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老創意不能老。縱然將“一言不合瘋狂飈車”的模式延續16年,拍到第八集,《速度與激情8》(下稱《速8》)團隊並沒有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感,偏偏就是有辦法給你們帶來新意。偏偏就能繼續打破票房紀錄。
3天票房破13億,看到《速8》這麽火爆,一位70後朋友問:“票房這麽厲害,我也想看了,只是沒看過“速”系列可以去看麽。”我的回答是,當然沒問題。一個好的系列電影,並不是單純的續集,觀眾幾乎不需要補太多背景資料就可以順暢的看完新一集。事實上,這也是好萊塢優秀的系列電影成功的重要原因——不是簡單的IP續集開發,而是基於IP的全新創作。
當然,作為一個賣座商業大片,自然少不了一些該有的套路。單看《速8》這部影片,大明星、大制作、強IP……幾乎好萊塢所有的套路均可以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並且是按照最高級別來配置。飛車特效、猛男肌肉、美女、動作場面,還有那些關於家人和兄弟的情感,當觀眾走出影廳的那一刻,這些“期待”都被很好地滿足了。
在好萊塢科幻大片與超級英雄占據主流的大環境下,這樣的題材絕對屬於爆點,持久力強。但如果你僅僅認為是好的題材和IP是速度系列持續火爆的主要原因,那你就想簡單了。玩出新意來才是王道,即便是有著大IP加持的商業大片。按照慣例,很多系列影片往往第一部票房火爆後,會接著拍續集,但越往後票房約低迷,最終片方來一部悲情的終結篇給這一系列畫上句號。近期上映的《生化危機終章》、《金剛狼》系列就是例子。而《速》系列卻越戰越勇,特別是後面幾部,票房率破影史記錄,令人嘆服,這又是為何?
雖然是一個老的題材、老IP,但該片隨處可見好萊塢式的創新。跟很多國產系列片不一樣的是,制片方沒有完全將它視作一部“系列片”,卻當成全新的作品來創作,不吃老本不炒冷飯,完全用全新的元素去打動觀眾。正如筆者的那位70後友人,僅僅補了一點兒《速》系列背景,就順暢無虞地看完《速8》,被這部大片“路轉粉”。
創新首先體現在內容定位的改變。雖然是賽車主題的影片,但《速度與激情》系列卻非常大膽的去淡化這種標簽,作品越來越遊離於最初標榜的“地下賽車”主題。在《速8》中,地下賽車更加只是一道點綴用的“冷菜”,真正的“大餐”則還是充滿視覺奇觀的大場面,各大主角之間的情感糾葛。
比如電影中真正賽車的鏡頭從第三部最多的15分10秒,下降到了第7部僅有的33秒(速8的賽車鏡頭也很短),談論賽車的時長也從第3部的10分52秒一路下降到了《速7》的3分鐘。
與“賽車文化”式微相對應的,是動作場面和情感劇情的大幅增加。在“飛車追逐”、“爆炸”、“持槍鏡頭”、“貼身肉搏”鏡頭這幾項上,《速7》都創造了這個系列的新高。前四部提及“家庭”的次數6次,而後三部達到了24次。這種變化正是適應了這個系列從“美式賽車片”成長為“全球動作大片”的路徑,減少文化性更強的賽車戲份,而增加那些普世元素:複仇、家庭、成長、責任。
這樣的發展恐怕令最早追隨該系列的“車迷型”粉絲百感交集,但尊重市場規律,按照觀眾需求來大膽創作,不拘泥於該片前集的定位,恐怕是“速”系列能夠歷久彌新的主要因素。畢竟,相比特效視覺、家庭、責任等主流文化,地下賽車終歸只是一個“非主流”小眾文化,剛開始幾集偶爾嘗新還能吸引和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到後面如果一味玩這一套就無法滿足觀眾的胃口和審美需求了。可以說“速”系列是一直在根據觀眾需求不斷挑戰原有的內容框架和定位,才有今天的戰績。
當然,創新還體現在諸多細節上。《速8》大膽更換新導演,對男主角進行黑化,變成反派角色,也加入了新人,註入新鮮血液;甚至克服種種困難在古巴第一次取景拍攝好萊塢大片,“古巴賽車”特輯中,飛車團隊史無前例的踏足神秘國度古巴,上演經典的街頭賽車戲碼。這對觀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吸引點。
跟很多國產片一樣,同樣是利用“珠玉之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源源不斷地拍出續篇,只有不斷註入新鮮血液,在劇本上下好功夫,不濫用“情懷消費”,“續集”才有可能綻放光彩,真正走進每一個影迷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