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在下半場來臨之際,圍繞著創業,圍繞著產品該怎麽做,運營該怎麽做?
本文由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
2016年,有一個概念在互聯網領域被我們反複的提及,那就是互聯網已經進入到了下半場。在下半場來臨之際,圍繞著創業,圍繞著產品該怎麽做,運營該怎麽做,行業里有大量的說法,那麽——
究竟該如何看待下半場這個概念?
“互聯網進入下半場”對於不同的公司和產品會產生什麽影響?
在未來五到十年,產品和運營應該扮演的角色會發生什麽變化?
在不同團隊里,產品和運營這兩個部門的關系是怎樣的?
在下文中,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老師將與三位嘉賓——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快刀青衣老師、水滴互助CEO沈鵬老師、懂球帝聯合創始人牛飛老師——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
在過去一年中,這三位大咖的創業項目或者產品,都吸引著整個行業里矚目。在下文中,我們也將深入探討「得到」、「水滴互助」、「懂球帝」這三款產品的發展歷程以及背後的邏輯。
主題:互聯網下半場來臨之際的產品和運營
嘉賓:快刀青衣、沈鵬、牛飛
主持人:黃有璨
1.
主持人:從你們的判斷,下半場這個事情對於你們自己公司、自己的產品會有什麽影響?或者說你們是怎麽看下半場這個概念的?
快刀青衣:我剛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當時有點納悶,“互聯網的下半場”,大家都在聊,來之後才在百度上搜了搜大家都是怎麽說的。從做產品的角度而言,什麽下半場還是上半場還是中場休息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不在場上。還有一點,國足是能踢足90分鐘,但是他踢得好嗎?你是下半場還是上半場上場,還是中場休息,都沒有關系,重要的是你在場的時候能不能全力以赴。
主持人:這件事對你們不會有任何影響,可以這麽理解嗎?
快刀青衣:對。
沈鵬:以前我做美團團購,美團外賣,現在我改做互聯網保險這個方向,我感受下半場是非常明顯的。
過去很多互聯網創業機會有很多在線紅利,過去很多講的概念都是LTV,賺LTV的錢——也就是說,我的平臺一輩子能賺多少錢,我先拿出1/10來獲客,拉過來再說,未來再想怎麽賺錢。這是過去的思維方式。因為獲取用戶的成本不高,相對比較快,爆發也比較猛。美團外賣做了一年,用戶就到了一億多,非常快的。
而我出來創業之後,正好趕上了下半場這個節點了,你會發現能快速把握紅利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很多機會都變成硬骨頭,都比較難啃。但硬骨頭的賺錢機會,不管是用戶接觸你的頻次還是和線下的結合,還是和金融監管方的交流頻次、深度都會變得越來越重,未來的生意更偏傳統一些。賺錢的方式也不是LTV的思路了,投資方也不買這個賬,更多的還要賺UE的錢。用戶來到你的平臺,在盡短的時間內,讓他通過操作你的產品,產生情感,你能給他精確的匹配,這個過程中你能實現盈利,這個更關鍵。
主持人:可以理解為,包括從你們自己做事情來講,在運營上需要做的更精細一點。
沈鵬:對。過去賺LTV錢的節奏是非常粗放的,不同的場次做不同的事情,過去粗放是合理的,因為獲客成本低,競爭非常激烈,市場格局都是一家獨大的。現在就不一樣了。
主持人:三位產品的感覺有點不太一樣,沈鵬在做的是一個互助產品,「懂球帝」社區的感覺更強一些。
牛飛:我也不知道下半場的概念,來的時候也沒有查。我更多的會關註我們產品本身,或者解決這一塊需求本身,沒有太跳出去看整個互聯網各個方向。下半場大概的意思可能是說,比如前一段時間經歷的運動化場景的變化已經結束掉了,是不是變化少了,所以產品少了?但是從我們自己做的「懂球帝」來說,我們產品是2013年底上線,到現在快接近3年,沒感覺到下半場的狀態。
主持人:對你們來講,始終在一條線上?
牛飛:對,也沒有特別多的對待。
2.
