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年在AWE(世界增強現實世界博覽會)Asia上收獲大獎,視辰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COO塗意在展示兩座獎杯時有一種釋然和自得。
提及未來的心願,塗意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我們工業做得少,我們更希望AR能夠走進生活,靠近消費者。”
也正因如此,他說他們不會接受公司的收購,因為“我們想把它做成開源,一旦被收購,我們要做的事情就相對封閉了”。
脫胎底層技術
視辰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提供全面的AR基礎設施服務。視+,作為AR基礎設施服務平臺,既提供AR內容服務,也提供AR技術支持。
EasyAR第一代問世的時候,四個創業者一整年都在寫代碼,其中有三個人是上海交通大學學習計算機視覺的同學。“剛開始創業哪里招得到人,只能從朋友、親戚中找。”塗意說。
他們選擇的是AR行業的底層技術,從算法開始一步步琢磨。此前業界使用比較多的是高通vuforia引擎和德國metaio引擎,但vuforia後來被高通賣給了ptc,metaio被蘋果收購並關閉服務,留下了市場空白。因為門檻高,更多的創業者傾向於業務層面,因為業務能帶來收入,無論是垂直應用場景,還是為企業服務,抑或是直接做卡牌。開始為了維持生計,初創公司也接一些外包的活兒,但在融資後,投資人要求他們不能再接受外包。2014年底,視辰信息獲得了600萬元天使輪融資,此後又獲得了來自松禾資本的4000萬元A輪融資。“有了融資就比較好招人了,不然沒有人敢來。”塗意說這是融資帶來的一大變化。
技術也需要得到保護。“肯定還是有壁壘專利最好,目前我們有8項專利,主要還是圍繞自己的核心算法來申請。若走出國門去參展,侵犯別人的專利就會被警察直接從展會上拉走,我們確實是自己寫而不是改別人的。”塗意說。
在亮風臺聯合創始人、COO唐榮興看來,國產SDK還在努力之中。“除了亮風臺、視+、太虛等都在進步並努力促進行業發展,希望國產不僅是人數最多,並將是全球最好。AR目前更缺的是好的產品與內容,希望更多的合作夥伴關註產品和內容。”
最近一個月,視辰信息在考慮如何創造商業模式。目前視+科技的基礎版免費,而增值服務比如AR的雲服務,圖片搜索是按照使用收費的。一家明信片企業就購買了這種服務,通過掃描明信片就可以獲得相應的AR服務內容。這與百度的以圖搜圖功能有所不同。百度的以圖搜圖需要拍一下,是模糊搜索,搜索結果是一個相近物品,目前視+科技的App可以掃描識別2萬張圖,容量設置在10萬以上。
“百度把網絡上一堆圖片放上去,不能做到融合,AR則一定要貼合並且能實現穩定的跟蹤,一定要百分之百一樣才可以。”塗意說。這種雲服務按照用量來付費,都是用量比較大的用戶,比如提到的明信片企業,就需要加載視頻,上傳一些內容,也因此產生大量的掃描用量。
此外就是一站式的AR解決方案。現在AR都是圍繞Unity,一個遊戲引擎完成渲染,但痛點在於很多原生應用里面沒有3D引擎,如果要把相關AR的業務全部整合進去就需要自己的方案。
“我們自己弄了一套解決方案,因為有很多應用不願意做把AR的引擎加上去這麽重的事情,這包括雲搜索和內容管理、3D編輯器,等於說是一個終極的解決方案,讓企業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的各項業務開展起來。”塗意說。
其中,衡量技術的一些感性指標就是光照、遠近、角度對識別的影響。
融入生活
提到面向消費者,塗意坦言為時尚早。此前他們蹚出的路子是“2B2C”,以最早開發的“請柬+”為例,可以通過掃描請柬看到新人們的視頻,而這項服務主要賣給了臺灣的商家,因為臺灣的民俗對婚禮請柬還頗為看重,如果是個人則很難承擔研發的費用。
他們也曾經與報紙合作,呈現花展的相關資訊,可以展示的AR動態效果與打開App也並無分別,但是既然選擇讀報就說明用戶對手機的使用偏好較弱,更重要的是,“為報紙的每日新聞開發AR是不現實的”。
甚至就連最為人熟知的AR兒童早期教育卡牌都因渠道的強勢和微商的興起而越來越難做。
塗意說,從連續兩年參加AWE展會來看,做眼鏡的廠商已經越來越多,但是眼鏡的普及也要先看手機的AR應用普及率。
今年9月,專註於增強現實、智能眼鏡產品研發的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就獲得了京東方的A+輪融資5000萬元。CEO及聯合創始人史曉剛就曾在朋友圈中感慨:“智能手機加移動互聯仍在信息交互方式上存在缺陷,雖然在運算速率上已經很快了,但是在信息展示上,智能手機並沒有解放我們的雙手,並且通過一塊屏幕把我們同世界割裂開來,這並不是人類認知世界的本質方式。”
說到底,交互方式和信息呈現方式將決定AR技術的前景。
塗意認為,目前眼鏡主要用於提高工作效率、加強培訓,對於方便消費者應用還是差一點。“短期來看,一些授權費還有為企業增值服務是收入的主要來源,長期來看,眼鏡時代將會成為一個新的流量入口。要進入消費,就要先從場景入手,先把更多場景AR化,然後才能驅動消費者買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