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2016年,在新舊動能轉換、聯動供給側改革之下,國企改革成效初顯。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有控股工業企業2016年實現利潤總額同比增長6.7%,終止了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的下降態勢,也創造了2012年以來的最高增速。
同時,國企利潤格局出現新的變化,傳統重化工業的利潤貢獻率在下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利潤占比在上升。
國務院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輪改革的重點是機制創新和結構調整。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在形成,這體現了結構轉換過程中新動能正在培育壯大,結構在優化,這也是經濟企穩轉好的基礎。
國企營收利潤的變化,是衡量供給側改革成果的重要標準之一。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國企在2016年整體利潤增速回升,新動能形成,舊動能轉換,新老動能齊動,改革成效初顯。接下來央地雙輪驅動,地方國企改革動能更為強勁,在2017年將有更大的突破。
多因素致利潤轉好
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轉好,其主營業務利潤率為5.03%,比上年提高0.39個百分點,同時企業虧損面降低,虧損企業的虧損額下降。
數據顯示,2016年末,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的虧損企業有4993戶,比上年末減少475戶,企業虧損面為26.8%,比上年下降3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4792億元,同比下降1.7%。
經營成本明顯下降,是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效益好轉的主要原因。2016年,其主營業務成本為192687億元,同比下降0.3%;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2.55元,為201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比上年下降0.61元。此外利息支出5048億元,下降7.2%。
李錦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國企營收和利潤企穩回升,一是受經濟基本面向好的推動,工業產品的供求關系出現了積極變化,煤電油運等基礎產業經營保持穩定;二是鋼鐵煤炭行業在去產能的帶動下實現價格的恢複式上漲,企業實現扭虧為盈;三是國企進行“瘦身健體”,運營成本有所下降,國企利潤增速由降轉升,也得益於營業成本的下降,特別是2016年下半年以來財務費用同比下降;四是新動能的形成。
李錦表示,2017年國有企業要繼續通過改革激發內在的動力,容易改革的部分都已改得差不多,剩下來的都是“硬骨頭”,今年要加大國企重組兼並清理退出的步伐。改革在本質上是結構的改革,新的動能形成新的供給,這才符合改革最初的目標。
而在2017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面臨著好壞兼有的內外因素。其中有利因素是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望保持在每桶55美元上下,國內市場鋼材價格有望在波動中繼續上揚,這使石油開采及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由虧轉盈,產生800億元以上的利潤增量;而面臨的不利因素則是,企業成本上漲壓力增大,產成品庫存上升,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
新動能利潤占比提高
在國企利潤轉好的同時,利潤格局出現了新的變化。
2016年,石油加工業利潤增長3.16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大幅減虧,煤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由虧轉盈,非金屬礦物、電子設備、電氣機械等行業利潤超過39%。石油開采業、開采輔助活動由盈轉虧,專用設備制造業大幅增虧,電力、煙草、通用設備等行業利潤降幅超過15%。
這表示,過去國企利潤來源於少數行業的狀況發生了改變,傳統重化工業的利潤貢獻下降,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利潤占比上升,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在形成,結構日趨優化。
先進制造業正在逐步成為利潤的主要來源,特別是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等新的利潤增長點正在形成,行業結構趨於優化,這將增強其利潤增長的穩定性。
數據顯示,2016年,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8393億元,比上年增長36.2%,占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的71.4%,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31.4個百分點,這也是2013年以來連續四年上升。電子設備、電氣機械、醫藥等行業已連續3年進入十大盈利行業之列。
在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來源趨於分散的同時,電力、石油、煤炭等能源類行業所占比重也在大幅下降。2016年,三大盈利行業(電力、汽車、石油加工)利潤總額所占比重為65.2%,比上年三大盈利行業(電力、汽車、煙草)所占比重下降10.6個百分點,四個能源類行業(煤炭、電力、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利潤總額所占比重為35.3%,比上年下降8.3個百分點,比2012年下降18.2個百分點,這也是2013年以來連續四年下降。
沈瑩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前些年,石油、煤炭等能源行業利潤占比大、效益貢獻多,與當時國家工業化發展階段相匹配。但隨著經濟發展到新的階段,對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需求增加,這就需要調整結構和轉型。
李錦表示,在國企營收和利潤增速整體向好的同時,國企經營績效也呈現分化的趨勢。高科技企業、新經濟部門以及基礎設施領域的國企業績增勢明顯。2017年國企要在新動能上下功夫,包括新的產能和新的動力機制,加快轉型升級,同時也需要財稅、金融等領域的改革加快進程,協調推進。
地方國企改革動力強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地方國有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6.9%,增速高於央企。這表明,地方國企改革力度加大帶來的成效日趨明顯。
未來國企改革在重難點問題上實現突破、創造新的經驗,將會從地方基層率先湧現出來。
李錦表示,央企和地方國企改革的動力機制不同。地方國企改革的動力來自於各地政府官員,其追求目標是立竿見影的政績及實際的經濟效益。在當下地方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情況下,地方推動國企改革的動機也更為強烈。
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撰文表示,地方國企往往既有資金又有好項目,各地方又都有重點發展的產業,在地方政府國企改革“抓典型、樹標桿”的背景下,地方國企有著成為“小樣本”的機會,即便在落後地區,其國企改革的總體進展不大,但其樣板企業也會脫穎而出。
2017年伊始,地方國企改革如火如荼,已有20多個省份出臺了地方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相關文件,改制上市、員工持股、資產證券化成為高頻詞。多省份相繼公布混改、員工持股實施細則甚至明確試點企業名單。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員劉興國撰文表示,地方國企承擔著為中央推進國企改革探路與積累經驗的艱巨任務。地方國企改革不能總是停留在方案制定階段,在改革方案獲批後,應當在充分總結前期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加快進入改革的具體實施階段,穩步將各項改革舉措轉變成國有企業的具體行動。
關於2017年地方國企改革的思路,劉興國認為,關鍵是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主線,完成股份制改制,加快落實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計劃改革;同時,著力推進混合所有制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不斷完善董事會規範運作,全面落實市場化聘用機制與激勵機制改革。
“此外,還應以優化資產配置為目標,實現地方國企從部分商業競爭性領域退出,完成地方國有‘僵屍企業’清理;加快國企整體上市步伐,有效提高國有資產的證券化比率,更好利用資本市場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劉興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