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股新聞,必定談到現時處於上市聆訊階段,經營老人院業務的松齡護老集團。根據上市文件,松齡護老為市場第二大規模的私營老人院集團,在私營市場的市佔率為3%,經營9間院舍及提供1218個宿位,並為市場首隻申請上市的同類企業。
香港人口老化愈趨嚴重,加上本身的社會文化,老人院、安老服務變得更為重要,經營老人院企業理論上面對非常不錯的前景。可是,私營老人院的前景並不一定可以睇高一線。
以松齡護老為例,主要客戶為社會服務署,企業1218個宿位,社署就透過改善買位計劃買下了747個,佔集團的61.3%,而宿位亦佔總計劃的9.3%。社會福利署的改善買位計劃由1998年開始,每年都在私營老人院市場買下一部分的宿位,提供宿位予輪候中的長者,同時亦藉此提升私營老人院的服務質素。
如果單看松齡護老的公司數據,9所老人院中,有4.5間都是在自置物業當中經營,租金壓力成本並不高,亦取得行業的一些認證,服務水平屬中上水平。今次集資所得,預料是減債和發展高檔的老人院「松齡雅苑」之用。可是,再進一步細看松齡護老的基本財務資料,到2016年3月底才錄得流動資產正淨值,但資產負債比率卻3年都維持在300%至400%的水平,負債水平超高。
如果看基本的收益表,以及我們對現時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的理解,我們或許會認為松齡護老是一間值得投資的公司。可是,企業的收入來源過度集中社會福利署這個大客戶,政策風險較其他行業為高;同時負債水平嚴重地高,流動資產不足以償還債務。這樣比較下,松齡護老假若順利上市,股價表現也可能極受制政策改變,以及債務水平、息率等問題,投資者也需要審慎,不要太沈迷這些概念。
文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