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全國人大代表劉永好:發展數字普惠金融解決農民碎片化金融需求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的同時,農村金融服務卻尚不能適應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農村社會的深刻變革。

2017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建議,要解決“三農”客戶碎片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靠銀行鋪設線下網點、人工作業的方式不經濟,一條可行的解決路徑是發展數字普惠金融。

當前,伴隨著中央扶貧攻堅戰略和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力實施,中國農村經濟社會正在迎來轉型升級的機遇窗口期。特別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正迅速走向適度規模化和現代化,以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大型農業產業企業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量湧現,農業生產的組織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

不過,農村金融服務的現狀還不能適應這些變化。

劉永好表示,一方面,從持牌金融機構看,“三農”客戶融資難、融資慢、融資可得性差的問題依然突出。無論是國有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基本都遵循“網點不下縣”的原則,近年來服務重心明顯上移。即使是把網點沈下去的農信社,也主要以吸儲為主。

劉永好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大量金融機構依然采取紙質進件、人工審批、線下作業的方式,而“三農”客戶的金融需求具有小額、短融、碎片化、產品周期與農業生產周期高度關聯等特征,采取這樣的金融作業方式單位成本過高。

另一方面,從非持牌金融機構看,大批打著互聯網金融旗號的類金融、泛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魚龍混雜,隱蔽的農村地下金融市場亂象叢生。

劉永好認為,要解決“三農”客戶碎片化的金融服務需求,靠銀行鋪設線下網點、人工作業的方式確實很不經濟,一條可行的解決路徑是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當前,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金融應用日趨成熟,解決“三農”客戶的風險計量問題已經具備技術可行性,而線上作業、機器審批又大量節省人工成本和運營費用,使辦理這類小額、短融的金融業務具備了經濟可行性。

劉永好表示,要在繼續發揮農信社涉農金融機構主力軍作用的前提下,積極引導和規範發展一批資質良好的互聯網金融機構進入農村金融市場,堅定不移走數字普惠金融之路,為構建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益補充。

針對農村互聯網金融,劉永好還建議,監管部門要抓緊制定準入標準,對主發起人應當有服務農村實體經濟的年限要求和規模要求,管理團隊應當有涉農金融投資運營經驗等。支持長期在農業領域耕耘、被實踐證明的有實力、有品牌、有帶動效應的農業龍頭企業,深度參與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發起設立面向農村金融市場的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

此外,要加強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鼓勵服務農村實體經濟。對獲得機構準入的互聯網金融企業,應當對其金融服務的方式、渠道、載體加強監管,切實做好產品備案,嚴格加強事中實時監管,引導金融資源向實體經濟靠攏,向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聚集。特別是對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給予適度的創新包容激勵,為“三農”客戶提供具有高可得性的金融服務。

再次,應制定扶持政策,形成正向激勵。擴大惠農金融政策的受益範圍,對直接服務於農村地區與農業產業的創新型金融服務企業,特別是參與到農村互聯網金融平臺建設的國家級龍頭企業加大支持力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