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進入電影的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過項目運作資金,從而產生金融產品,大多數是短期和非專業的資本。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文|吳燕雨
票房保衛戰
剛剛過去的十一檔票房,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降,票房收入15.67億,同比下滑達15.37%。“拐點”論不脛而走。與此相對應的是,偶像派明星在國內電影節屢屢擊敗演技派登頂電影最高獎項,電影評獎機構對粉絲經濟的妥協登峰造極。在這背後是,資本大量湧入電影市場,催生出大量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爛片比例的增加。而對於某些資本而言,電影只是一個殼,借著這個殼行偷龍轉鳳之事。
劣幣驅逐良幣,當“面癱”小鮮肉們大行其道之時,這場票房保衛戰毋寧說,是一場觀影尊嚴保衛戰了。
在票房的制約下,影視公司們也紛紛轉向泛娛樂化的布局來對沖產業周期。
在經歷了去年票房的快速增長後,今年的電影票房大盤增速呈現了放緩的趨勢。幾個黃金檔都分別遇冷。剛剛過去的十一檔,出現了10年來的首次下降,票房收入15.67億,同比下滑達15.37%。;中秋檔三天票房收入5.12億元,不如去年中秋兩天6.05億元;暑期檔票房總額約124億元,與去年的124.7億基本持平。
相比去年票房48.7%和今年一季度51%的同比漲幅,今年二季度環比下降30%,三季度收入108.67億與上期基本持平。
一時間,關於中國電影迎來拐點的說法不脛而走。
值得註意的是,保底發行行為在今年大幅增長,但大多都宣告失敗。資本在電影產業最熱的時候也栽了跟頭。
票房市場的高位運行還能持續嗎?
中影股份董事長喇培康在長春電影節上表示拐點是非常嚴重的戰略誤判。今年票房的最大贏家——光線傳媒總裁王長田也表示,截至今年9月,電影總票房為356億,比去年增長了8.6%;但前年基數較低為296億,如果今年能達到480億,就相當於增長62%。
截至10月18日,藝恩網的數據顯示,2016年票房總額為378.39億元。距年初500億的目標相差甚遠。
拐點:數量到質量
實際上,票房成績並非整個電影產業的決定因素,拐點的說法還需要被考證。
微影時代CEO林寧曾對記者表示,雖然連續兩年票房30%的增速,但空間並沒有完全釋放。從觀影次數來看,美國、韓國等國家,年均用戶觀影頻次是4-5次,中國僅有1次,中國的能力還在釋放。優質的內容是打動觀眾的核心要素。
在這種大浪淘沙下,仍然選擇觀影的觀眾對電影的重視度在提高。好的作品仍然可以激活票房。如《湄公河行動》突出重圍,刺激十一的票房。
從整體的票房情況來看,今年的電影密集上映,數量眾多,但總票房低。藝恩的數據顯示,截至10月18日,共上映了373部電影。目前,超過10億的電影,只有8部(包括引進片)。
而去年同期,幾個黃金檔期均出現了頭部的票房大片。今年頭部影片稀缺,爛片紮堆,是票房走低的重要原因。
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2016年並非中國電影發展的拐點,而是中國電影發展模式、增長方式出現了某種拐點:即數量型粗放式發展模式、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整體上向質量型、內涵式發展模式,增強中國電影內生性發展動力,延伸延長電影發展的戰略機遇期。
電影數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與資本的追逐有關。但今年以來,產業與資本已經呈現“相愛相殺”的局面。一方面電影市場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資本湧入,形成電影產業的助力;但也同時也造成了電影產業的壓力。
“這幾年資本大量湧入電影市場,催生出大量作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爛片比例的增加”,華誼兄弟副董事長兼CEO王中磊在長春電影節表示,“市場已經超出我們預期3年了,緩一下,大家才有機會靜下心來探討內容質量。”
饒曙光認為一部分資本進入電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通過項目運作資金,從而產生金融產品,大多數是短期和非專業的資本。
如何結束這種狀態,業內期待的是專業的資本和團隊,而非資本綁架電影。
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在長春電影節拿《湄公河行動》舉例,認為在所謂“拐點”上,應發揮專業態度,連接資本和創作者,不要幹預導演創作,要全力以赴給足資源。
