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誰賺走了我的麵包錢?商周3路人 馬橫跨2大洲、6地展開追蹤旅程 你我餐桌上的那塊麵包為什麼越來越貴了?全球食物價格,創下21年來新高,4年之內,兩次的國際糧價大漲,頻率之快前所未有,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商業 周刊》由你我的餐桌出發,三支團隊從「一個麵包的全球之旅」開始,萬里追蹤美國、中國糧倉現場,發掘基本供需面以外,經濟與價格的秘密:當肥滋滋的熱錢怪 獸入侵,加上國家級玩家加入搶糧,咬下一口麵包,你我已注定咬下了全球化的風險。 台灣──吐司價格超過三位數 第1站 美國.小麥產地農夫最大壓力是財務管理 第2站 美國.期貨交易所熱錢比供需更讓糧價失控 第3 站 美國.糧商總部 掌握糧食、加工與貿易鏈 第4 站 中國.國家級糧倉 根本不缺糧,仍然要搶糧 這是一趟從餐桌出發的追蹤之旅,我們追蹤的主角,是一粒麥子。 才邁入二○一一年,周遭所有跟「吃」有關的,全都悄悄的在漲價。泡麵漲了、包子漲了、麵包漲了……,聽說這一切都跟天候造成國際糧荒有關;又聽說,這一切 都是因為中東……,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吃這回事,事情變得這麼複雜? 國際糧價創下二十一年來新高,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更預言,糧價走高將成長期趨勢。這對我們將產生什麼影響? 到底,桌上的那一塊波羅麵包,從產地到我們的餐桌,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我們付出的價格越來越高? 三月初 台北麵包店 接兩通報價電話,虧掉一輛賓士車 走進台北市最大連鎖麵包店順成蛋糕,最能填飽肚子的白吐司,價格從年初來漲了一○%。主婦們不禁皺起眉頭,曾幾何時,印象中一整條不過才五十、六十元的白 吐司,至今身價已站上三位數。 然而,面對一條白吐司要價百元的新常態,麵包業者臉上卻不見一絲喜悅。 「這波我們(麵包)平均漲幅約七%,但(成本)壓力還是很沉重,」問起漲價一事,順成蛋糕總經理吳官德沉默了一會兒說。 店數越多的麵包店老闆,被原物料價格追著跑的焦慮感也同步放大。全台四十二家連鎖店的幾分甜烘焙體系負責人許湘鋐形容,「接兩通原物料商的報價電話,才十 分鐘,多付出去的錢,等於丟一輛全新的賓士。」他搖頭苦笑。 台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張國榮說,一條吐司原料成本三十元,高筋麵粉占五四%,過去半年麵粉價格漲逾三五%,光買麵粉至少就得多付五‧六元;細砂 糖、高價進口奶油漲更兇,分別有五、六成漲幅,因此,這波的價格調漲,根本還不敷成本。 如果,麵包店老闆十分鐘就丟一輛賓士車的錢,那麼,是誰賺走我的麵包錢? 於是,《商業周刊》選擇台灣飲食當中,最為「國際化」的麵包做為此次糧食漲價的代表,鎖定其主原料麥子,追尋一粒麥子從源頭來到台灣的足跡。三組採訪團 隊,繞過半個地球,一路追查:究竟是誰賺走了我的麵包錢? 這一趟旅程,共一萬五千公里,揭開麵包漲價的秘密。故事場景,先從美國北達科塔州開始: 三月三日 北達科塔州小麥田 美國農夫盯著財報價格,決定種多少 三月三日,攝氏零下八度,我們開著租來的林肯車,從明尼亞波里斯,一路沿著九十四號線道往北,來到北達科塔州的法爾戈(Fargo)。