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期貨市場已有數百年歷史,現代期貨模式直到芝加哥商品交易所20世紀70年代引入金融期貨才開始出現。推動其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幾乎同時期發生的科技革命。
科技使投資科學能夠揭示金融風險的基本要素,因此金融工程師能對風險及其相應的收益進行分解、重新打包與重新分配,將一組風險與收益與另一組風險與收益進行交換,以更好地滿足投資者的偏好。
至本世紀初,中國證監會的成立對創建中國的期貨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及鄭州商品交易所均進行了重組,引入了通行的監管規則,並分別從事不同種類的商品交易。然而,直到2006年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創立並開始進行滬深300指數的交易時,中國才開始涉足金融期貨。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迅速取得了成功,第一天就迎來了巨額交易量。在中國期貨市場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曾給予了協助,並提供了建議。
雖然中國上述四個期貨市場都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同樣的缺陷。它們主要面向國內,幾乎沒有國際機構參與。作為世界上許多種大宗商品的最大進口國,中國的期貨市場本應在全球價格發現方面發揮主要作用,但目前並沒有發揮應有作用。中國期貨市場只有出現跨境互動,期貨對中國經濟的價值才能充分發揮。
隨著中國進入經濟增長轉型期,中國領導層已經開啟了從依賴出口的制造型經濟向消費拉動、內生發展型經濟轉變。在這一進程中,了解價格發現在商品和金融市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價格發現不僅指在某一特定時點設定公平、合理的價格。價格發現是實現高效跨期資源配置的核心,也包括管理價格的自然波動。如果建立高效的市場架構,金融市場中存在多樣化的市場參與者,那麽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就能相互作用,進一步優化稀缺資源的配置,促進經濟增長。中國在經濟增長和實現現代化方面已取得卓越成就,目前有機會來定義自己的監管架構,吸取美國、歐洲、日本的教訓(層級複雜和監管效率低下),建立強調價格發現功能的現代市場體系。
以火雞為例進行說明,顧客可能會去飯店吃火雞,考慮到顧客的需求,飯店必須提前把火雞買好,並儲存一段時間。火雞養殖戶則必須采購、儲存火雞飼料,並養殖火雞,這是一個耗費時間的過程。在運輸方面,將火雞從農場運輸到加工廠、分銷商及飯店,需要周密規劃,購買燃料,並會產生倉儲費用等。我們此時討論的不是某一時點餐館食譜上火雞的價格發現過程,而是全部的生產成本,以及經濟活動的整個鏈條所涉及的時間維度。
如果養殖戶在未來可以把火雞以固定價格出售,並用長期合約購買飼料和燃料,那麽養殖戶就能更好的管理未來的經濟成本和風險。這使得養殖戶能更加專註於生產效率,而不必擔心火雞未來的價格、能源價格的變化及融資成本。
無論我們討論的是飼養、加工、運輸還是烹飪火雞,這一概念對石油、鋼鐵或是英鎊都同樣適用。期貨市場可以管理未來價格的波動,使預期收入和利潤變得更加平穩,人們因此可以將風險管理進行外包,並以更少的資本運營公司。雖然無法準確地進行量化估算,但期貨市場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例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信息,墨西哥剛剛宣布其2016年在石油對沖交易中獲得的收益將達29億美元,連續兩年因油價下跌而獲得意外之財。(註:墨西哥是石油出口國。)
生產商、消費者和風險行為人等多種主體的主動參與,可以促進價格發現功能發揮作用。同時,與價格有關的信息應該具有透明度。為了獲得連接現貨、期貨市場的全部收益,使價格發現功能充分發揮作用,僅包含豐富的市場主體是不夠的,還需監管機構發揮作用,促使價格透明。
不被信任的市場不可能產生穩健的價格機制。因此,價格發現過程的透明性對於增強可信度和信任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意味著市場需要廣度。對於眾多大宗商品和金融工具來說,這意味著要將本地市場和國際市場連通。如果一國的政策是要把市場與國際的影響進行隔離,那麽由此所造成的價格發現機制就不會有利於資源配置。這將導致國內價格與國際價格脫鉤,國內消費者和生產者對國際價格也不會產生應有的影響力。
如果中國的國內市場沒有與國際市場連通,在大宗商品和金融資源配置方面,中國就不會有合適的激勵機制。人民幣的可兌換是實現國內和國際市場連接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實現人民幣可兌換之前,中國的價格發現機制有天然缺陷。
最後,建立引導金融市場改革、保證市場機制健全、且不會使改革進程放緩的監管環境面臨著挑戰。通行的國際準則應該落實到位,市場必須遵循法治。中國正在應對這些挑戰,可以避免美國、歐洲和日本所犯的錯誤,其複雜、多余的監管層次擾亂了改革進程,影響了經濟增長。
無論是從推進跨境機制改革以連通國內、國際市場的角度,從加快對每個經濟環節都會產生影響的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角度,從采用國際監管標準的角度,從推進人民幣可兌換的角度,還是從鼓勵期權、期貨市場創新以加強現貨市場流動性及價格發現功能的角度,現在似乎都是中國經濟獲得巨大收益的合適時機。【作者利奧•梅拉梅德(Leo Melamed)系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終身榮譽主席,本文系作者在北京國際咨詢理事會發表演講中的譯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