主持人:說到下半場的概念,行業里面提“下半場”一個很關鍵的事情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App的紅利已經過去,獲取用戶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這件事情反推回來,推到行業里面具體的從業者,對於產品和運營而言,他們也許會有些變化。我記得在今年下半年以來,行業里面開始慢慢有人有這樣一種聲音,因為你產品可創新的空間沒這麽多了,現在可能做一個App註冊流程,直接抄就行了。有人覺得過去十年產品經理在行業里面還是蠻重要的角色,在未來五到十年,產品和運營這兩個角色的職業前景,或者他們應該扮演的角色會發生一些什麽樣的變化?
牛飛:這個問題我想過,非要產品跟運營比個高下是吧?接下來五年,產品拿的工資一定會更高,我估計還是不會變化。因為產品做的工作是0到1的事情,這件事情運營不可能替代。這里面的一個問題是:產品走出來的人會很少,但是拿的工資可以很高。運營是一個很基礎性的工作,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所以運營入門門檻不會那麽高,但是走出來的焦慮會很高。產品和運營是兩個不太一樣的崗位。
主持人:我可以理解為,你覺得產品的角色在行業里面有可能會越來越精英化?
牛飛:是這樣的。
主持人:運營這個職能的需求量會更多?
牛飛:對。
主持人:這個是牛飛的看法,沈鵬你呢?
沈鵬:我覺得產品和運營都是思維方式,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問題、做事情。拿最近兩年接觸到的優秀的人來說,未來能做CEO或者在一個公司能夠獨當一面的人,他更多的既是一個好產品經理,又是一個好運營,能夠相互跳躍出來,能夠來回切換。一個真正好的產品經理很難是一個不好的運營,是一個好運營,他的思維方式也是一個很好的產品經理。未來,優秀的公司越來越註重精英化,特別是資本寒冬的情況下,能夠有大發展,能夠真正有獨當一面的人,應該是兩條腿都能具備。很多人跳離不出來,只站在一個角度看問題,很難把事情做好。
主持人:你是覺得應該更多的嘗試著從另外一個角色思考問題?
沈鵬:如果二選一的話,我傾向於給運營的同學投一票。我過去的職業經歷更偏運營這個崗位,他在各種複雜環境下處理事情的能力能鍛煉出來。因為我是一個創業者,站在創業者的角度來看待,誰能把這個事情開一個好頭,這就是競爭力。現在來看,你是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但是不能把這個事情推出來,不能接觸外部資源或者協調一些人脈把這個事情推出來,而且還是一個好點子的話,有可能會被別人copy。但是運營更註重執行力。
快刀青衣:我本身的職業經驗,前六年是運營,做了六年的門戶網站體育編輯,後六年做了六年的產品經理,6:6。從我的角度來說,這個問題提的太雞賊了。
我們內部經常會問:產品經理到底是什麽樣的角色?很多產品經理會把運營、技術的護城河建的特別好,這塊東西就是運營來做,產品不要碰;那邊東西就是產品來做,運營不要碰。這對於大公司來說非常適用,可以減少溝通成本;但是對於小公司來說,這種方式非常致命。產品經理角色相當於一個創業團隊的立交橋,他能負責連接CEO、商務、客服、技術,但是要通往對面,只有立交橋或者沒有立交橋都是不行的。
在我們團隊內部,不光產品經理,技術也會做一些客服工作,在用戶群里面給用戶打電話,產品經理也要了解運營做什麽東西,自己也要是一個好的運營。運營本身也應該是一個比較懂產品的人。在一個公司里面,特別是在創業團隊,公司的發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能力培養。如果你只在一個公司就負責那麽一小塊業務,你的邊界始終無法拓展,除了在這個公司有立足之處,過了三年這個公司死了呢?
我之前面過一個500強公司亞馬遜九年工作經驗的老員工,面完之後的第一個印象是,我覺得一個月的實習生也能幹他的活兒,但他待了九年。未來對人的要求會越來越高,你是運營,但不代表你不懂產品,你是產品,但並不代表你不懂運營。
主持人:快刀老師建議在互聯網領域工作,某種程度上來講,你是鼓勵大家要嘗試更多的角色、更多的崗位?
快刀青衣:一定要有足夠的好奇心,好奇心很重要。
3.
