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提升質量之路正在獲得最高層面的支持。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7年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下稱“報告”)中再次強調,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
質量是振興實體經濟的抓手
經濟增長,質量先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實體經濟發展指明了三個關鍵詞——質量、品牌、創新。經濟增長的速度被關註之時,經濟增長的內涵也更受重視。外界更為關心經濟增長是否有質量、有效益,是否可持續。
而質量和品牌總是一體化發展。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常務副會長朱宏任今年1月在“第四屆中國企業五星品牌論壇”上表示,在做優實體經濟時,除了質量,品牌的實施也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
他引用了一組數據:2015年中國消費者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168億美元,全年中國人買走全球46%的奢侈品。這其中,910億美元在國外發生,占到總額的78%。他說:“大量的消費需求在國外完成,這說明我們現在的供給結構不能滿足國內已經調整的需求,而且品牌建設很滯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質量是產品和服務的核心,但是過去我國走的是粗放型規模擴張的路,如果仍是在這條路上走下去,那麽我們的環境和資源都不可持續。
他以深圳市工業經濟聯合會為例:該聯合會已經連續組織開展了14屆深圳知名品牌的評選了,評出近700個品牌。評比過程中,組織方邀請行業專家梳理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並提出改進建議,也會請政府官員、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出面,召開大型發布會,這既幫企業推廣了品牌,又有助於企業發現自身的不足。
王軍說,發展實體經濟,不僅要求企業提高產品的質量,還要求它們創造自己的品牌,形成美譽度,從而帶來更廣闊的市場。“不僅要產品質量高,而且品牌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光要賺吆喝,還要讓腰包鼓起來。”
李克強也在報告中指出,要引導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擴大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實施範圍,更好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品牌助升銷量和議價權
中國品牌以前被認為質量不高、價格便宜,但是最近幾年一直在試圖重塑形象,成為更具競爭力的國際品牌。全球消費者對中國品牌的看法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正在進入建立品牌的機遇期。
‘谷歌與咨詢公司凱度最近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出海品牌30強》報告顯示,在技術領域人們對“中國制造”認知的轉變最為明顯,如智能手機、家用電器以及無人機等公司。
“中國制造”為什麽開始將註意力投向品牌的打造?品牌響亮之後,不僅議價權高,甚至擁有行業定價權。國內一家大型專網通訊設備企業的部門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近幾年來我們頻頻出現在國際上一些安全度要求很高的場合,作為走出去的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上已有較高的認可度。所以新產品推向市場之後,國內不少同行的產品定價會以我們的產品價格做參考。”
該公司主要消費群體是公共安全、公用事業、交通運輸和工商業等行業。因為擁有較好品牌認知度,他們即便是在國外市場,也能從國際巨頭手中分得一杯羹。上述部門經理說:“我們針對的是特殊行業用戶,專網通信盤子不像公網那麽大,所以公司體量也不算大,但是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並不多。”
即便是走中低端路線的企業,也難以抵擋品牌的魅力。深圳一家早在20年前就和海外客戶做生意的一位企業負責人對第一財經記者說:“我們當時是做ODM,即我們負責研發和設計,核心技術都是我們的,設計好產品後給客戶挑選,然後出整機給客戶,但是沒有我們自己的品牌。後來,很多手機制造商一到中國來尋找手機,就找上我們。”
雖然他們不缺客戶,但是2011年,他們還是走上了品牌推廣之路,從歐洲開始,第一站就是法國,品牌效應迅速顯現。2012年,他們在法國的銷量就達數百萬臺,賺取的利潤也翻了一番。
品牌帶來的不僅是銷量和利潤的增加,更是實力的象征,而實力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機會。僅是從2016年到現在,就已經有4家大的歐洲運營商和他們合作了。
多方發力
那麽,如何抓質量、提品牌呢?除了企業,行業協會也可以發力。
就以深圳為例:深圳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扶持政策之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便會在企業和政府之間充分發揮橋梁的作用,迅速把政府的政策落到實處。
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質量處一位工作人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很多來深圳調研的城市都反映,往往政策斷檔就斷在扶持政策出來後,沒能夠迅速惠及企業,而有了強大的社會組織便可以幫助政策迅速落實,同時引導行業的健康發展。”
目前,深圳擁有8000多家行業協會、產業聯盟等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推動行業質量和品牌提升的重要生力軍,龐大的數字可能會讓外界有點驚訝,但是在該工作人員看來,這些中介組織對企業來說好處多多。
上述工作人員說:“政府出臺一個政策,就是希望符合條件的企業都來申報,讓企業得實惠。但是如果行業協會數量少就容易掌握大量資源,可能跟哪家企業關系好就推薦誰,政策的實施效果反而就打了折扣,傷害政府的公信力。而現在,深圳的行業協會數量特別多,競爭激烈,大多靠企業會費存活,而非政府撥款,所以它們對企業的服務做得很到位。”
他以深圳市工業經濟聯合會為例:該聯合會已經連續組織開展了14屆深圳知名品牌的評選了,評出近700個品牌。評比過程中,組織方邀請行業專家梳理企業質量和品牌管理並提出改進建議,也會請政府官員、行業企業領軍人物出面,召開大型發布會,這既幫企業推廣了品牌,又有助於企業發現自身的不足。
在振興有質量的實體經濟過程中,政府又該如何發力?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政府一是要制定標準,和國際接軌,標準要有前瞻性,這樣可以倒逼產業升級;另外要加強監管,保證企業生產出符合標準的產品。”
胡遲認為政府要加大對品牌的支持力度。他說:“其實,中國現在產品質量做得好的企業不少,但是知名品牌少,這和中國的經濟規模以及制造業在世界的地位不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