲望與觀察力初露鋒芒。

在記者團指導員潘聰平眼中,他是一個善於觀察和思考的記者,在每年由北大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期間,他編采了大量素材,為了寫稿常常熬到三四點;在學術講座中積極挖掘選題,產出了一大批質量不錯的新聞稿。

鮮為人知的是,寫作之於何瑫,也像是另一種救贖。

從甘肅到北京,他如同眾多由小城出走的青年一般,經歷了價值與理想的斷裂。進入大學的第一年,他感到自己的眼界與周遭世界脫節;唯一讓其引以為傲的學習成績,在高手雲集的北大竟也成為了劣勢:睡下鋪的四川同學,高考成績比他高出40分;他對專業不感興趣,成績也處於中下遊,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自卑的疼痛;社交圈里,他只是謹慎地與老鄉來往,因為,與外面的世界無話可談。

一次同鄉聯誼會上,他向一位學長傾訴苦悶,為了助其紓解壓力,對方將他介紹到北大新聞網試試。成為校園記者後,何瑫像是忽然找到了信念,並在次年毅然轉入中文系,為之後的種種可能開啟了大門。

2

與同事曾鳴參加知乎《職人介紹所》節目錄制

規律

與大多數為人推崇的「天才型寫手」不同,從何瑫的經歷中,似乎很難摸索出其少年時期對人生的思索與規劃。相反,穩定的成長環境塑造了一個不太具有反叛精神的優秀學生:何父是一位中文系教授,在其成長過程中未施加太多束縛;他早於同齡人擁抱書本和閱讀,三歲便能讀報,求學時從不認為念書是件難事;學生何瑫喜歡聽流行音樂,一心希望考上北大,業余時間貢獻給了足球經理與實況足球兩款遊戲。

他同絕大多數高中生一樣,生活在一套標準的作息框架里:按時起床,按時上課,按時回家,按時看新聞,按時與父親聊天,按時上床休息。但同校的學生常在晚自習結束後留校繼續苦讀,何瑫卻從不超時學習。校方曾一度占用休息日開補習班,何父在家長會上提出異議,卻遭眾人圍攻,你家孩子倒是成績好,我們的孩子還要學呢!

規範的作息規律,在何瑫成為一名特稿記者後仍被沿用,這在寫作者的行當里並不算常見。

與他合作的知名寫手中,原《智族GQ》報道總監蔡崇達就是一位典型的「夜戰」記者。2010年世界杯前夕,二人相識於一篇關於中國足球的報道,作為外援記者的何瑫親眼見識了對方熬夜寫稿、天亮回家休息的工作方式。其間他與《中國青年報》簽約,進入其發行部門,合作中,何瑫白天去報社上班,晚上來到蔡崇達的辦公室協助編稿。

第二個對立面來自於他在《人物》雜誌的經歷。當時正值雜誌初創期:除李海鵬、林天宏、張悅、張捷四名主編外,記者團隊里有如今效力於36氪的張卓,和寫出了《永不抵達的列車》的趙涵漠。從這個編輯部走出來的名字,在後來幾年間,幾乎占領了中國特稿界的半個高地。雜誌社同事多數習慣夜間工作,作為短報道編輯的何瑫也放棄了正常作息,白日休息,半夜趕工。

加入《智族GQ》後,何瑫有意識地將生活規律調整為熟悉的方式。一至三個月寫一篇長報道,看似時間更加靈活,實則向職業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因為不用坐班,在家里隨便玩一玩,很容易半個月就過去了。

何瑫的應對策略,就是再度將自己置入框架:早晨八點起床,九點開始工作,固定的時間里定量完成2000-3000字的寫作,每天完成50頁書本閱讀,準時睡覺絕不熬夜,以及定期健身——這樣的日程安排在過去的三年間從未改變。可他卻執意不願將之解讀為「自律」,這是他自學生時代以來,通過長期的重複而形成的自然習慣,如同吃飯一樣,是本能。