頭一個小時車程,還 可見到大湖區冰凍的湖泊與緩丘,兩小時之後,眼前只剩下一望無盡的地平線,以及遠處像是中國黑墨白描的樹林。 農場主人愛里森(Todd Ellison)正等著我們到訪。愛里森是典型的美國農夫,北歐移民第四代,務農是代代相傳的事業,但愛里森自己很有能力,一九九四年開始投入農業,從租 地開始,現在已擁有二千五百畝地,在當地算是大戶。 他在農場上種玉米、黃豆、小麥,三種美國最重要的出口經濟作物,而我們之所以拜訪他,因為他種的小麥是「硬紅春麥」。 沒聽過硬紅春麥?沒關係,你只要知道,這種小麥製成的麵粉,是台灣麵包店最愛用的麵包材料。小麥品種約有兩百種,但高筋麵粉的製品Q度佳,最迎合台灣消費 者口感。以白吐司為例,主原料就是蛋白質含量一四%的硬紅春麥,美國農夫稱它作「凱迪拉克級」的小麥,意味其不凡身價。 愛里森的麥田正被大雪覆蓋,大型牽引機也停放在穀倉中,但這段時間卻算不上農閒,因為,不同於「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傳統農夫形象,愛里森經營農場的 重要工作:看全球新聞、讀《華爾街日報》,關心中國經濟發展,緊盯電腦上的糧食期貨交易價格,不因大雪而停下來。 「中國進口了美國產出的四成黃豆,如果有一天,她不進口了,市場價格會怎麼波動呢?」這是他最近在思考的事情。 愛里森祖父那一輩,農夫最大敵人是天候,遇上天災根本束手無策。然而,美國農夫如今最大壓力,竟是「財務管理」。 在愛里森幾乎一望無際的農場裡,有個小房間,裡面有張桌子,一台家用電腦與衛星定位系統結合。他用這套系統監看每一塊土地的情況,預估土地產量、檢討作物 的品質、何時播種、何時施肥,然後訂生產計畫,電腦系統還與多功能的農耕機結合,因此,這麼大片的農場,包括他自己,只用兩個全職人力。 他在這個小房間內對著電腦,處理農場的財務報表,對他來說,精確的黃豆、玉、小麥的產品組合,是獲利關鍵。 「我如果預測價格不好時便會減少種植,好的時候便會擴張……,」愛里森深知,「農業現在就是一個全球化的小生意。」於是,在冰天雪地的冬季,愛里森忙著參 加座談訓練,了解市場未來動向,以訂定生產計畫。 「我會在價格好時,透過期貨,把甚至還沒收穫的作物先賣掉,」愛里森解釋。 如果管理得當,愛里森一年可以從作物賺到二○%以上的毛利率,但如果管理不好,連維持三%的利潤都很難。 愛里森不願告訴我們他最近賺多少錢,但當前農糧大漲,美國農夫是大贏家,美國農業部研究部門報告顯示,與去年同期比較,美國農夫收入增加了二○%。 如果是這樣,他們是這場國際糧價大漲下賺最多的嗎? 漲價元兇一:國際熱錢炒作 三月二日 MGEX期交所 以前最多漲五分,現在一漲就兩元 愛里森一再提到的期貨交易市場呢?一○年八月,俄羅斯禁止穀物出口後,美國期貨交易市場的小麥價格短短數月上漲近八○%,比農夫賺二○%,看起來更驚人。 於是,我們第二站來到位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亞波里斯交易所(MGEX) 。 這裡,是全美第三大原物料交易中心,擁有獨一無二的硬紅春麥期貨及選擇權商品,是硬紅春麥全球最大的市場。過去兩百年來,從一州,到一國,再到國際交易中 心,這裡,成為硬紅春麥交易的「中央市場」,台灣麵粉廠依據這裡的「硬紅春麥期貨與選擇權商品」來決定下單價格。 也就是說,這個電子交易平台的價格變動,牽動了世界麵包冠軍吳寶春的荔香歐式麵包、台南擔仔麵麵條的價格。 穿過MGEX交易所歷史逾百年的門廊,我們看到大理石與鍍金雕飾的大廳。不過金碧輝煌的大廳,現在只用來對外展示,真正的秘密,卻在一個看似不起眼,充滿 小隔間與電腦的大房間裡。