主持人:不同的公司里面,產品跟運營肯定是兩個很重要的團隊,但是不同公司里面這兩個團隊的關系往往會有些不一樣,有的公司產品定義主要的功能,運營是配合,把功能里面的基礎信息填好,管上線,光推廣,更多的是配合的角色。但是也有公司更多由運營主導需求,產品配合他推進上線,一起實現運營指標的拉升。在三位你們的團隊里面,產品和運營這兩個部門通常的配合或者通常的關系是什麽樣的?
快刀青衣:我們團隊沒有什麽節操,也沒有什麽規範,總體來說比較亂。具體就事論事,做什麽樣的東西怎麽樣最快速的做出來,是運營發動還是產品發動無所謂。未來公司內部如果把權責分得特別清楚,很多時候會出現——那塊因為運營要這麽做的,產品不想這麽做,那你上線的時候你幹嘛去了?提意見的時候你幹嘛去了?或者運營說那是產品經理做的,你運營為什麽不提意見?我告訴他們你一定要明白你做的所有決策,出去之後別人只會評價整個團隊是不是傻逼。
主持人:你們推進事情的方式更偏項目制,誰發起這個項目無所謂,我有一個想法,你能說服大家,就領導他們,其他人來配合你。
快刀青衣:對,所以我們這邊運營工資也挺高的,有好的運營可以到我們這邊來。
沈鵬:我們的情況和快刀老師那邊差不多,入職的時候是一個崗位,真正入職之後發現,很多事情還是項目制,事情階段性的重點不一樣,根據事情的關鍵點剖析出來,最關鍵的是哪項技能,我們可能會從團隊里找出這方面更強的人做臨時的項目組負責人。我個人的心態是,通過事情來凝聚人、培養人,一個關鍵的項目、一個關鍵的事情可能會單獨的溝通,來組成一個小項目組。我會跟他講明權責,通過輔導,把這個事情搞定。企業微信結構長期沒怎麽變,但匯報線和情況,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就會微調一下。
主持人:所以你也要收人嗎?
沈鵬:這個必須的,來我們這邊還是有很多鍛煉機會的,人才絕對不會被埋沒。
4.
主持人:兩位老師提到你們團隊比較靈活的工作方式,很多互聯網公司都想要推這種方式,項目制,內部偏扁平化,相對自由。但是這個事情在很多公司都失敗了,真正能把這事兒做的比較好的公司是很少的,為什麽?一家公司實行項目制的管理,他有什麽前提要素?
快刀青衣:首先老板不能有助理,老板能自己幹活,老板要跟大家坐在一起。這是一個最基本的人人公平、人人平等的地方。我們公司要聚餐什麽的,老板沒去他們都吃完走了。有一天我們開完會過去,發現全是剩菜。最開始我們三個創始人一起來做這塊東西的時候,羅振宇是從央企出來的,他知道這種弊病,我之前是從門戶網站出來的,也知道臃腫的互聯網公司里面會有哪些弊病,所以我們在創業之初就定下來是一個非常扁平化的公司,內部我們把自己叫做長老會,其他所有員工都是一樣的,公平的,對外也都是一樣的。包括項目制,你在自己的項目里面是團隊領導,其他項目里面就是組員。包括獎金的發放和工資的升級都是以項目主導來管的。
主持人:利益分配這件事有可能是一個關鍵性因素嗎?
