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減持禁令解除,A股就接連上演減持大戲,規模遠超往年,“圈錢”市場本性再次顯露。
統計顯示,A股年內減持市值已達900多億元,僅9月單月即減持192.71億元,這其中,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公司為減持主力軍。與減持套現相伴隨的是業績重挫,以備受關註的永大集團為例,公司上市後利潤連續下滑,減持前則制造概念,並以“高送轉”推升股價,最後套現近70億後留下一地雞毛,2016年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85.77%。
從現行證券相關法規來看,這些惡意減持套現行為並未有明顯違規之處,被說成“不合理但合法”。然而,其對中國資本市場生態的破壞,卻是共識。
通常而言,一家公司通過上市籌集資金,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平臺,其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本該珍惜機會、潛心經營,以業績回報股東和回饋社會。而在A股市場,卻有不少公司謀求上市主要為了原始股東“套現”,一旦原始股份鎖定期滿後,即絞盡腦汁盡快將自己手中的股份以高價變現,甚至不惜制造概念、濫用“高送轉”等手法先推升股價。套現之後,對於上市公司發展已不再用心,業績下滑也就成為常態,不少甚至淪為“ST”股,然後再通過“賣殼”榨取最後的利益。這一系列行為,不但背離了資本市場發展直接融資助推實體經濟的初衷,也讓A股因淪為“圈錢”市場而飽受詬病。
更有甚者,在這些上市公司大股東惡意減持套現過程中,有諸如公募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與大股東聯合做局,合謀推高股價使得大股東能夠高位套現,然後分成。此類伎倆之所以能夠得手,主要是由於A股大多數投資者為散戶,高價接盤減持套現者也幾乎都是散戶。
根據中登公司數據,截至今年9月,A股市場投資者為11365.54萬,其中自然人11334.04萬,非自然人31.50萬;另從6月末投資者市值的分布情況看,持股市值在5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占比高達93.88%。而在股票的日常交易中,則有80%由個人投資者完成。
實際上,監管層也一直在改變以散戶為主方面發力,近日被敲定的養老金入市即是其例。從養老金入市的主要目的來看,養老金作為機構投資者,將成為A股重要的長線投資者和價值投資者,為A股市場穩定發展提供力量支撐。
然而,要改變A股以散戶為主的狀況,以及讓價值投資深入人心,非一朝一夕。因此,加強制度建設,在制度設計上堵住惡性減持這個頑疾,可以說是不二法門。
首先,現行制度對於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的約束稍顯寬松,只有鎖定期和不久前增加的提前披露。因此,有必要擡高減持股份門檻,如將公司大股東、高管們減持股份與公司的經營業績、每年分紅額、公司成長發展狀況、社會責任的履行情況等指標掛鉤。
其次,可對原始股份設定特定減持對象。如限售股解禁後,股份持有人只能通過證券交易所的大宗交易平臺向機構投資者轉讓股份,且這部分股份不能以任何方式進入A股集中競價交易,即散戶不能參與買賣這部分股份。把限售股解禁後通過大宗交易平臺限制於機構投資者之間交易,隔離了散戶遭遇惡意減持套現的風險。同時,由於限售股解禁後僅限於機構投資者之間交易,機構投資者謹慎的投資態度將提高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提高經營業績的動力。
總之,A股市場建設,除了培育機構投資者和倡導價值投資之類的長期工程外,對於市場上出現的各類亂象,監管層應適時完善制度設計予以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