在這房間,我們與期貨交易商沛升(Pension Futures)主管龐德(Helen Pound)見面,她浸身在這行業超過三十五年。 胖胖的龐德,看起來像個美國歐巴桑,但她身後有五台電腦,每一台上都是重要金融指標,只要一個按鍵,就是一筆鉅額的全球小麥交易。 「誰現在能夠在春麥期貨投資市場,擁有影響市場的力量?」我問。 「量(金額)夠大的玩家就可以!」龐德表示。 龐德說,硬紅春麥期貨交易與過去最大的不同,在於國際熱錢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關鍵。過去,這個交易場子裡,只限糧商、貿易商、農人、中間商以及專業交易員, 這些人對實際交易有避險需求,不像芝加哥交易所的小麥指數,受投機資金影響大。 「(熱錢)沒有進來之前,硬紅春麥收成進入倉儲之後,期貨指數經常三個月波動不超過五美分,但現在情況不一樣,當芝加哥小麥期貨波動漲五元時,硬紅春麥就 漲三元。」龐德指著她的辦公室桌上,兩大期貨指數的線圖說。 去年八月,俄羅斯乾旱,芝加哥小麥期貨創下五十年來最高單日漲幅後,價格就一路往上走,迄今已幾乎拉齊到二○○七那場原物料飆風的高點,同期間,硬紅春麥 期貨也出現上揚線型。 「這些想賺投資財的人,用那種我就是要用這價格去買的態度進場,我們這些關注基本面數據的交易員常會狐疑,這些人到底在做什麼?」龐德道出心裡納悶。 三月四日 波特蘭港糧商總部 中國口袋深,開始和台灣搶小麥 國際炒家在糧價波動中,賺了多少錢?極難衡量。但世界發展運動組織(World Development Movement)曾估計,光高盛一家公司,二○○九年在糧食投機交易上,就賺走高達十億美元。 也就是說,過去這兩年老是動不動就聽到糧價要上漲,讓我們常為麵包漲價擔憂的,是群從未在MGEX大廳露臉的國際炒家。 然而,糧價推升變動只到此為止? 第三站,我們追蹤到了波特蘭港。 「國人使用的小麥,九○%都是從美國西岸的波特蘭港出口,」台灣區麵粉公會總幹事黃錦和指出,美國小麥貨源足,且相較於加拿大等其他小麥產地,從美西出口 到台灣,運輸成本也最經濟。 每年九月,硬紅春麥在美國接近加拿大的大平原區,北達科塔州、蒙大拿州、以及一小部分的明尼蘇達州收成後,集成在糧倉,經鐵道或哥倫比亞運河,一批批的小 麥就運到波特蘭港。 波特蘭港是全美第一、全球第三大的小麥出口港。 台灣廠商下訂的小麥,從美國中西部大平原的鄉間穀倉,被送上北聖塔菲鐵路,或者是哥倫比亞河,到此等待檢驗出港,上船越過太平洋,往台灣航行。 三月四日,到港口前,我們拜訪嘉穀集團(Columbia Grain International)位於波特蘭港的總部辦公室。一直有傳言,國際四大糧商(見九十四頁),也是這波糧價上漲的推波者之一;而嘉穀雖不是四大糧 商,卻是台灣硬紅春麥最主要糧商之一。 嘉穀資深副總裁王麥克(Mike Wong)則說:「我不認為,在自由市場,糧商可能是價格決定者,因一旦利潤高,就會有其他競爭者進入。」王麥克說,以嘉穀賣到台灣的硬紅春麥為例,從北 達科塔到蒙大拿,經過鄉間倉儲、鐵路運輸再到河港,糧商賺的是服務財,利潤不過二%而已,全是靠經濟規模取勝。 他又攤開「小麥供需庫存報表」,以及一九八五年來的小麥期貨均價月線圖給我們看。有趣的是,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六年,以及○七到○八年,小麥分別出現兩個 價格高峰,都是因全球庫存與預期來年消費量百分比,降到一七%左右的庫存水準,遠低於其他各年的二○%平均值。但同樣是庫存減少引發的小麥漲幅,一九九六 年每英斗只有七美元,但○八年卻達十一美元,多出了五七%。