快刀青衣:我覺得是公平,這是一個很關鍵因素。你只要付出勞動,你在這邊就得到認可。
沈鵬:很相似。能不能項目制,你們能不能扁平,還是看核心創始人的想法,包括過去的工作環境,都很有關系。我以前在美團外賣,美團外賣能夠快速崛起,也是因為項目制,我當時是美團外賣的項目經理,自己想做,公司講明白了,就設了,線下拉人搞起來就OK了。我當時領導也是產品經理,現在美團點評的總裁,他也是很靈活、很隨意,向他匯報的人都是15個以上,很少有低於15個人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向他匯報。我們內部也是,可能一個人用高薪、比較高的頭銜拉過來的,但是依然會有試用期沒過的情況,依然會有階段性不向我匯報的情況,可能有一個人就是實習生,但是可能會跟我對接的更多一些。這個階段都得以“天”為單位來看,看競爭情況,看外部環境的情況。更多的還是取決於團隊最初核心人的過去背景和經驗。
快刀青衣:我可以分享一下內部公司面試的小經驗,一般是三個人一起面試,一個是跟主要工種相關的同學,這三個人一個是前端另外兩個可能是後端,可能是客服,可能是運營。為什麽要有三個人?創業團隊的協作能力比最開始的起步能力更重要,所以這時候我們內部有一個話叫做“誰也不願意和傻逼一起工作”,所以我們三個人先界定一下。
沈鵬:利益分配的問題,我們剛成立7個月,真正的利益分配還沒有開始,騰訊幫我們做了一個整體激勵,整體方案還沒有出來,還是很靈活。不同節點做不同貢獻,會給你一個分配,但是過去已經實施、落地的,不能變,但是每年還會重新審視一下每個人的成長情況和承擔情況來調整。
牛飛:對小公司不要講規矩,規矩是給傻人制定的。一個公司如果人不是特別多,產品跟運營也一樣,這件事情到最後會落到誰的頭上,誰就去支配其他資源,也很簡單。出了一個產品方案,研發突然跑過來問你這個分支怎麽做?之前沒有想,現在給我一個答案吧,產品的想不明白,運營可能給了一個答案,因為他知道用戶會走到這個分支上,慢慢地研發就不問你了,就問運營了,這個事情就落在運營上。在一個小的創業團隊里面,一個不講規律的地方,大家又不是蠢人,你自己hold不住這個事情就hold不住了,在「懂球帝」只要你給出解決方案就能hold。
5.
主持人:剛才關於下半場的一些節點和關於下半場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關系,三位老師都給了一些看法和回答。接下來我們想聊聊你們的產品。你們的產品在過去一年里面,在行業里面都是非常受關註的。
關於快刀老師,我們都知道「得到」在這一年冒出來,也是一個非常讓人驚喜的產品,「得到」走的是一個“影響力變現”的邏輯。在過去十年的互聯網世界里面,當我們講到影響力變現這件事情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廣告或者電商,直接去賣貨。令我特別好奇的是,「得到」最終走的路線是售賣內容,這件事情是整個互聯網行業里面過去十年從來沒有發生的,這個決策是怎麽做出來的?為什麽會有這樣一個思路要做內容電商?
羅輯思維聯合創始人 快刀青衣
快刀青衣:我讓團隊里面不管是產品還是運營,多看實操性的東西,概念性的東西盡量少看,特別是像十年概況這種東西,諾基亞十年前還特別牛呢。看趨勢很難看出東西,但是要知道你現在手里有什麽事情。你剛才說的有沒有電商、廣告,羅輯思維在「得到」之前內部做了好幾個產品的嘗試,或者起不來,或者起來一兩個月的數據明顯看到它不是一個能活的產品,這個時候要做的就是果斷把它砍掉。你不要為了證明自己這個產品未來可能能活,就慢慢養這個產品,這個最開始特別是對於產品或者對技術來說,是比較難接受的。
我在之前的公司待的部門,差不多有五六十人,要維持的產品也有幾十個,每個人的精力特別分散,沒辦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永遠沒有好的產品。做產品,就要全力做一件事情。
我們一直在賣貨、在賣書,直到去年6月份,我們有一個特別明顯的情況,有很多用戶愛找我們聊天,經常跟我們說:“我經常聽你們的視頻。”後來我們想一想這句話,“我經常‘聽’你們的視頻”,我們想音頻可能是一個能觸及的點。
「得到」在去年10月份上線,做產品中間糾結了好多次,最開始都不知道這個產品會是什麽樣的,完全沒有任何概念,直到現在,這個產品的內部QQ群還叫做“音頻產品怪物群”。
羅總給我提的第一個需求是我希望它是一個俄羅斯方塊,每個知識是落下來的,落下來最後消掉。我還真畫這個原型,找我們的開發,我們的開發說我要辭職:“我之前都是做應用,沒有做遊戲,現在誰玩俄羅斯方塊?你們70後?”