保底失敗 票補減少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電影創作和投資主體在1200個的基礎上,增加了幾百個。
實體產業中,相關的資本行為在今年的電影產業表現非常明顯。除了常規的影片投資,保底發行成為了今年一個現象級的運作手法。
保底發行,即發行方對制片方的票房承諾,早期對市場預估,制定雙方接受的價格。雙方形成對賭,若沒有達到保底數字,則由發行方承擔差價;若超出,發行方為最大受益者。
年初,光線傳媒的《美人魚》保底票房18億,最終以33.9億收官,受此刺激,今年保底發行不斷,但幾乎全盤皆敗。如《絕地逃亡》保底10億,票房8.89億等;唯獨《盜墓筆記》勉強突破10億保底。
保底發行的成績,也從側面體現了資本對電影的不理智,同時提醒電影產業需要冷下來,思考資本與電影的關系。
在林寧看來,保底發行的形態是對的,是豐富資本進入電影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除了連接資本,還需要連接生產力。
從本質上看,保底發行是一種賭博,資本願意大批進入,也是看中了這種方式可以拿到優質的項目,尤其對於沒有生產能力的公司,這是最有效地進入電影產業的方式。
王長田表示,如果哪天資本對電影市場灰心了,不投入了,中國電影真正的拐點才會到來。
另一個聚焦點在票務平臺。作為電影產業的入口,票務平臺在今年完成了一輪廝殺,圈地基本完成,形成了以貓眼電影、淘票票、微票兒三大平臺為首的格局。
前期,票務平臺為了開拓市場,通過低價方式吸引流量,國內市場出現了大批票補的現象。這種情況在去年最為常見。業內人士紛紛表示,今年以來,票補的減少也導致了觀影人數的下降,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票房。
票補的忽然退出,讓中國觀眾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觀影習慣,面臨了很大的障礙。
雖在短期內帶來流量,但票務平臺持續補貼並非長久之計,如何兼顧成本與引流,這是中國電影在自身發展中遇到的新問題。
受票房制約 產業鏈缺口大
從整個產業維度看,國內電影產業長期受票房的制約過大。阿里影業總裁張蔚告訴記者,目前在國內的電影產業中,票房占營收的大頭,而美國市場,票房只占營收的30%-40%。“國內在商品銷售領域,還有很多價值仍未被發掘出來。”
實際上,產業鏈存在很大的短板。饒曙光表示,衍生品的發展、影院的多種經營,多元化收入都應該成為電影產業重點研究的課題。
在衍生品方面,已經有部分企業開始探索。包括萬達院線收購在衍生品有布局的時光網。阿里影業將延伸品列為未來戰略的重要部分,目前,其合作的衍生品電影包括《碟中諜5》、《星際迷航3》等。
“將產品與好IP結合,是一條很好的發展路子。”張蔚說。
起家於騰訊電影票的微影時代,也將目標投向除宣發以外的文化產業投資環節,並成立了微影資本,試圖打造一個專業的文化產業基金。
相比於互聯網電影公司,傳統影視公司面臨的壓力或許更大。
在傳統影視公司中,光線傳媒幾乎是前三季度受益於票房最大的企業。光線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預計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6億元至5.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倍。其中,參與投資、發行的票房收入為50.98億,接近其去年全年的票房。
但受益於票房最大的光線,卻在近期低調裁員。對此,王長田回應媒體稱,主要是將“先看網”的部分人員裁掉,會增加新的業務,如VR。
雖然出於業務調整,但光線此舉也有居安思危的意思,在光線的票房成績里,僅《美人魚》就占30億,這種現象級影片不好複制。其受益於票房的同時,也受制於票房。
華誼兄弟也在探索其他的贏利點,據了解,其線下樂園業務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中。
除了票房本身,其他維度的數據都還存在發展空間。根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公布的數據,去年全年觀影總人次達12.5億;而2016年至今,觀影總人次為11.21億,相比之下,去年同期為9.98億。
今年年初,國內銀幕數為32000塊,如今,全國銀幕數已達到37817塊,預計年底有望達到40000塊。IMAX、中國巨幕的擁有量全球第一。
業內公司對線下影院的布局也在進行。萬達院線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今年相繼上市的中國電影和上影股份,都將大批資金用於線下影院的建設。
從觀影人數和次數看,整體上一線城市市場基本形成,但二三線城市還有很大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