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被指控操縱歐元 德國可能成特朗普下一個貿易懲罰目標

自從特朗普政府上臺後,德國經濟部里的電腦系統就從來沒有消停過。通過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德國的經濟官員們一直沒有確定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言一行可能對德國經濟造成什麽樣的影響。

甚至“2016年德國再次超過中國,回歸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的消息也沒有在德國媒體間激起更多喜悅之情:此前特朗普已對德國汽車制造商發出開征35%的關稅威脅,而近日來自特朗普身邊近臣對於德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是“以鄰為壑”以及“操縱歐元匯率”的批評,更令德方提高警惕。

美國戰略預測智庫Stratfor則在最新一期簡報中點破德方更深層次的憂慮:盡管特朗普方面可以叫囂對德進行貿易執法,但在國際貿易法的框架下,其可以施展的空間畢竟有限,而特朗普方面對於歐元的攻擊有可能擴展為對整體歐元區的攻擊,並引起區內貿易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的回潮,這才是真正令德國感到焦慮的。不過為了避免成為美國下一個懲罰性貿易措施目標,“德國將采取措施保衛其巨額貿易順差”。

美國指責德國操縱歐元匯率

在德國IFO經濟研究所的2016年貿易順差數據出爐後,德國並沒有像往常那樣對其巨額順差顯露出引以為豪的情緒。

上述研究所的數據顯示,2016年德國回歸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其貿易順差再創新高,達到2970億美元,而美國在2016年的貿易逆差為4780億美元。

除了2015年外,自2010年以來,德國一直是全球第一大貿易順差經濟體。需要指出的是,中德都是貿易順差國,但如果考慮到德國是一個人口規模比中國要小得多的國家,即以人均標準來衡量的話,德國的人均貿易盈余則比中國大多了(見圖)。

以人均貿易盈余為依據的全球出口及進口前六大國排名,圖片來自德國《明鏡》周刊

有一點尤為重要:通常中國和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會通過出口產業實現盈余,然而伴隨時間推移,其國內需求增長,出口盈余將實現一定程度的下降。相比之下,德國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工業經濟體之一,內需增長面臨瓶頸,如維持其競爭力不變,其貿易盈余將繼續不斷增長。

然而特朗普方面看到的並不是德國產品的競爭力,而是歐元的走弱對德國出口的利好。

候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彼納瓦羅在1月31日表示,歐元目前被“嚴重低估”,這損害了美國和歐盟其它成員國利益,這種剝削造成了德國與美國和其他歐盟成員國的貿易不平衡現狀,且其原因是德國操縱歐元匯率。

德國總理默克爾隨即表示,德國不會操縱歐元匯率,歐元匯率屬於歐洲央行的職權範疇,德國一直支持歐洲央行的獨立性,並且不會改變這一立場。

2月5日,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的回應就沒有那麽客氣了。朔伊布勒表示,相對於德國的競爭力,歐元匯率確實太低,但是這是由歐洲央行的擴張性貨幣政策造成的,該政策還推高了德國貿易順差。

“在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開始制定擴張性貨幣政策時,我就告訴過他,這將推高德國貿易順差。”朔伊布勒並表示,德國無法制定匯率政策。

此前,德國經濟部就在特朗普當選後作出的應對預案報告中指出,德國的高貿易順差是由於德國的工業基礎結構造成的,弱勢歐元也持續推高了德國產品的競爭力。

德國經濟部在這份報告中指出,歐元和石油的雙雙走弱,影響了德國近三分之一的貿易盈余;如果歐元和石油走強的話,德國的貿易盈余將自動縮水。

德企將因巨額貿易順差成為替罪羊

這並不是美國政府在歷史上首次指責德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是“以鄰為壑”,不過同以往來自美國財政部的批評相比,這樣的批評直接來自於總統顧問,而德方高層也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在這條路上能走多遠。

在德國,一種普遍的悲觀預期是,在特朗普的貿易戰名單上,德國就緊緊排在中國和墨西哥之後。以2016年的數據來看,德國對美國貨物貿易順差就排在中國和日本之後。

2016年前11個月德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僅次於中國和日本,圖表來自英國《金融時報》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Sean Spicer)此前表示,美國希望對這些有貿易逆差的國家的進口產品征收關稅。

德國經濟智庫DIW主席弗拉茲舍(Marcel Fratzscher)表示:“我們正面臨同美國的一場貿易戰,我們必須面對這樣嚴酷的事實。”

德國Ifo研究所所長菲斯特(Clemens Fuest)則表示,如果美德間經濟關系停擺,德國將為此減少160萬工作崗位。

“我不得不說,我開始有點緊張了。我以為在就職之後,(特朗普)的立場會有些改變。”菲斯特表示,“我的擔憂是,他的政策是不會奏效的。那麽接下來他就要找替罪羊了。而德國企業作為替罪羊來說太合適了。”

特朗普意在攪亂歐洲

Stratfor在簡報中提出,美國財政部此前對德國的巨額貿易順差提出了警告,特朗普政府方面也做出了一系列指控,不過美國也就在貿易戰的路上能和德國走這麽遠了。

實際上,根據美國貿易法律,美政府可以出於保護國內產業免受進口威脅的目的,使用暫時的貿易保障措施,但是這些保障措施只能針對進口產品,而不能針對具體的國家。

如果美國使用上述貿易保障措施,德國將立即可以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對其發出質疑。 如果特朗普政府試圖針對德國,那麽就必須證明德國政府出臺了不公平的支持德國出口商的政策,並對德國出口實施了反補貼稅。

但實際上,德國的許多貿易盈余都是結構性的,譬如老齡化問題。德國經濟部在前述報告中指出,德國社會喜歡為了養老而存錢,此舉抑制了消費,德國的貿易盈余中有3%都源於此。同時,德國人又使用這筆存款對美投資,令美國人有足夠的錢可以購買德國產品,這樣的資本輸出也推高了資本賬戶盈余,德國對美的貿易盈余中有2%的部分則受此影響。僅有1%受到德國政府的經濟政策影響,譬如對德國基礎建設進行投資或減稅等。

這份報告的結論是:“德國經常性賬戶盈余,絕大部分是由於國內外市場經濟進程和市場參與者的決策造成的。”也就是說,並不是德國政府造成了高順差,政府也無意幹預。

不過,Stratfor指出,在這場論戰中,德國真正憂慮的是,特朗普的民粹主義仍將傷害德國這樣的出口型經濟,並且在歐洲其他國家引起共鳴,令人感到“貿易保護主義是奏效的”。而2017年,如果具有相似民粹理念的政府在歐洲上臺,這將真正對德國構成威脅。

與此同時,德國也將對特朗普政府對弱勢歐元的攻擊轉化成對整體歐元區的攻擊。Stratfor指出,這將令其他歐元區成員焦慮,他們也會成為白宮貿易保護主義所針對的一部分。

來自特朗普政府方面的指責,有可能削弱歐元區。眾所周知的是,特朗普從來不看好歐元區,雖然德美雙向貿易量巨大,但歐元區才是以出口為主的德國經濟真正的基石,德國每年約有56%的出口是銷往其他歐元區國家的。

漢堡地區經濟學家斯陶布巴爾(Peter Straubhaar)表示,德國並不真的需要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型,但是“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於一個繁榮的歐洲,內部市場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