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第一領導力專欄】入世15年 中國企業該重視開創“邊緣市場”了

全球化面臨巨變,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統計數字露出端倪。TPP和TTIP(環太平洋和環大西洋貿易組織)的暫時失敗不會改變歐美各國要重組全球貿易框架的長期企圖。何必等到最後一秒鐘?

從2017年開始,中國企業必須調整綁定歐美主流貿易市場的思路,必須研習世界經濟的邊緣機遇。全球化巨變的地緣政治因素超過企業能夠控制的能力。對依賴主流市場的企業,不確定性會很要命。在邊緣市場的準備則有救命的價值。

成立20年後,WTO正淪為一個沒有執行權威的象征機構。

2015年,繼哈薩克斯坦入會後,WTO成員數上升到162個,願意申請,基本上都能成為成員之一。可是,前10個貿易國占總貿易的51%,形成主流市場。2015年是WTO成立以來全球貿易額最高的一年(約19萬億美元),也是貿易沖突申訴最高的一年——500起貿易沖突仲裁案。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簽字儀式

重要的是,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活動占成員貿易總量的41%。其中,中國在2004~2014年間對外貿易額增長了約3倍,超過美國和德國,成為最大的出口國。至此,在過去的那些莊家眼里,經濟與政治影響的對應關系失衡了。於是,他們將千方百計地尋求再均衡,TPP和TTIP只是開場戲。

現在我們討論的全球化以1948年成立的GATT(WTO前身)為標識。世界貿易組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政治秩序的經濟體現,當時,相對於亞非拉國家,歐美各國有經濟體系、技術、產品和跨國公司模式的勢能優勢。同時,歐美政府有能力和意願在全球各地區為這一系列勢能優勢提供軍事保障。經過一甲子的變化,特別是中國經濟勢力崛起,上述勢能優勢早已消退,原來那些歐美政府軍事與政治保障的意願也在發生轉折變化。攻擊全球化已經成為歐美各國政治人物采集政治資本的捷徑。

放在這個背景下分析英國脫歐,TPP和TTIP,歐盟離析,日本、印度和中國在非洲的競爭,美洲聯盟複蘇等等,我們看到各國都有離異的動機,盡管起因各不相同。當莊家和主客都東張西望找出口的時候,舊遊戲體系還怎麽維系?中國企業可以懷舊地討論兩位數增長的好時光,但絕不能做滿手攢著失效籌碼的呆客。

接下去的10年,各國政客的心思主要在改變規則以利己。不遵守(現在的)規則將成為國際競爭的常態。與其夢想回到由大莊家主持的盛典遊戲,不如努力理解變化格局帶來的新現實。

對於中國企業,這個新現實有以下特征需要關註:

1)憑產品質量和價格競爭贏市場的天真時代過去了。匯率、關稅、行政法規、技術封鎖,任何一招都能秒殺質量與價格的優勢。

2)競爭對手默契組織半政治性質的聯盟,制造對中國企業的排他壁壘。

3)地緣政治的風險不能用貿易合同去化解。

4)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經驗不能簡單複制,當地人脈和情報更重要。

5)每一年要更新市場進入策略,也要事先備好撤退策略。

6)為對付變天,企業應該開拓過去忽視的邊緣市場機會。

中東、拉美、非洲和欠發達歐洲國家都是值得重視的邊緣市場。與歐美發達市場相比,它們從制度法規到技術人才均屬於相對落後之列。但從市場類型和發展路徑看,它們的差異性恰好可以對沖中國企業面臨的風險。我們對歐美市場從制度、技術、人才和供應鏈關系的強依賴已經構成潛在危機。邊緣市場不會提供短期高利潤回報,但可以用來防範單一模式和高依賴度背後的“滅絕成本”。

從當地政治環境友善和穩定程度以及對中國的國家戰略地位這兩個維度衡量,中國企業有四個開拓邊緣市場的策略選擇:1.屯墾;2.歸化;3.雜交;4.遊牧。

以中東為例,“遊牧”策略重點是短期承諾和簡單交易。如果美國的伊朗政策穩定,以敘利亞為熱點的戰爭將走向談判前的微沖突。戰爭之後是建設。中東地區的基建和日常生活用品將成為新市場。但是,宗教沖突的熱點只會降低,不會消失。在低烈度沖突的區域,中國企業就需要學會像遊牧部落一樣,居無定所,隨環境變化而改變供貨策略。快速進出,現金交易,找代理人,它們是“遊牧”策略的特征。選擇“遊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地緣環境友善度低。在對中國國家戰略意義不顯著時,企業不會受到國家勢力的重點保護。

“雜交”策略是指用合資合作形式,制造“當地企業”的門面效果,降低當地社會排斥心理。例如,它可以是由中國企業投資的當地註冊登記的公司。以非洲為例,從地緣政治友善程度和對中國國家戰略重要性兩個角度考慮,加納、肯尼亞、南非、納米比亞、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都是可以開發的市場。相對而言,這些國家政治制度有基本規則,經濟發展需求和對周邊國家市場的輻射度比較高。它們也是在中國“一帶一路”國家策略的覆蓋範圍內。同理,中亞地區的五個斯坦國也比較適用“雜交”策略。

在拉美地區,“歸化”策略更加適用,即全心全意變成當地企業。例如巴西、秘魯、阿根廷的政治環境動蕩,外來經濟勢力容易成為政治攻擊的靶子。這些地區商業文化自主和獨特性較強。因此,中國企業可以從法律形式和經營文化上本土化和當地化,讓投資在那兒的企業具有文化親緣關系,卻不互相隸屬。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供應鏈中關鍵資源的來源。

中歐和東歐的匈牙利、捷克、波蘭等國則可以嘗試長期耕耘的“屯墾”策略。一方面,這些地區正處於“歐盟化”階段,但經濟發展有落差,所以有潛力。另一方面,它們處於“一帶一路”的關鍵交會區域,是中國戰略關註點。企業可以依賴國家勢力。“屯墾”策略不求短期的快速回報,但卻重視在當地經濟結構中經營影響力,並形成向西歐和南歐發展的地區總部。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值加入WTO十五周年之際,中國企業需要想象不可能,準備對付不該發生的事。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複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他最近致力於研究創新領導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81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