第一個版本特別簡陋,每天就六條音頻,下面一有一條推薦的電子書。為什麽到10月份才推出這個看起來很簡單、很粗糙的東西?我發現我在7月份、8月份產品已經做出來,運營跟不上,內容跟不上。我們覺得推出來的音頻不對,他一直在念稿子,念稿子就特別容易跳出來。大家在聽電子書的時候,特別是在打開很多電子書的自動語音讀的時候,跟你聽一個人講述的東西是邏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錄了1000多條音頻,最後成功上線的不到100條。我們在不斷梳理里面的語速,它不能是一個特別複雜邏輯的,聽的環境里面腦子複雜不了。講述時看完一個稿子我來講,一遍不行講兩遍。到10月份有200條的東西,能維持一個月的量,我說先拿出來。
一直到今年4月份,「得到」在任何應用商店上線的時候,都沒有提羅輯思維的字眼。我怕忠實粉絲過來。
所有產品經理都跟我說不要做APP,APP已經沒有前途了。但是事實上你們不行並不代表我不行,所以我們就試了試,到4月份的時候沒有提任何“羅輯思維”的東西,等它自然增長,到達到40萬的用戶,我們覺得這個路子對,那就繼續往下鋪。
主持人:還有一個問題,現在在「得到」上面有很多付費專欄,付費專欄是「得到」最主要的收入模式。如果走這樣一個模式,很多人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這個付費專欄也是在養很多大V,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幫他們增加影響力,把他們的影響力變現。如果從這個邏輯上來看,會不會有一種擔心,這個地方會面臨一些教培機構曾經面臨的名師綁架?
快刀青衣:你這個問題還叫敏感?太謙虛了。我們內部最開始有過擔心,現在是我們是一個精選的邏輯,不是一個平臺邏輯。平臺邏輯我可能是非常簡單地把東西po上去,上傳東西、上傳內容就好了,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會非常深入地進入到生產環節的每一部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萬維剛老師是美國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專門辭職寫這個專欄,我不讓他擔心任何其他的事情,不管是編輯、校對,包括找資料,每個老師都會配備兩個人員來協助他。
主持人:幫助他生產內容?
快刀青衣:對,幫助李翔老師,李翔老師就在我們樓上。你把自己這一塊的東西搞的更專業,未來老師會發現只要把他自己的東西做到百分之百、做到極致,剩下的產品、運營都不用擔心。做好自己就好了!
6.
主持人:我跟沈鵬認識非常早,大概2012年的時候就認識了,我記得當時你從美團離開的時候,已經是美團外賣的高管,當時美團外賣的形勢還蠻不錯的,至少在外賣大戰里頭你們應該是占有一定先機的。當時為什麽想到要從美團外賣出來做「水滴互助」?
水滴互助CEO 沈鵬
沈鵬:首先我這個人比較愛折騰。一個人一輩子創業可能只能做三件事情,不能太多。我經歷過美團。美團也非常拼,我離開之前美團已經是全國範圍的第一了,並且已經掌握了一個成功可複制的方法,個別商圈不是第一,但是用美團的方式做下去,肯定第一。後來我離開,也是考慮到體力比較有限,加上美團點評合並,人才濟濟。
做「水滴互助」可能還是因為情懷。現在說情懷別人不太信,當時美團點評合並完,我這條線,總部的運營加全國分公司,包括監察反腐、客服都歸我管,全職員工6500人,兼職人員也小10萬。每周都會有一些事情報到我這里:配送員被車撞了,或者某一個員工家屬得病,求款……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國老百姓的醫療沒有被滿足。我有一個沖動性,想做這個方向的事情。當一個人面對重大疾病的時候,醫療資金的解決方案,怎麽能夠救急的解決,而不是三個月只有給你報銷,關鍵時刻沒錢治病。
要是理性來看,消費在升級,食品質量、空氣質量越來越差,重大疾病癌癥的早齡化越來越明顯,並且發病概率越來越高。中國70%、80%的破產家庭都因為得癌癥而破產。絕大部分人對癌癥或者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都有恐懼感。大家對重大疾病的健康保障是有重大需求的。另外人口結構老齡化也已經非常明顯,70後、80後、90後又上有老下有小,養家的壓力也非常大,也有這種需求。
主持人:在很多人看起來,現在的「水滴互助」會面臨這樣一個情況:你們在做的事情是一種保險產品,但是由於各種各樣的限制,你們又不能對外公開聲稱自己做的是保險。這件事對於你去打市場、面對用戶,會造成很大的困難,你們是怎麽解決它的?
