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交所報告揭示HIBOR利率緣何屢屢暴漲

香港離岸人民幣隔夜Hibor連續第二日暴漲,最高達61%,接近去年1月12日創下的66.82%的歷史高點。針對離岸流動性問題,港交所“恰逢其時”地出了一篇關於離岸人民幣流動性問題的報告。

報告指出,在811匯改之後,依賴於跨境貿易結算渠道的長期流動性,由於人民幣套利機制反轉而出現了收縮,導致了整個離岸人民幣總體規模下降;在此大背景之下,現有的短期流動性的供應機制與市場對短期流動的需求的“錯配”,會時常造成離岸人民幣短端利率的大幅波動。

而這種波動並非沒有代價。首先,這會影響到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穩定擴張,即影響離岸人民幣投資渠道的擴張;其次,加大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風險對沖難度,即影響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的動力;最後,兩地利差拉大可能誘發投機性短期跨境資本流動。

關於本報告的要點總結如下:

長期流動性因匯率貶值預期而收縮

港交所在報告中稱,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人民幣主要通過跨境貿易結算渠道從在岸獲得人民幣資金。自2009年7月推出跨境貿易結算以來,人民幣一直是處於輸出狀態,至2014年全球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達1.6萬億元的歷史高點。輸出的主要動力來源於當時人民幣匯率的升值預期。當時離岸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較在岸更貴,導致進口企業有動力直接使用人民幣取代美元進行支付,在離岸再進行購匯,獲取額外收益。在此過程中,人民幣就“沈澱”在了離岸。詳細流程如下圖:

但在811匯改之後,離岸人民幣較在岸出現了更大的貶值趨勢,市場的套利機制反轉,人民幣資金開始從離岸回流在岸。具體而言,當CNH較CNY貶值超過一定基點後,貿易商在離岸買入“更便宜”的人民幣,通過經常項下貿易將人民幣送回在岸賺取匯差。同時,投資者對人民幣匯率信心減弱,將部分人民幣存款轉回美元等其他幣種資產也是造成離岸人民幣池縮小的原因。

短期流動性供給機制“錯配”

離岸人民幣的短期流動性供給分為官方和市場兩部分。官方的流動性供給來自於香港金管局,具體的供給安排方式如下圖:

而市場提供的流動性主要來自於外匯掉期市場。目前離岸人民幣掉期期限一般為當天、隔月到一年。此外市場參與者還可以通過銀行間拆借,清算行回購來獲得短期流動性。

但目前離岸人民幣在香港市場的日均交易額已經達7700億元,在某些時點甚至超過了港幣,但相比之下即日交收的日間資金規模卻很有限,導致短期流動性供不應求。

但官方和市場兩個渠道目前都無法有效滿足需求。官方的資金有相當一部分來自於與人行的貨幣互換協議,因此使用時需要“服從”內地銀行間市場和清算系統的運算時間。特別在內地長假期間,內地資產結算暫停,導致離岸市場頻現流動性壓力。市場資金方面,掉期市場在進入美元加息周期後波動幅度增加,讓該市場的利用效率明顯下降。

此外,因人民幣資金無法跨境自由流動,而是只能通過貿易、FDI和RQFII等有限的渠道鏈接離在岸市場,也是導致離岸短期流動性經常“告急”的主要原因。

短端利率波動的“代價”

首先,這會影響到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的穩定擴張,即影響離岸人民幣投資渠道的擴張。由於人民幣流動性趨緊,導致香港人民幣存款利率上升超過內地水平,點心債的融資成本也水漲船高。相比之下,內地流動性寬裕,導致離在岸債券利差擴大,大部分點心債的發行主體回到在岸發債,導致離岸債券市場萎縮。

其次,加大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資產的風險對沖難度,即影響了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的動力。人民幣加入SDR後,境外機構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也會持續上升,各國央行和全球投資者也會考慮增配人民幣資產,對相關風險的管理需求也會上升。但如果離岸人民幣短期波動性加大,會導致機構在浮息貸款,人民幣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方面缺乏合適的利率基準,並加大對沖利率風險的難度,進而限制海外資金在離岸人民幣市場上的參與度。

最後,兩地利差拉大可能誘發投機性短期跨境資本流動。隨著內地的降息降準,離在岸的利差在目前情況下有進一步加大的可能,有可能導致資本從非正規渠道加速流出,對在岸流動性造成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10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