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多金融機構還在大型公立醫院里“火拼”智慧醫療時候,一部分資本已經開始把目光轉向另一種原本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長期邊緣化的醫療形式:基層醫療。
2015年,中國平安率先在業內提出“萬家診所”的概念,旨在整合基層醫療資源;去年,平安萬家醫療平臺啟動,截至目前,上線診所超3.6萬家,除了平安以外,網貸平臺也發現個中商機,目前包括中業興融、萬盈金融等均已有所行動。
與此同時,基層醫療機構的運營主體也頻頻博得資本的青睞,近期包括強森醫療、新康醫療相繼對外宣布獲得新一輪融資。
基層醫療領域一直有“3:3:3”的說法,即在基層醫療診所中,30%盈利,30%盈虧平衡,另外30%略虧狀態,這導致資本對其敬而遠之。那麽,問題重重的基層醫療迎來“又一春”嗎?
基層醫療破冰在望
一直以來,基層醫療都存在著業務量少、醫療服務供給能力匱乏、醫生收入低、積極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再加上國內“但凡看病都去大醫院”的既定習慣,導致基層醫療一直是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短板。
與此同時,醫療又是一個重資產投入的行業,比如,一家小型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基本投入在200萬-500萬之間,能夠實現保本微利的周期長達3年,甚至長期處於微虧或虧損狀態,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要求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形成科學有序就醫格局。
《指導意見》對醫療體系中不同類型的醫療機構做出明確職責劃分:城市三級醫院主要提供急危重癥和疑難複雜疾病的診療服務。城市二級醫院主要接收三級醫院轉診的急性病恢複期患者、術後恢複期患者及危重癥穩定期患者。縣級醫院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急危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複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複期患者、老年病患者、晚期腫瘤患者等提供治療、康複、護理服務。
2017年也是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一個考核時間點,為此,《指導意見》列出了十條考核評價標準,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達標率≥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65%等。
具體的量化指標也為地方醫療監管部門推動基層醫療建設打下了一針“強心劑”,基層醫療迎來政策紅利,資本跟風而上。
今年3月份,城市社區醫療連鎖機構雲南新康醫療宣布獲得8500萬人民幣C輪投資,投資方為銳盛投資等機構;
4月,社區醫療集團強森醫療也宣布完成1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由啟明創投和君聯資本共同領投,此前,強森醫療分別於2015年4月和2016年6月完成Pre-A輪(德輝資本)和A輪(君聯資本領投、德輝資本跟投)融資。
“3:3:3”魔咒如何打破
如今,業內形成的一個共識是,分級診療的建立將是此輪醫改的一個關鍵環節,但資本始終是逐利,政策紅利的到來最終如何轉化為基層醫療機構盈利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原本制約基層醫療的問題依舊存在。
“我們去基層醫療考察,發現他們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醫生,在三甲醫院,一個主任後面跟十幾個實習生,擠破頭也要進三甲,沒人願意來社區醫院,有些地市委托當地三甲醫院管理社區醫院,硬性規定醫生要輪班坐診,顯然醫生沒熱情,有些地市則要求新醫生要規培,上崗前先去當地衛生服務站蹲點。”中業興融CEO章強對本報說。
“第二個問題就是基層醫療資源高度分散割據,不能形成合力,代理藥品采購上沒有價格優勢,成本高;第三是機制死板、思想落後,醫生、護士被動服務都忙不過來,更不要說為患者主動建立個人檔案。”他說。
中國平安率先看到了商機所在,2015年,中國平安率先在業內提出“萬家診所”的概念,旨在整合基層醫療資源,去年7月,萬家醫療平臺啟動。平安萬家醫療董事長兼CEO範少飛表示,“圍繞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這一核心,平安萬家醫療以‘標準+平臺’為基礎,一是遴選優質基層醫療機構,二是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向基層醫療機構全方位賦能,在整合基層醫療服務資源過程中實現價值。”
除了平安以外,網貸平臺也依托自身背景,逐漸將觸角伸向了基層醫療領域。其中,深圳P2P中業興融的模式與萬家醫療有相似之處,在提供金融服務支持的同時,也為分散的基層醫療資源搭建旨在優化管理模式的平臺,類似於經營輔導的模式,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利潤的水平。
“集約式管理帶來的好處非常明顯,就疫苗采購而言,如果每個診所能夠通過集采的模式,瞬間能提高20%到30%的盈利。”章強說,就產融結合的角度來說,基層醫療一般屬於微利或者微虧的行業,而金融的切入一定會要求產業利潤的增長能夠覆蓋其資金成本。
“我們此前計算過,建立一家普通的診所,在比較好的狀態下,投入200萬,實現盈利大約需要22-23個月,算上財務成本大概需要30個月才能盈利,但是通過集約式管理,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後,24個月基本可以實現盈利。”章強說。
國藥集團宜賓制藥旗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萬盈金融也在切入基層醫療,其一方面利用股東優勢在供應鏈上做文章,結合第三方機構推進基層醫療的設備升級,包括將醫療設備租賃給基層診所;同時針對基層醫療醫生資源緊張的現狀,提供在線診療服務。
“我們原來對基層醫療關註並不多,但隨著網貸新政的落地以及對平臺融資額的限制,我們開始著眼於融資金額更小更分散的場景,基層醫療就是其一。”萬盈金融首席市場官姚冬娜對本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