沈鵬:產品層面、運營層面都有考慮。
產品設計的時候,把用戶加入的門檻降得更多。它的年度費用是常規保險的1/10左右,性價比非常高。另外我們又把保障費用碎片化了,一般的保險都是按年交,我們是你多少錢保大概什麽樣的天數。在講明邏輯上還是OK,講的還是比較清晰的,保障保險大家都還OK。
從運營層面上,用了幾個點。早期講故事的方法用的更多,通過媒體講明白我們業務邏輯是什麽,創業的內容是什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獲客,更有溫度,更容易讓大家認同,帶來的用戶比例還挺高的,150多萬里面,占了1/4左右。另外一個是邀請返保費,把我們的鏈接分享到微信群里,別人通過這個鏈接購買了,返你5塊錢券,你可以消費。另外做一些饑餓營銷和飽和營銷,階段性理清用戶定位,倒推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這些用戶的觸點,連續三到五周瞄準這些用戶猛攻,不管是軟文還是投放等等相結合,都很有目標性。
主持人:會針對性的打特定的用戶?
沈鵬:對。
主持人:把運營拆的更精細。
7.
主持人:接下來我想跟牛飛聊一下,「懂球帝」這款產品是一款蠻讓我個人驚喜的產品,我自己在兩三年前是新浪體育忠實用戶,「懂球帝」2013年底出現的產品,短短兩三年時間里面,「懂球帝」幾乎可以看作是足球領域的第一移動社區。為什麽「懂球帝」能做到這一點?當時新浪和虎撲的存在都是很強勢
懂球帝聯合創始人 牛飛
牛飛:我們和虎撲和新浪體育不在一個戰場,「懂球帝」就是一個移動端的產品。
主持人:你們不受PC的約束?
牛飛:我們不考慮PC。所以說,解決需求的場景跟他們不在一個地方,他們不會對我們造成圍剿。對我們造成圍剿的有可能是網易、今日頭條之類的,因為他們也解決了類似的需求——就是用戶快速地獲取足球資訊,在這樣一個場景下獲取這樣一個內容的需求,他們跟我們在某些階段形成了一定的競爭。他們沒有把我們幹死,是因為他們連接的是用戶和資訊,我們連接的是用戶和足球。用戶在用「懂球帝」之前,我們的目標用戶對足球已經有了一定的情感,他可以在網易去看,當他有一天用了「懂球帝」以後,就回不了網易了,因為他知道這個地方是他和足球的連接,不是簡單的獲取一條消息,跟別人鬥一下嘴那麽簡單。
主持人:類似於一種獨特的社區氛圍的感覺?
牛飛:差不多是這樣。講一個例子,我們特別想做一些特別重大的消息——因為我覺得球迷也是需要的——比如說國慶閱兵諸如之類的。一個社會上的重大事件我們想知道用戶是怎麽看的。我們嘗試著多種手段推出來,用戶都不接受。後來沒辦法,選了這個專題名,叫做「不說足球」,至少標題里面還帶“足球”兩個字。
主持人:在我看起來,足球是一個蠻特別的領域。快刀老師他們做「得到」,這個事情取決於我找到一個特定的人,他持續生產內容,我服務他,但是生產內容是什麽樣是要一起去策劃的。但是在足球領域里面,行業里面天然就有很多事件,比如歐冠決賽什麽時候打,這是固定的,某個大球賽什麽時候打,也是固定的。你們做產品的時候,會有獨特的辦法或者思考嗎?怎麽跟隨這個節奏?
牛飛:「懂球帝」作為一個資訊來說,是一個有標地的需求。跟頭條不一樣,我們的用戶就想知道昨天的結果,就想知道誰的傷是不是好了。我們就講這個PGC是有優勢的,PGC的核心就是你投入,你手勤快一點,把活兒幹得很紮實,就會有收獲。
我講一個推送的事情,我曾經去工體看過球那次看球的時候專門找了一個包廂,包廂里面有電視,我看了一下表,現場哨響以後,北京衛視大概用了20秒結束,CCTV5用了15秒結束,「懂球帝」對一個重要比賽的推送結果是,哨響推結果。
主持人:你們是對內容推送的及時性,是你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懂球帝」能從夾縫中生存出來,有什麽重要的驅動力嗎?
