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涅克的白蘭地商人有句名言:一切新主意都是壞主意。對於智慧之家(SmartHome)技術,沒有比這句話更準確了。層出不窮的智慧家庭新技術正讓普通人越來越擔心家居安全。
ABI研究(ABIresearch)顯示,自2012年以來,美國有超過150萬家庭安裝了各式各樣的智慧家庭技術。可是市場需求並沒有出現預測的井噴。以配件為進入策略的營銷陷入平臺爭奪戰。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巨頭通過兼並收購,企圖建立平臺技術優勢。可是,技術越先進,進入家庭越難。如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在羅馬元老院的演講:“家(Domus)是庇護之所!”我們對於先進技術的恐懼將屏蔽一切營銷計策。拆毀心理恐懼的墻,智慧家庭技術才有發展的希望。
智慧家庭技術困境無法在技術領域找到出口,要在社會關系層面獲得解放。改造家庭物理空間結構要從想象新型的家庭關系開始。
目前智慧家庭技術的配件策略已經進入混戰階段。在家庭自動化領域,智慧門鎖、安全探頭、智慧感應、聲卡控制、煙霧報警、集成控制板、無線模塊……至少有15個進入家庭自動化的技術入口。在家用電器領域,韓國三星和金星試圖用智能冰箱聯系所有廚房設備。微軟則嘗試以X-Box遊戲機為入口,統一客廳中的電器。飛利浦照明正努力將智能燈泡變成覆蓋整個家庭的控制天線。新進入的大鱷,谷歌和亞馬遜,推出軟硬件相結合的聲控設備(Nest和Echo等)來兼容整合五花八門的智慧家庭配件技術。
各個配件企業均對標未來物聯網,希望成為領跑未來智慧家庭網絡的頭馬。可是它們跑得太快,把“主人”遠遠地拋在後面。配件技術越先進,統籌能力越強,家庭用戶對網絡安全的擔憂越深。沒有心理安全,家就不再為庇護之所。
另一個更宏觀的挑戰是:智慧家庭和工業4.0互為乾坤和陰陽關系。沒有智慧家庭,以工業4.0為核心的產業發展道路註定半途而廢。物聯網不到家,信息高速公路就布滿羊腸小道。沒有智能家庭消費模式,智能制造模式難以形成從生產到消費的通暢回路。
智慧家庭技術必須走出配件競爭的戰國時代,必須重新想象“家”!
重新想象“家”,蘋果正嘗試一個完整系統的方法。與美國地產建設公司“能納”(Lennar),KBHome和布魯克住宅(BrookfieldResidential)合作,蘋果公司在南加州地區推出“蘋果住宅”。它的整體方案考慮到家庭用戶對支離破碎的配件技術有心理障礙,因此提供全套的智能系統(homekit)。整套系統均建立在蘋果iOS10的軟件平臺上,從而避免多個零散的平臺之間兼容的問題。
蘋果不是唯一的智能家庭系統集成廠商。從節能和防災的角度,豐田汽車也在試驗參與未來的家庭住宅市場。在它日本總部外面,豐田展示六種大小不一、功能各異的家庭住宅設計。它們的核心為豐田的能源技術。例如,當災害切斷公共能源時,新能源車可以保障一個家庭2~3天的基本能源需求。
企業仍然試圖從技術角度設計智慧之家。未來,成功企業必須從社會關系出發,想象新的家庭活動,因為一切社會關系都匯聚到家庭關系。
重新想象“家”,位於夏威夷大島的火星生活模擬項目是一個新的起點。2015年8月,6名科學家誌願在一個與世隔絕的大棚里生活一年。他們的生活場景完全按照火星狀態模擬出來。這三男三女要依靠冷藏食品生活一年,每次與地球總部通信要一個小時才有回信,在外面散步需要著宇宙服,而且不能超過15分鐘。他們必須學會多功能使用有限空間,適應有限隱私的社會空間。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2016年從紐約和華盛頓開始的WeLive。它不是傳統的“大學公寓”住宅。WeLive研究新一代年輕人工作之外的生活習性,了解他們對私密和公共空間的使用習慣,然後設計既保持審美距離,也培養社交互動的生活居所。通過設計特別生活服務和社交活動,例如瑜伽和聚餐等,設計者希望改變居住者的生活偏好,凸顯生活服務價值。人是有偏好的生物、偏好組合會變化,對居住環境的價值要求也隨之改變。
紐約的“利維城”(Levittown)能幫助企業重新想象社區。1947~1951年之間,美國利維地產公司(Levitt&SonsInc.)無意中做了一項巨大的社會實驗。他們從紐約開始興建“標準社區”,規模化制造美國中產階級的“郊區生活”模式。“利維城”表明,家庭居所空間可以再設計,社會關系結構也能重新建設。
同樣有觀察價值的還包括“永定土樓”。具備文化血緣關系的大家庭生活形態能啟發“智慧家庭”設計者思考不同層次的權威關系對空間和活動的影響,刺激他們想象豐富的姻緣關系如何限制和促進家庭秩序活動。土樓的高墻不僅有防匪防盜的功能,還是社會秩序與家庭秩序的邊界。
重新想象“家”,設計師絕不可漏掉連續劇“星際旅行”(StarTrek)中的“虛擬舞臺”(Holodeck)。同一個舞臺,它能不斷翻版成為學習、娛樂、社交、競技等空間場所。未來智慧家庭不需要為各個現實活動預留特設的物理空間。它應該像“虛擬舞臺”一樣按需變化。
原點永遠是重新出發的最佳起點。研究龐貝古城的考古學家發現,房子的“家”(Domus)其實為古羅馬時代社會關系的體現。從文化考古中得到的好消息是,家的概念一直處於變化中,智慧家居可以成為未來20年千億大市場。壞消息是,工程技術企業缺乏社會關系思維,忽視智能技術後面的人文制度。解決之道還在於回歸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形態,挖掘並再現富有生命力的社會關系。
古羅馬和傳統中國的家有一個共同點:正廳中供奉祖宗牌位或神像。其為家庭新舊關系之原點。未來,那些深刻理解“家”的神聖原點的企業將統領“智慧家庭”產業生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