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長和變革帶來的投資機會慢慢遇阻,資本更多通過整合的方式進行體育行業的布局。整個行業的投資風向,從先前尋求高回報高增長的VC邏輯,向布局體育核心資產的PE邏輯鐘擺。
本文由懶熊體育(微信ID:lanxionglanqiu)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劉溪若。
1
“短期看,體育或許不太適合VC來投,市面上做的好的投資方都是PE型整合型的玩法。”
大約5個月前,和一個體育基金合夥人聊天時,我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觀點。
他的基金在2015年年初進入體育領域,以VC高成長性的投資邏輯篩選項目。但深入一年多,越來越感覺到,在體育領域這樣找尋靠譜目標難度極大。
在那個時點,是大批不同類型的VC和機構向體育圈邁進並表現出極高熱情的時候,我對這樣的觀點將信將疑。但半年之後來看,體育投資領域的風向變化,他所說的話,正慢慢變為事實。
時至今日,從前期的喧鬧、泡沫、呱噪,到如今的肅清、冷靜,體育產業在2016下半年展現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資本嚴冬的大環境里,產業內的各種投資論調,也有了明顯變換的痕跡。
有人說:去年都在搶賽道、關註流量入口,今年則是看現金流。也有人說:去年看社區工具,今年看培訓、經紀和營銷。甚至還有人直接拋出觀點:體育投資下半場,摒棄IP和O2O,回歸線下實體。
這樣的言論,近期在體育產業里不絕於耳。但究其背後的核心原因,是資本在進入體育產業一年多之後,自我修正、叠代和重構的變化。
在早期體育產業里,以高成長、高回報同時高風險的VC投資邏輯逐步消退,留下來的資本,更多是聚焦產業內各個領域的核心資產,PE型或類PE型的公司成為目前體育產業里投資的主流方向。
2
一個新興的產業,其投資的機會大致來自三個方面:成長、變革、整合。
成長,產業從0到1,擁有極高的想象空間和爆發力,是投資下註的好時機;變革,某一產業政策或某一新興技術出現,導致全產業模式發生叠代和變革,也是機會所在。當成長和變革的機會都過去,產業大概就會進入整合的狀態,不同資產的拼接、打包、IPO,又帶來了資本運作的契機。
實際上,從2010年到2015年,整個互聯網TMT領域的變換,就是如此。
2010年智能手機出現,移動互聯網急速普及,技術變革和高成長的窗口期同時打開,讓風險投資看到了絕佳的機遇。
團購、打車、外賣、電影票,每一種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出現,都引發了一票創業的公司湧出,與之伴隨的是大批的資本進場和追逐。於是,過去兩三年里,我們看到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里,都有獨角獸的公司,他們平臺上用戶數量增長飛快,但同時融資額極大,估值極貴。
但隨著2015年移動互聯網用戶增長數放緩和飽和,同時國內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出現調轉回調的情況下,TMT領域前期的成長和變革的投資窗口期也隨之結束。
那些體量巨大,估值極高,又極其燒錢的互聯網巨頭,困難越發明顯,行業整合的路徑勢在必然。
所以,在過去一年多里,互聯網行業出現了浩浩蕩蕩的行業大並購,滴滴與Uber,大眾點評與美團等,都是如此。
3
具體到體育行業里,2015年至今,投資風向的變化也可以用這三個維度來還原。
2015年初,體育行業投資剛剛風起的時候,體育被更多的資本方認定位為消費升級,前景巨大。
在短期之內將有運動需求的人快速聚集,移動互聯網就成了最好的載體。所以,O2O、社區、工具成為當時最熱門的創業方式,創業者將互聯網領域的模式平移到體育,希望能走出一條通路。
但隨後的發生的事眾所周知,股災,創投市場回調,在很多領域里,互聯網被認為是對體育的偽需求。到目前為止,體育+互聯網公司跑到B、C輪之後的,仍舊是那幾張鳳毛麟角的老面孔。
另一個符合VC投資邏輯的領域是賽事IP。誰都知道賽事是體育行業里的最核心,同時也擁有最高的行業開發的價值。但問題是,新興的賽事IP培育周期太長,少則5年8年,多則10年20年,甚至超過一般基金的投資周期,對VC來說,顯然沒有意義。所以,在體育行業擁有高速成長性的兩個領域投資,被相繼否定。
從變革的維度看,體育行業政策出臺,比如中超、CBA、中網、甚至此後的排球,從體制內慢慢市場化打開,會帶來投資機會。但這需要巨大的資金體量參與,非普通的風險投資機構可以涉獵。另一方面,技術革新里,VR、AR、人臉識別、動作捕捉等,在體育行業里實踐帶來的作用也遠不如預期,對應的投資機會也尚未打開。
成長和變革兩個個方式都走不通,資本開始通過整合的方式來布局體育。
下半年以後看到的景象是,即便是早期的體育基金,也都開始關註線下,核心的場館與運營方、擁有現金流的體育培訓和服務、占據一定行業資源的營銷和經紀中介方等等。