為什麼? 王麥克分析,第一次漲幅是因實質的小麥供需缺口,但第二次漲幅擴大,顯示的則是通膨、油價、加上國際熱錢的力量。 波特蘭港,正忙碌的裝卸貨物。這廣達二十個國際足球場大的第五號碼頭,有一個被鐵路軌道環繞的巨型碼頭穀倉(編按:是幾十棟超過十層樓的建築群),一列長 達一百節車廂、長度超過兩公里的火車正在接近,火車的機械門一打開,全自動的卸貨裝置,就將包裝嚴實的小麥送進穀倉,一節車廂空了,火車就自動往前移動一 節。另一側,集滿小麥的穀倉,正在等待一艘散裝輪接近,機械運輸帶要把麥子集裝成貨櫃上船,場面壯觀。 波特蘭港,並不只服務台灣,也將服務中國。由於美國所生產的高品質硬紅春麥,中國無法大規模的栽植。當中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時,他們對美國優質小麥的需求 也會相對提升,這就造成了中國近年來不斷提高對美國小麥進口的原因。 漲價元兇二:國家級玩家加入 二月二十八日 大陸鄭州糧倉 中國對外搜糧,把儲糧當安全武器 國際穀物協會(International Grains Council)日前將二○一○至二○一一年度中國小麥進口預估量上調五○%,至一百五十萬噸。現在,這個數字還可能往上調,因為中國總理溫家寶二月宣 布,中國要做好糧食等農產品市場調控,繼續實施主要農產品收儲政策,包括對外採購。這,等於宣告中國向全球搶糧的開始。 波特蘭港的吞吐量所反映的中國變數,同樣牽動國際糧價的高低。 今年一月,中國小麥期貨價格突然從每噸人民幣二千七百元漲到每噸三千一百元,創下中國小麥期貨合約上市來的最高價。此時,美國的小麥期貨價也在前期高位回 落後連續拉升,創下近三十個月的新高。小麥價格在美國與中國已經連動! 因為中國已是探討國際糧價不可忽視的關鍵因素,《商業周刊》另外一支採訪隊伍,也前進中國河南鄭州。 鄭州,古代的中原,中國四分之一小麥產地,古諺云:「中原熟,天下足。」這裡,是中國國家級糧倉所在地,有全球第五大的糧食期貨交易中心。 二月二十八日,採訪團隊抵達這個產糧大省,此地卻面臨本世紀最大乾旱:連續一百多天沒有降下一滴雨,破了歷史紀錄。接下來進入三月,小麥的發芽期,倘若再 不降雨,今年肯定歉收。這雨再不下,國際糧價又要漲! 這晚,氣溫降到攝氏零下兩度,一整夜外頭轟隆轟隆火炮聲響,原以為有慶典活動,隔天一早,整個街道上銀白一片,雪足足下了一天一夜,積雪厚度達七公分。 向當地居民求證才得知,原來昨晚上的炮聲,是政府緊急調派軍用直升機,用高射炮與火箭,在十三個小時裡,射出一萬七千多枚人造雨彈、近兩千枚火箭彈,要趁 難得低溫,把雲層裡的水氣逼出人造雨彈,解除乾旱危機。 儘管中國連續七年豐收,小麥儲備量充足,但在全球氣候異常,國際糧價節節上升的情況下,中國政府絲毫不敢大意,即使砸下大筆銀子也要讓雪水降下。 我們是獨家進入大陸鄭州國家級糧倉的採訪隊伍,二十六座三層樓高的圓形巨大糧倉聳立眼前,加上九座房屋造型的舊式糧倉,當中存滿了將近九萬噸的強麥(編 按:即高筋麵粉的原料,台灣通稱高筋)。 中國糧食真相如何?拜訪鄭州,我們發現,中國糧食供應毫無問題,但中國政府卻早已經在數年前就把糧食儲備視為國家級的安全武器,持續儲糧搜糧,未來必然更 加厲害。也更牽動全球的糧價。 接著,場景拉回小麥之旅的終站台灣。 三月三日 台灣台中港 兩個月後靠岸的小麥,又貴二三% 三月三日上午,國內產能最大的麵粉廠台灣大協理紀國庫指著倉庫裡整齊堆疊的麵粉說,準備來提這批貨的買主們,買到的是二月初到港,今年第一條小麥船的製 品,當時高筋麵粉採購價是每公噸四百五十六美元,麵粉批售價格相對便宜。