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國經濟體制改革會議:中國經濟處於過關期 結構調整任重道遠

4月26至27日,2017年全國經濟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認為,隨著中央一系列重大政策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措施加快落地見效,經濟增速連續兩個季度略有回升,促改革、調結構與穩預期、穩增長良性互動,穩中向好的態勢在加強。

會議強調,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突出抓好牽一發動全身的改革,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提高改革整體效能。

萬博研究院新供給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四個“多推”指明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進入深水區後的推進方向,在面對“動奶酪”、“啃硬骨頭”的關鍵性領域和重要環節上,凡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社會公平正義、改善民生、提高生產積極性的舉措,是改革需著力推動的突破口和落實點。

劉哲表示,衡量供給側改革是否見效的重要標準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原理基礎上,關鍵看傳統動能的轉型力度、體制改革的放手效果、要素市場和民生領域的改革深度。

一季度我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GDP同比增長6.9%。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17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用宏觀經濟的四個指標來概括,中國經濟當前呈現出經濟增速回升、價格總體平穩、就業規模擴大和國際收支改善的良好格局。

經濟企穩向好的態勢進一步明朗,但還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和風險因素,需進一步關註。會議認為,經濟形勢的複雜性和走勢的不確定性依然較高,要有效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夯實經濟持續穩定向好的基礎,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堅定不移持續深化改革。

會議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也做出了判斷:一方面,經濟運行穩中向好,特別是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轉化為自覺行動,將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另一方面,結構調整任重道遠,經濟發展還處於過關期,仍面臨不少挑戰。

關於“過關期”,劉哲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四道關口:經濟增長從外生到內生增長轉變、經濟體制中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素從傳統動能向新動能轉移、傳統制造業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新動能不斷增強,供給結構有所改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中國結構性問題仍然存在。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反彈更多是下行周期過程中刺激政策的累積效應的集中反映,而非所謂“新周期”的開始。 因為長期以來困擾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不會通過短短的一年多內針對幾個重點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就完成整個經濟體的過剩和落後產能的出清。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才剛剛起步,切不可盲目樂觀,以至於回到投資拉動經濟的老路上去。

會議部署了今年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一方面,要著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任務取得新突破。另一方面,著力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包括投融資體制改革、價格改革、國企國資改革、市場體系改革、財稅金融改革等。

在價格改革方面,加快放開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完善輸配電、天然氣、醫療服務等重點領域價格形成機制。在國企國資改革方面,推動“1+N”文件落地見效,加快重點領域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大力推進電力、油氣、鹽業等重點行業改革,持續夯實市場經濟微觀基礎。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王軍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工業品價格回落、房地產調控見效,穩增長的宏觀政策需持續發力。要加大力度處置僵屍企業、推進去產能,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創新驅動、積極培育新動能,加強金融監管防控風險,同時增加居民收入、穩定就業,以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首先要認識到當前良好的開局是整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最佳的時間窗口,這個機會稍縱即逝,要珍惜它,進一步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絕不能猶豫,不能因為形勢好了動搖去產能、去杠桿的決心。其次,要通過“一帶一路”夯實對外經濟貿易環境改善的步伐,使外貿在新的環境下有比較平穩的增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3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