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制造企業還在想辦法“機器換人”時,“無人工廠”已經悄然臨近了。
去年5月,廣東東莞誕生第一家“無人工廠”——所有工作都由計算機控制的機器人、數控機床、無人運輸小車和自動化倉庫來實現。原本需要650個工人的廠區里在改造後只要60個人,並將逐步減至20人。
這一事件被眾多媒體解讀為“機器換人”戰略進入新階段,但在當時看來要大範圍普及“無人工廠”還是十分遙遠的願景。然而,僅僅在一年後的今天,這一目標已經變得觸手可及。
9月22日,2016第二屆中國(廣州)智能裝備暨機器人博覽會(簡稱“廣州智博會”)開幕,第一財經記者現場走訪發現,除了傳統的智能機器人展示之外,無人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備受關註。
“如果說‘機器換人’解放的是人的體力,那麽‘無人工廠’就是從體力到腦力的全解放。也就是說,不僅是生產線上不再需要人工,連管理人員也能被取代。”廣東嘉騰機器人自動化有限公司副總裁陳洪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在陳洪波看來,一旦企業選擇“機器換人”就必然面臨發展中的機器互聯互通問題,而這恰好是目前國內市場上的“盲點”,也是機遇。
“通過綜合研究後我們發現,信息化軟件和機器人從市場都能夠購買到,只是有沒有資金的問題,並且一些企業已經本身就擁有了一些智能化設備,或者已經有了ERP等信息化軟件,如何將這些信息化軟件及傳感器設備有機的連接起來進行任務分配是市場上缺乏的,或者要麽都是量身定做的,而不是一個平臺。所以我們選擇從這種中樞的大腦開始下手,把各種設備連接起來,並能夠對他們進行任務分配,這就是我們今天推出的軟件要做的工作”,陳洪波說。
同樣想抓住這個機遇的還有深圳華為,該公司在現場展示了憑借移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創新ICT技術的敏捷制造新模式打造的智慧工廠,可真正實現萬物互聯和按需定制。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企業業務集團廣東公司制造業解決方案總監李楊力認為,成本、效率、創新是現代制造業的生命線,無人工廠考驗的就是如何應用科技實現對機器人的管理,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最終提高生產效率的準確性,未來同一條生產線可以生產出不同的產品,也就是“柔性生產線”。
“工業4.0不是簡單的生產工藝的改進,而是由生產向服務轉化,通過賣服務倒逼著生產廠家把產品質量改進好,這也是未來智能制造發展的一個方向”,李楊力說。
而為了保證這個像“大腦”一樣的軟件能夠接入並指揮不同的智能化設備,嘉騰和華為都把自己的操作系統做成一個開放的平臺,同時都在不遺余力的搭建自己的生態圈,希望團結出一大批企業使用,只不過嘉騰走的是低價策略,以中小企業為目標客戶群,而華為則是走“私人訂制”的路線,以大企業為主要對象。
資金和人才是最大困擾
我國目前正處在自動化向智能化轉變的過程中,即便在技術上已經沒有障礙,想實現無人工廠還必須解決資金和人才的問題。
構建一個智能工廠需要先做頂層規劃,在頂層規劃的框架下,再確定信息化和自動化的目標,整個項目需要購買很多軟硬件,以及機械手和無人搬運車等智能裝備,這些需要大量的資金,即使集成商幫忙搭建好了智能工廠,後期維護成本也是十分高昂。
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是最早開始機器換人的城市,該市經信局技術科科長劉慶堂曾說過一個數據:他們統計的500個申請“機器換人”專項資金項目累計投入需45億元,有的一個企業的自動化升級投入就高達數億元。這對於現在本身就比較困難的制造業企業來說,無疑是難以承受的。
此外,需要有規劃和實施智能工廠的綜合性人才。珠海邁超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研發部副經理付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們在為企業提供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的時候,還要負責培訓企業的相關人員,如果發現對方沒有這方面的人才,寧願不做這單生意。
付舒說,全流程自動化改造並非簡單地從國外買回幾臺機器人就可以實現,還要求企業有應用研發的人才和能力,“有些企業一味追求高端的設備,花了大價錢買回來用不了多久就持續不下去了”。
陳洪波也認為行業現在最缺的是人才,而這需要軟硬件設備廠商一起努力,首先把無人工廠的市場培育起來,形成氛圍,“僅這個過程保守估計就要5-10年”。
付舒還認為,無人工廠並不適用所有的制造企業,“有的還停留在工業2.0時代,對於他們來說一步到位實現無人工廠條件並不成熟,還是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慢慢來”。
2015年我國智能制造產值在1萬億左右,我國智能制造產值2020年有望超過3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