與何瑫的第二次見面,是在其家中。他看起來更加生活化:一件白色的短袖汗衫,一條黑色睡褲。由於長期健身,他維持著勻稱的體態。

何瑫坦言自己是易胖體質,體重的疊增往往伴隨著紊亂的作息。第一次不愉快的增重體驗是在高考查分之後:他的實際成績與預估分值出現31分的落差,誤以為自己失去了去北京大學的機會後,關在家中近二十余天,不間歇地打遊戲;第二次就是在《人物》雜誌工作期間。

為了避免陷入拖稿的焦灼,每次寫稿前,何瑫將更大量的時間投入到對采訪素材的消化整理,以及對文章結構的規劃中。真正的寫作,只是一個在已搭建好的文本框架上擴寫的過程。而這個框架本身往往四五千字,細致到對每一個自然段落的內容安排。

同時,他習慣提前動筆,每天事先規劃好的字數會逼自己寫完。創作對於寫手是一個甘苦自知的過程,而何瑫自認是在拖稿與寫作兩種焦慮感里,選擇了程度較為輕微的後者。

3

在操作《帝吧風雲》選題過程中,跟訪前國家隊球員李毅

理性

如果硬要為寫作者分類的話,魯韻子認為可以將特稿寫作者劃分為兩個群體:一類是憑借感覺與天賦創作的靈感型;第二類則是講究結構與技巧的「方法論」者,而何瑫信奉的寫作路徑,無疑屬於第二類。

何瑫時刻保持著對文字細節與邏輯結構的自覺,帶著創作圈難得的理科思維色彩。他也在那些響亮的名字間找到了與之相吻合的線索:海明威、馬爾克斯、村上春樹乃至勞倫斯·布洛克,都強調寫作的技巧與方法。

作家劉震雲在不久前接受何瑫采訪時,切入了一個與之類似的概念。劉說,理清事物之間的邏輯聯系,是一位作家的責任;而許多人說不清楚,是因為數學不好。

這樣的理論如果套用在何瑫身上,恰好能夠形成一條貫穿的脈絡:以理科生身份考入北大的何瑫,在入校初期曾就讀於信息科學技術學院;而早在初中時代,成績優異、受師長溺寵的他便敢於在課堂上公然指正數學老師的解題手法。成為記者後,同樣的思考模式意外為之敲開了寫作的另一面。

去年,何瑫創作了描寫鹿晗粉絲群體生態的《粉絲帝國》。在一次活動上,PingWest創始人駱軼航從「信息增量」的角度對此稿做出了積極評價:它向讀者提供了大量不為人們所知的事件內幕。而何瑫本人卻並不滿意,在他的評判體系里,該稿在人物形象描寫上用力分散,導致全文完成度不高。由此,他總結出的經驗為:在表達深遠的主旨時,敘事方式一定要是反宏大的,並落實在細刻的人物形象或事件上。

今年操作《帝吧風雲》選題期間,其描寫對象龐雜的歷史脈絡對文章結構的整合提出了新挑戰。在最初完成的版本中,單線性的敘事方法似在閱讀編年史,何瑫希望通過某一具體的人物、事件、意向或者物品,將全文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後,他將原本只存在於第一部分的Facebook表情包大戰一役拆離分解,貫穿至敘述的每一個部分,把故事的講述整調為雙時間線結構。

在對待特稿寫作時,何瑫堅稱自己是一個「反靈感論」者,在他看來,所謂的感覺與天賦在固定的寫作周期面前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好像一個性工作者,不可能感覺來了再接活兒」。而在他所接觸的年輕寫手中,對感覺的盲從與輕信者卻不在少數,他認為,通過學習寫作與結構技巧,可以保證稿件質量快速邁過「及格線」。

