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兩點,國產大飛機C919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四跑道騰空而起,預計一個半小時後降落浦東機場。
中國商飛試飛工程部部長由立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次C919飛機的首飛最高飛行高度一萬英尺,要完成15個試驗點,包括地面的三項操縱檢查,起飛後的系統功能性檢查,通信情況,著陸前的各項工作確認,以及模擬以8500英尺高度為跑道著陸並複飛等。
此次首飛飛機上共有5人,除了機長和副駕駛,還有一位觀察員和兩位試飛工程師,他們都是經過兩輪理論培訓,特情處置考核,心理測試等,從20幾個試飛員中選拔出來。
在C919飛機首飛的同時,東航公務機公司旗下的一架巴航工業格萊賽650還進行了“伴飛”。伴飛飛機的作用主要是跟飛觀測,它的任務是在空中對首飛飛機進行實時觀測、記錄飛行數據、拍攝照片和視頻,全力保證飛機在首飛過程中的安全。一旦出現任何問題,伴飛飛機的機組人員將立即向首飛飛機的機組人員發出警告,向地面管控人員報告,並引導首飛飛機安全降落。此外,伴飛飛機還將監測首飛的空中環境,確保不會有其他飛機闖入首飛的飛行線路,並杜絕任何竊密的隱患。
據記者了解,首飛並不是載客的商業運行,而是取證所需的步驟。C919首飛成功後,還要進行各種試飛科目729項,預計飛行4200小時,2282架次,才能完成試飛取證任務。
“中國商飛共有6架飛機投入試飛,第二架飛機還在進行總裝,預計今年下線。”由立巖對記者透露,飛機取證估計要三年左右的時間,當然也可能有預計不到的困難而時間延遲,包括自己的或者來自供應商的。
按照中國商飛的計劃,C919飛機取證之後才會批量生產,希望前期每年生產20架,之後50架,到2020年將具備150架C919大型客機和50架ARJ21-700飛機的年批生產能力。
在去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東航與中國商飛簽署合作協議,成為C919的全球首家用戶。目前C919已獲得全球23家用戶的570架訂單。
與此同時,更大的寬體客機項目也已在醞釀。中國商飛公司與UAC(俄羅斯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簽署項目合資合同,中俄兩國企業將按照對等原則開展研制工作,在上海組建合資公司作為項目實施主體,飛機的總裝將在上海完成。
與100多座級的C919客機相比,中俄遠程寬體客機采用雙通道客艙布局,基本型航程為12000公里,座級280座,這一機型也被業內稱為“C929”客機。根據研制經驗,從項目啟動到實現首飛,預計需要7年左右時間,到實現產品交付則需要10年左右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