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圖)
保費收入30961億元,超過日本、僅次美國位列世界第二,這是中國保險行業2016年交出的成績單。然而無論是保險深度(保費收入占GDP之比)和保險密度(人均保險費)來看,中國距離美國或歐洲發達市場仍有很大差距。
“(中國)健康險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已成為全保險行業增速最快的業務板塊。”保險行業協會會長朱進元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數據顯示,2010至2016年,商業健康險的原保費收入從691.72億元迅速增長至4042.50億元,增長4.8倍。在朱進元看來,伴隨商業健康險被納入個人基本養老第三支柱、個人稅收優惠健康險試點的深化、技術的革新,在未來,商業健康險有望持續實現爆發式增長。
南方周末:在健康險方面,近期行業內提出“保險、科技、健康管理”的結合,如何理解三者的關系?
朱進元:首先保險是個基礎。過去在三者關系中,保險更多的是一種支付手段。現在,隨著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提出,人民群眾的健康管理被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那麽保險的定位,無論是基本醫療保險還是商業醫療保險,都應該發生一個變化,應該跟進國家戰略的調整,向前端延伸更加關註對居民的健康管理服務。
實際上,我們從發達市場看,健康管理也是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消費者的一項重要內容之一。而中國的保險,特別是健康保險起步晚,規模做的還是不大的。這幾年確實發展很快,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有巨大的空間,特別是我們看到在我國居民的消費當中,真正有商業保險所覆蓋的只占2%,也就是老百姓醫療費用支出當中商業保險占比只有2%。
發達國家的這一比重一般都是10%、20%,甚至更高。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隨著商業保險越來越深入地介入到居民的醫療健康管理,滿足他們在費用支出等方面的需求過程中,應該不斷地向前端發展,向健康管理這個方向去努力。但這個延伸不是沒有條件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是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如果我們仍然處在過去一個非常傳統的、沒有信息技術手段、沒有更好的移動醫療技術和後臺支撐的環境下,那我想這是不可能實現的,至少不能很好地完成這個使命。
實際上我們也能註意到,發達市場也是這樣。過去雖然他們在盡心竭力地做,但是成果也非常有限。比如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法國安盛集團,目前健康管理這塊的客戶只有100萬,但是累計這100萬客戶就耗費了他們多年的時間,當然人口總量也是一個限制條件。
商業健康險從最初的支付手段在向前端的整個健康管理延伸,這個過程是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的一個基本經驗,也是我們國家這次提出“健康中國2030”這樣一個大戰略的必然趨勢。所以我們感覺到這個題目必須提出來,必須引起全行業的重視,也應該引起衛計委、人社部等相關政府職能部門的關註和重視。
南方周末:如何讓商業保險參與醫療改革,作為個人基本養老的第三支柱?
朱進元:“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穩步提高社會保障統籌層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第三支柱是我國養老和醫療衛生改革提出的一個概念。第三支柱這種定位,說明這次改革把商業保險納入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和完善中,我們也希望通過第三支柱的介入,能夠更多地往前端延伸。
目前我國醫療保障服務分成了幾塊,基本醫療是保基本,但實際上基本醫療現在也是拿出了一塊用於城鄉大病保險向後端延伸,在保基本醫療的基礎上增加保障額度和範圍,目前城鄉大病保險覆蓋面已經超過了9.7億人,大病保險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的基礎上提升了13.85%,整體報銷比例達到70%,實際上這樣應該是已經屬於普惠。
而對於那些少數沒有基本醫療的人群,我們就要分析情況,有相當一部分,他可能是自由職業者,或者他是高收入人群等等。從工信部網絡輿情研究中心的調研結果來看,在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群體中,真正對保險比較感興趣的是少年和青年,兒童時期和老年對保險的關註度也蠻高,只是中年人滿意度和關註度都不高。這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這種現象反映了未來商業保險的發展前景非常大,你看少年和青年的關註,意味著未來他們會成為青年或中年,那麽就是慢慢的他們會成為主力的消費群體,商業保險會成為他們的首選。
南方周末:商業健康險參與到個人醫療保障後,對行業會有怎樣的推動?
朱進元:憑借新的技術手段和創造力,可以實現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的跨越式發展,實現彎道超車。我們要看到,國內商業健康保險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和潛力,目前年保費收入已經超過4000億元,但健康險產品結構仍有待進一步優化,保險行業在健康管理這篇大文章上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
當我們的健康保險在快速發展的時候,就提供了足夠的支付能力和管理動力。另外一方面,健康服務的快速發展,又有效降低了一些不必要的理賠成本和居民不必要的一些疾病的支出。這樣的一個降低,可以讓商業保險騰出更多的精力放在前端,用風險的管理和預防來降低消費者風險疾病的發生率,所以這兩者之間也會進一步推動消費者來參與到商業健康保險當中,科技和保險之間會形成一個良性互動。
基本醫療保的是基本,就是一個基本的疾病、基礎的支付和基本的管理,但是真正要實現一個高水平的健康管理,我想必要的支付是必然的。這樣的話,基本醫療它所能夠支付的範圍很有限,只有我們商業健康保險的介入,讓更大的一個經濟實力支撐這一目標,才能推動健康管理服務上升一個新臺階,所以這兩者我認為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攜手共進的,共贏的一個局面。
南方周末:數據顯示,在已實施稅優政策城市的居民中,僅有27.5%的人知道稅優健康產品,而其中只有26.6%的人選擇了購買。為何數字會這麽低?
朱進元: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0.6,處於基礎水平的低區位置,總體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還很大。而調查顯示的稅優健康險產品認知度和選擇度不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既有執行的原因,也有個人一些主觀因素。
個稅優惠是國際發達市場的一個通行做法,用稅優的方式來吸引民眾,用保險的手段來管理他的健康風險。稅優健康險發展時間較短,屬於新生事物,2015年出臺政策、2016年推出產品。目前來看,稅收優惠力度還不夠大,每月只有200塊錢,這也一定程度影響了民眾的積極性和熱情。另外既然是稅優,就是涉及到交個稅人群的問題,而中國交個稅這個群體目前只有4000萬左右,主要還是城鎮居民。對這些交個稅的人,稅優健康險每個月200塊錢的納稅額抵扣,那其實就等於將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上調至3700元,力度非常有限。而且在這交稅的幾千萬人中,相當一部分都是高收入群體,他們的保障已經非常的完善,這200塊錢未必能調動他的積極性,未見得這個產品撬動這個杠桿。而且目前的繳納手續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繁瑣。
我們的稅優健康保險產品僅僅是剛剛開發,未來可能還有一個豐富完善的過程。但是有了一個開始和新的突破,我想這就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天窗,保險行業會在這個領域爭取更多的政策支持。目前監管部門已經在制定相關的政策,大力推動稅優健康保險發展早已成為各方關註的重要議題,這次還在中保協健康險專委會的常委會上征求了《健康保險管理辦法》的修訂意見。
我認為,隨著“健康中國2030”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思想體系,以及工業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全社會在基本醫保全覆蓋的基礎上,需要構建多層級、多結構的醫療保障體系。商業健康保險作為醫療保障體系的重要支柱,需要進一步發揮可擴展和針對性的特點和優勢,為構建“多支柱”醫療保障體系和推動“健康中國”戰略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