何瑫的理性除了體現在對寫作技巧的鉆研,更反映了他的創作追求。

早年在《新京報》做實習突發記者時,他曾被臨時指派去肖家河河道給一只黑天鵝拍照。那時正值過年期間,同校的學生大多返鄉,留下他一人在北京。他沿河道一路尋覓,雪已結冰,只得一步步緩慢挪動。天色漸暗,他才終於找到那只天鵝,在河道兩岸來回周旋數個回合後,才拍到滿意的照片。

後來他到《南方都市報》時局版實習,恰逢做兩會選題。為了寫成一篇稿件,他翻閱了過去1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偶然發現相較於河道上的黑天鵝追逐戰,他更擅長運用分析思考能力研究報告用詞,推測政策隱喻。何瑫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具備「草莽精神」的記者,突發事件和快速的采編節奏並不是他喜歡做的事;他更願意像是一位研究者,偏好調用智識挖掘具有社會意義的內容。

特稿寫作恰如其分地滿足了這一追求。《帝吧風雲》發表之後,獲得了2016騰訊傳媒獎年度解釋性報道。評語中,不僅肯定了其寫作方式,更強調了報道本身所提供的學術價值。

傳遞

在完成《大張偉:人生遠看是喜劇,近看是悲劇》後,魯韻子在何瑫的催促下,才將這篇人物稿轉發至朋友圈。她對此文滿意度不高,轉發時只寫了一句簡短的評價:很遺憾,很多東西沒有寫到。

在何瑫眼中,這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轉發方式,除了無謂的謙虛外,並沒有達到任何實際意義。何囑咐對方:你應該講一講寫這個稿子有什麽心路歷程,有什麽收獲和遺憾,並在最後點明歡迎大家指正。和大多數寫手比起來,他顯然是一個不吝思考與梳理的記者。

在中國的特稿界正發生著一個有趣的現象: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長報道的傳播率大大提升,稿件背後曾一度被忽視的名字,也進入了公眾視野。何瑫,無疑是近年間最常被讀者提及的寫手之一。無論是個人采訪,還是其稿件的傳閱,都為這位年輕的特稿記者增添了行業辨識度。

伴著知名度的提升,質疑也隨之而來。今年九月,何瑫在知乎上舉辦了第一場Live課程:《如何寫出一個好故事》,收費29元,參與人數高達1114。而後他又於同一平臺,相繼開展了兩場關於特稿寫作的收費指導課。在知乎上的講師簡介中,追隨者們還可以看到他除了非虛構寫作者之外的更多頭銜,在VICE中國、中國三明治、刺猬公社兼職導師。一位媒體公關從業人員曾私下表示,這是作者借著既有名氣套現;而另一些人將之解讀為一種不踏實,他們認為,從資歷看,何瑫似乎還不具備成為「導師」的資格,他應將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本職工作中。

何瑫本人對此有另一番理解。

對於長期關註特稿寫作的人而言,《南方周末》曾占據著毋庸置疑的核心地位。在這個開辟了中國特稿領域先河的編輯部里,誕生了太多如今已成傳奇的明星記者。在何瑫看來,當年《南方周末》的強勢,除卻記者們自身的才華與實力外,更重要的是在那樣一個人才輩出的特定時代里,這支隊伍占領了特稿界高地,在全國範圍內收割優質寫手。

反觀當下,他認為特稿寫作的手藝正在面臨失傳的危機。何瑫坦言,如他這般年輕的作者,若是放在美國,恐怕還只夠格給別人充當學徒;可在國內,卻被行業大勢推上了一線陣地。

除了維持穩定的稿件出產頻率與質量外,他希望能夠通過分享與傳授的方式,號召更多年輕人關註特稿,甚至參與其中。何瑫說,不但他自己會繼續做下去,也希望更多經驗豐富的特稿人能夠站出來,加入到授業的行列中去。

對於以創作為生的人來說,在公眾面前保持神秘感似乎是一種生存之道。何瑫在面對質疑時,卻堅信馬東說過的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他的選擇是,繼續表達。

何瑫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8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