因為,根據麵粉公會資料,四月初靠岸的第六船,已經飆到五百六十二美元天價,二 三%的漲幅,等於是預告了一個半月後,國內麵粉價格的續漲空間。 每個月,台灣約有兩艘四.五萬噸的穀物散裝輪,從波特蘭駛入台中、高雄港,卸下未來兩個月台灣所使用的小麥。 三月四日上午十一點,全台麵粉廠採購主管齊聚在北市敦化北路的麵粉公會,在可容納四十人的橢圓桌,進行每月兩次的小麥合船採購。這天糧商的報價,牽動三個 月後到台中港的小麥採購價格,買貴,等於墊高麵粉廠原料進貨成本,人人都聚精會神聽著國際糧商報價。 依程序,先開的是船標,「新健,四十八‧四五美元」這是船公司新健報出每公噸美元計價的小麥運費。「哇,吐血啦!」聽到這個價錢,馬上有人回應,因為,今 年前六船的運費報價,不過只在三十到三十七美元之間,三月三日英國北海布蘭特(Brent)原油期貨價格,收在一百一十六‧○六美元,刷新○八年八月金融 海嘯前夕新高,船公司報價跟著水漲船高,「這筆運費,就占去二○%小麥採購成本。」黃錦和說。 不只糧價,運費也跟著油價飆漲 「DNS, 五百六十八‧一八美元,」司儀喊出第一家糧商報價,現場驚呼聲四起。桃園泰益麵粉董事長彭建章把老花鏡片向上推,從外套暗袋拿出記事本對一旁的記者說,明 明上網看小麥期貨價已回跌一○%,但糧商報價竟比二月中的天價還高。 「不買不行,怕繼續漲上去,等於是被綁架,」他嘆道,台灣一年使用一百一十萬噸小麥,但價格操之在屈指可數的國際糧商,九大麵粉廠囊括八成市占,價格競爭 慘烈,中小型麵粉廠生意越來越難做。 而且,現在讓台灣小麥採購者更不安的是,捉摸不定的全球政經風險,形成原物料上漲的預期心理,所帶動的價格上漲。 台灣嘉穀公司總經理陳朝枝指出,他參與全球穀物交易巿場二十年,發現如今供需基本面以外的市場外部因素,有如闖入商品巿場的怪獸,被全球熱錢養的肥滋滋 的,比以前更兇猛。 陳朝枝甚至斷言,這頭熱錢豢養的怪獸,加上與之共舞是中國搶糧效應,將使得如今每公噸上看六百美元的硬紅春麥價格,今年內一定會突破金融海嘯前的七百美元 歷史高點。 而當下北非中東的緊張局勢,又繼續牽動未來的糧價走勢,根據歷史經驗,一九七○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發生後,導致運輸和化肥成本高漲,次年高糧價危機就尾隨而 來。如今阿拉伯世界變化未卜,若動盪持續下去,難保明年不會再重演一次七○年代的劇本,重創全球消費者。 《經濟學人》今年二月以「防範危機」一文示警,預期出現的糧食危機,已刺激國際投資人進場避險,國家級玩家也紛紛加入戰局,日本、南韓、中國增加糧食儲 備,南韓甚至開始介入美國糧食期貨市場。 台灣麵粉製造業者面對的不安,很快就透過價格反映到下游的麵包店,也很快就會臨到每一個買麵包的消費者。 從台北的麵包店出發,繞過半個地球,我們發現:因為台灣現在許多的糧食進口高度依靠國際,所以咬一口麵包,你我都注定參與了全球風險。麵包只是當今糧價問 題的一個小縮影。無論熱錢的炒作與中美的糧戰,許多跟氣候、基本供需無關的因素,早就已經上了我們的餐桌,也決定了食物的價格。 【延伸閱讀】原料全都漲!波羅麵包各原料占比與價格漲幅 奶油(占40.4%)比利時 漲67%細砂糖(9.3%)巴西 漲55% 麵粉(占30.6%)美國 漲32% 奶粉(7.3%)紐西蘭 漲12% 雞蛋(10.2%)台灣 漲5% 酵母(1.7%)法國 漲9% 鹽(0.5%)台灣 漲15% 註:漲幅為1年來價格漲幅 資料來源:北市糕餅商業同業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