牛飛:第一是時間窗口,有很多事情找對窗口去做可能會簡單一點。第二內部會用簡單的辦法處理任何事情,就是集中目標。我們內部經常說,如果有一個事情你去做,發現有兩個目標,當兩個目標會讓你糾結的時候,決策人一定要有能力只保留一個目標。我們當年特別慘痛的經歷:當時內測可以做到5毛錢一個用戶,我們的老板和我特別高興,我們說研究一下把它做到3毛錢一個用戶,3毛錢一個用戶肯定是有吸引力的。但是這個事情是錯的,你的目標不是性價比,而是把客戶快速找出來。我們做社區的時候想怎麽樣能活?我們想可能需要內容,可能需要KOL。但這都不是根,社區的根是什麽?社區是需要流量的,如果想要做一個社區沒有流量,先不要做社區,先做一個東西,或者可以找一堆錢也行,先把流量弄過來。
主持人:前面需要一個吸引流量的東西,社區才能成立。
牛飛:需要持續的流量,這是一個社區的基礎,流量足夠了,你還要幹什麽?那就話題,把這些人搞到一個話題里面去。你發現大家也能進去說了,他該長草了,下一拔草。階段的時候,集中所有力量做一個目標,當發現目標很多的時候,把這個過程拆解拆解再拆解,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小步上,一小步一小步往前走,這樣就走出了「懂球帝」的今天。
主持人:「懂球帝」前面靠資訊持續聚攏流量,流量反哺社區。
快刀青衣:我在「懂球帝」買過球鞋,買過球包,你們放的那麽隱蔽的地方都被我找到。
牛飛:去年有一天我特別高興,中超賣了87億,我當時還在招一個人,我說兄弟你知道嗎?趕快過來吧,「懂球帝」已經估值翻一倍了。他不信。我說中超已經賣到87億了,我一個賣中超產品的人不會漲幾倍嗎?
但是過年的時候就有點害怕了,是因為「懂球帝」是不做直播的,我沒有版權,那個平臺我玩不起。我過年的時候就在想,明年中超開始以後,這麽大的IP,我怎麽樣才能拴得住用戶讓他稍微記起「懂球帝」?我記得初二還是初三的時候給我們運營發了一個短信,我說你設計一個競猜,讓球迷每輪都來一下「懂球帝」,我們花了170萬,確實幫我們拴了不少用戶。
8.
主持人:這個環節時間差不多了,三位老師最後各自給我們在場的同學們一句建議吧。
牛飛:創業這麽久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我很認同一句話,做事情一定得快,出結果最重要,哪怕是錯的,快快快,做出來再說。至少在互聯網上一定是這樣。
沈鵬:我們還是一個非常早期的創業公司,我就講講創業相關的。創業最關鍵的還是三個點,一個是學習能力,第二是投入度,第三是體力。今天大家都能來參加三節課,首先大家的學習意願和學習能力都是OK的,這里也打個招聘廣告,不管想做什麽崗位,都可以把簡歷投來「水滴互助」。
主持人:意思是,在場的人投簡歷主要是看體力了。
沈鵬:現在我們的業務增長還是非常快的,只有業務增長快的時候,才能快速成長。這個非常關鍵。
快刀青衣:我想提的建議是,大家盡量在工作中多自己拍板,少開會討論。這種時候要想清楚,未來的時代一定要特別有自信的人。我以前覺得職場最牛的人是聰明人,現在覺得是不要臉的人,一定是不能怕失敗。很多事情不要去想會有多少人支持我,就想這件事情要不要做,要做就去做。說句不好聽的話,死也是公司先死,你出去還可以找工作。我們團隊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要死了,大家能趕緊跑就趕緊跑,因為本事都在大家自己身上。如果失敗了,也有這麽多人一般幫你承擔呢。多自己決策,少開會!
主持人:再一次感謝快刀老師,感謝沈鵬,感謝牛飛。感謝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