這些都是體育產業擁有一定稀缺性和排他性的核心資產,隨著產業的升級,圍繞這些資產打包,形成更大規模的資產包,在未來有被上市公司並購甚至獨立IPO 的可能性,成為這些人的投資布局邏輯所在。
這樣的邏輯背景下,體育行業里的投資風向逐步變化,從VC的邏輯開始向PE型的玩法鐘擺。
4
截至到目前,以下的幾個投資方是體育行業里較為典型的PE型打法。他們或是進入體育行業之初就主打PE邏輯,或是在投資過程中,慢慢從VC向PE轉變。
光大體育基金:
光大體育成立於2015年,是國內第一家體育專項的PE。因為是金融機構,背後有光大券商、銀行等完備的金融體系,所以光大體育基金投資範圍是產業較後端的成熟性公司,主要是尋找能夠獨立IPO的公司。
總裁範南是國內最早一批涉獵體育領域的投資人,他的邏輯是在體育行業的每一個細分賽道里挖掘排名第一的公司,通過股權投資幫企業實現金融化改造,最後從上市或並購中獲取退出和收益。
這樣的方法,要求被投企業擁有較好的經營能力和現金流,和2015年初體育投資領域里,估值溢價泡沫高飛的環境背道而馳。如果當時看,範南這樣投產業存量,不投增量的邏輯顯得略微保守,但今天回過頭看,嚴格的金融機構風控意識,範南的邏輯有一定的先知和預判性。
華人文化產業基金:
華人在體育領域的動作、規模和體量都是迄今為止最大的資本方之一。這家基金在2015年初進入體育領域,直到去年9月,80億拿下中超版權之後,行業眾人才幡然醒悟,感知到華人在體育布局的動作之大。
打法上來看,華人布局體育是典型的控股型和PE型的玩法,黎叔將娛樂產業的布局邏輯移植到體育,圍繞體育產業鏈從上到下全盤布局。如果仔細觀察,悉數華人投下的10多個體育項目里,沒有一個是純互聯網項目。
按照一個九宮格的布局,可還原整個華人目前的體育布局。橫坐標上有足球、籃球、搏擊;縱坐標是核心賽事、版權開發和經紀營銷、播出平臺、下遊延伸。
從頭部賽事的開始,自上而下串聯起全產業鏈上的資產,華人希望構建的是一個文化娛樂體育集團。可以想象,未來體育鏈條里,旗下的單一核心資產,或者是某些串聯起來的公司,整體在資本市場借殼、被並購或上市,是華人實現資本溢價的有效方式。
紅杉:
在此之前,紅杉在體育領域的布局並不大。除去2014年投資了懂球帝,以及近期參投的金港汽車之外,公開公布的投資體育案例並不多見。但其實,還是有些蛛絲馬跡可以看到,這家資本巨頭在體育領域布局的想法。
比如,大約兩個月前,公開的消息,紅杉攜手騰訊、分眾入駐了IMG在美國的母公司。可以預想,IMG中國將成為紅杉在國內運作體育產業的核心平臺,而IMG手中的國際頂級體育賽事資源在中國落地,將會放到IMG中國的平臺運作。比如,此前WME-IMG40億美元買下的UFC。而對於國內類似CBA這樣的核心資產,他們也可能參與其中競爭。
在未來,圍繞IMG這個核心平臺,紅杉或許還會將不同的國內外體育資產進行拼接,當規模到達一定的量級之後,資本化的運作又會是不二選擇。
IDG:
作為老牌的美元基金,IDG這輪體育投資大風起來之前,就已經在行業里有過布局。比如之前的新英體育、早期階段投資昆侖決等。2015年前後,IDG還是零敲碎打投下了幾家屬於VC類型的體育項目,比如700Bike、比如杭州的樂刻健身等。
事實上,在2016年,再回看IDG布局體育的整個邏輯,一定是圍繞新英體育在香港的上市。將他們手下擁有英超版權的的核心資產推向資本市場,募資之後反哺整個公司,將新英圍繞英超之外的業態逐步構築完畢,或許是他們的邏輯所在。
更重要的,8月初,IDG收購了法甲里昂俱樂部母公司OL集團20%的股份,並宣布與里昂俱樂部在國內成立青訓公司。同時,也有媒體的報道中,披露了IDG接下來資本運作的想法,他們在新三板上收購了一家叫興致科技的殼公司,未來有可能的方式,是將國外估值較低的俱樂部資產搬運到國內的資本市場平臺上,而青訓和體育旅遊,又是能夠說得通的變現邏輯。
所以,在香港和國內同時擁有兩個資本運作的平臺,是IDG接下來運作體育資產的有效通道。
微影資本:
這是2016年新進入體育產業的一支文化產業投資基金。而他們投體育的目標公司,也是典型PE或類PE型的邏輯。
不久前,他們一口氣公布了7、8個體育產業布局的項目。在核心經紀和營銷領域,他們投資了一家有國外背景的體育營銷經紀公司郵人體育;同時,在一些看好的消費升級的細分領域也布局了擁有一定資產和商業模式清晰的公司,如冰球領域布局冠軍冰場,馬術領域布局萊德馬業,以及賽車領域里的金港汽車。
作為後進入體育產業的資本方,他們布局的邏輯很能代表目前體育行業里投資風向的變化。
5
以上是國內目前以PE型玩法最為核心的幾家投資機構。在體育產業投資進入2.0的階段,以PE型玩法的投資邏輯儼然已經成為主流的風向。
可以想象,接下來體育產業的投資布局還將圍繞在產業上下遊,國內外最為核心的資產中展開;同時,未來一年中,產業里面各種資產的整合、打包、被並購或上市等現象,將會不斷出現。
但這種整合的邏輯帶來的問題是,資產和資產拼接打包,是否能夠產生有效的協同性;二級市場的窗口屆時會是怎樣,這些體育公司資本化的道路是否會平順,又會是種種挑戰和問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