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個人都擁有社會治理中的話語權,這幾乎是任何開明社會的追求。
本文由尹生價值觀(微信ID:jia-zhi-xian)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
今日頭條會拉低整個社會的智商、品味進而是文明水平嗎?如果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家和創業者是否應該背負一定的價值觀選擇責任——為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麽“Low”盡一份力,即便會因此失去部分生意,就像谷歌在相當程度上堅持的“不做惡”原則那樣?
這是尹生關於今日頭條現象系列分析的第二篇,上一篇文章的觀點已經體現在其標題中:誰也阻擋不了中國互聯網的今日頭條化。
當一個人的手機屏幕上頻繁跳出某些標題帶有性暗示,或者暴力、地域或階層仇視,又或者叫人快速成功和快樂的心靈雞湯的內容時,又或者一個人沈溺於一個粗糙、滿口臟話、充滿各種出格業余表演的世界中而不能自拔時,通常人們會給這類人貼上一個“Low”的標簽。
而這個世界正是今日頭條、快手這兩個移動互聯網時代近乎神話般存在的新星賴以生存的基礎,如果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那麽也就可以說它們的成功是建立在找到了一種播種、繁衍、放大這種品味的機制上的。
這正是兩家公司所代表的現象引起尹生(微信公號:尹生價值觀)關註的地方:它們會拉低整個社會的智商、品味進而是文明水平嗎?如果是,一個互聯網企業家和創業者是否應該背負一定的價值觀選擇責任——為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麽“Low”盡一份力,即便會因此失去部分生意,就像谷歌在相當程度上堅持的“不做惡”原則那樣?
當互聯網賦予每個人更大的選擇權時,它同時也將文明的標準制定權和解釋權下放到了每個人,而過去有一個所謂的精英階層扮演代理人角色,他們用一種較高的標準引領著整個社會朝更高的文明程度進化。
讓每個人都擁有社會治理中的話語權,這幾乎是任何開明社會的追求,因此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公司做得很好,至於文明的標準和文明水平是不是會因此降低,也許並不必擔心,因為你必須相信人類本性中積極的一面,正是這一面幫助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成功穿越了茫茫迷霧——只要你給一個人的自由意誌的發揮創造條件。
但問題是,商業力量的介入會幹擾這種過程:出於商業成功的需要,一家面向消費者的互聯網公司總是力圖贏得最大規模的用戶,這樣它就能搶先擁有規模或網絡效應優勢,而為此,它必須選擇人群中最基本的、最具穿透力的共同點——而這通常表現為一個社會在當時的普遍生存狀況——並將以放大。
這正是今日頭條和快手面對的用戶普遍需求——盡管它是通過一種看似“千人千面”的機制來實現的:普遍缺乏安全感和被尊重,相當多的人甚至在生理層面都得不到滿足,為挫敗感和焦慮感所纏繞,於是,攻擊性、生理的沈醉、能帶來暫時安慰或者速成幻覺的雞湯,就成為最基本、但在前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忽視的“需求”。
今日頭條的成功,就在於它建立了一種滿足這種被忽視的“需求”最有效的方式:你的需求被你的行為或有類似行為的人的所選擇和強化,隨著你使用今日頭條的次數越多,使用今日頭條的人越多,你的“需求”也被滿足得越多。換句話說,系統會放大你的“需求”,它們會自行繁衍,就像湖中的水浮蓮一樣。
這正是這種模式的可怕之處:湖中的水浮蓮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緩慢生長後,會突然在短短幾天間擠滿整個湖,同樣,這些相似的內容最後會占滿一個人的大腦,不再給思考留下任何空隙。
這本質上,是一個選擇權的問題:在搜索模式下,用戶每次都在就這樣的問題做出決策:我希望做什麽?這將留出思索的空間,人類正是通過類似的選擇過程來學習的。而推送模式下,系統無時不在為用戶做出選擇:你應該關心什麽——雖然表面上是你自己在進行這些選擇。
它所依據的只是你偶爾點擊了一次或幾次某個詞,你在點擊這些詞時,可能只是偶爾的獵奇心理,但並不意味著你希望將這種偶爾的獵奇變成一種常規行為,而現在系統卻在放大你的行為背後的選擇心理,把你變成一個獵奇專業戶,或者只是被標題中的某個詞感興趣,但發現內容完全不是那麽回事,甚至完全只是一次失誤的操作。
所以,系統並不真正了解你,也並不給你選擇權,它只是根據你的行為捕風捉影,它本該和你有更全面的溝通(也許人工智能能讓這個問題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即便如此,個人的選擇仍然不可替代)。
它認為了解你的,只是你的很小一部分“需求”,甚至只是“需求”的暫時替代物,它並沒有解決你的根本需求:你為何關註某一類話題——如果你真關註這類話題的話?
你可能關心的是生理、安全需求,而它只是提供暫時的轉移,卻無法提供積極的力量,幫助你實現需求滿足和升級。只要你相信這個世界會越來越好,感官和膚淺的精神刺激很快就會被厭倦,用戶的興趣遲早會轉移和向高層次進化。
而那時系統卻無法對變化做出反應,因為它只是重複強化著你的過去,並據此形成自己的特性(可悲的是,這一天也許要很久後才能來到)。即便繼續存在它也會面臨其他遊戲形態的競爭,就像今日頭條面臨快手的競爭一樣。
所以,接下來的問題是:一個企業家或創業家,或者具體點,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從而選擇放大一些價值,而壓縮一些東西嗎——就像谷歌的佩奇和布林一樣?傳統媒體通過編輯模式來貫徹自己的價值觀,從而協助文明進化。
這的確是一個悖論:資本希望今日頭條最大程度的贏得用戶,創造經濟價值,而且即便他不這樣做,也不排除競爭對手這樣做,那麽他將在競爭中處於下風——內容層次的劣幣驅逐良幣模式已經啟動。這也許正是BAT競相今日頭條化的根本原因。
也許對張一鳴而言最好的“借口”就是,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分析模型,當一個人處於較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主動去尋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滿足,而讓我們普遍擔心的“Low”化,不過是更大多數的人目前正處於較低需求層次的反應,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現狀。
但至少他應該讓系統更全面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而非暫時性的興趣,同時,把更多的選擇權真正給予用戶,讓他們可以隨時修正機器對他們的誤解,並留下一些思考時間。
如果這一切是不可逆轉、不可不救的,那麽我們就不得不從現在開始考慮另一個嚴肅的問題:人工智能時代會讓人類的整體智商倒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