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成都沖刺西部經濟中心

9月7日,PSA集團全球新一代標桿工廠——神龍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工廠正式建成投產,從開工建設到建成只用了23個月,首款產品東風標致4008也於當日成功下線,創造了令人驚嘆的“成都速度”。

已邁入“萬億級”城市俱樂部的成都,不僅汽車產業突飛猛進,今年1~8月,成都工業投資完成1402.8億元,增長35.8%;新增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公司89家,總量居中西部第一。

剛剛結束的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明確了成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其中就提出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西部經濟中心。成都堅持工業“一業定乾坤”,深入實施成都制造2025規劃和工業強基行動,以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為目標,以大項目支撐大產業、大平臺承載大發展,加快培育萬億級產業集群,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努力築牢國家中心城市的產業基礎。

工業強基行動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一個國家的財富不是貨幣的數量,而是其人民的生產能力。”在經歷全球金融危機後,主要發達國家相繼回歸制造業,重塑競爭優勢,保持領先水平。一些新興經濟體也在加緊布局調整,積極承接產業和資本轉移,努力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雖然在人們的印象中,成都往往與厚重的文化積澱和美景美食聯系在一起,成都在歷史上也一直是商貿型、消費型城市,但在成都市委書記唐良智看來,工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是現代經濟的脊梁,是城市強盛的根基。做大做強工業是現代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也是成都現階段發展的必然選擇。工業也一直是唐良智推動城市發展的最重要著力點之一。

今年,國家批複的《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首次明確提出,成都要以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為目標。成都市經信委主任施躍華表示,要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就是經濟實力,而三次產業中核心就是工業。

施躍華說,“十二五”時期,成都工業以14.4%的速度增長,2015年工業總產值過萬億。但是,成都工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占比從未超過50%,而沿海城市最高時超過了60%,然後才逐漸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這樣才是有梯度有質量的發展。施躍華說,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成都工業總量不夠就是一塊短板。工業強基就是要把工業作為基礎產業,把工業作為發展的基礎,同步推進量的擴充和質的提升。

因此,作為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交匯點和支撐點、四川省首位城市,在“新常態、萬億級、再出發”的全新起點上,成都提出要以工業興市、以工業強市,要求全市各級各部門堅持把工業放在當前經濟工作首要位置來抓,不斷深化“工業強基”的共識,強基礎、擴規模、優結構,加速度推進成都工業發展,全面提升制造業競爭力,實現成都工業做大做強、提質增效的跨越發展。

成都智造

8月30日,成都市政府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行多層次、寬領域的軍民融合戰略合作,全力打造“一體兩翼”的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北航成都航空動力創新研究院(藍色動力矽谷)和北航成都航空發動機產業基地,北航西部國際創新港將由北航6名院士親自領銜。9月9日,“四川省暨成都市軍民融合重大項目簽約儀式”成功舉行,共簽約項目26個。

成都航空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在整機(包括無人機)及發動機研發制造、大部件維修、航電產品研發制造等領域處於國內先進水平。成都立足航空、信息安全、軍工電子等國防科技工業基礎和優勢,積極探索“軍轉民、民參軍”。9月9日,成都發布了《成都市促進軍民融合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幹政策措施》,加快打通軍民融合創新通道,推動軍民融合產業加速發展。

通過深化校地協同創新、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等措施,做大做強高端制造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這正是成都工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其實,對於成都工業如何發展,成都對內外部因素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分析,並制定了一條差異化的發展路徑。

從內部現狀來看,成都工業產業門類齊全但結構不盡合理,產業規模、綜合競爭力在副省級城市中處於第二梯隊,面臨既要做大又要做強的雙重任務。

從外部因素來看,全球正處在第四次產業轉移浪潮中,宏觀經濟形勢依然偏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作出全面部署,特別是轉變發展方式、發揮市場作用、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對成都工業提出了新要求。成都的資源稟賦、科技、資金、環境容量等要素制約以及國內各大城市產業發展同質性競爭現狀,需要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

為此,成都在綜合分析成都產業發展基礎、發展潛力、發展機遇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制定了《成都制造2025規劃》14個重點產業發展專項推進計劃,將圍繞“量質並舉”,分層推進產業梯次發展。具體就是,以建設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為目標,重點發展電子信息、汽車等優勢產業和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以互聯網產業為代表的新經濟,推動產業成鏈條、成集群發展,培育萬億級產業集群。優化工業結構,著力提高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工業占比,改造提升輕工、食品、建材等傳統產業。

與此同時,成都還在大力推進“蓉歐+”戰略,推動“成都制造”向“成都智造”升級,不斷提升成都工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施躍華說,物流一直是影響工業發展的重要因素,通過蓉歐快鐵,成都承接歐亞市場的物流成本大大降低,同時,成都變身成為開放前沿,以前要望沿海地區的後背發展,承接它們的產業轉移,現在會走在產業發展的前沿。

《成都制造2025規劃》提出力爭用十年時間,通過實施“三步走”戰略,實現產業倍增、質量升級,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制造業強市行列。第一步,到2017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1.8萬億元,成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第二步,到2020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6萬億元以上,成為國家智能制造和“互聯網+”示範城市;第三步,到2025年,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4.3萬億元以上,成為領軍中西部的先進制造業強市。

工業競進拉練

工業發展路線圖已經編制完成,如何推動落實成為關鍵。為進一步推動成都工業“爆發式”升級,今年成都開展了工業“競進拉練”。

在2016年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這個新名詞作了專門的解釋——為進一步加快工業重大項目促建,在項目和園區一線定期開展檢查督導、對標先進、總結提升等活動,在拉練中找差距,在競進中促提升。

唐良智強調,行動勝於一切。他要求政府各級各部門要堅定發展工業的信心和決心,大力實施工業強基行動,開展好工業“競進拉練”,要在全市範圍內持續開展工業投資和項目建設大競賽、大比武。

今年以來,成都市已開展了3次工業“競進拉練”。“切磋”活動給各級部門和區(市)縣制造了壓力,而且一改以往每年年底進行排名的慣例,從今年起,成都市每月對所有區(市)縣的工業投資、工業增加值兩項指標進行排名,這也激發了各級部門推進工業的動力。施躍華說,每周他都有兩三個項目陪同或參與談判。

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固定資產投資4183.6億元,同比增長13.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投資總量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其中,工業投資1070.3億元,同比增長37.3%,創2013年4月以來最大增幅。

施躍華介紹說,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此前成都工業投資出現了連續18個月的下降,今年上半年實現37.3%的高增長得益於成都各級政府大力抓項目。2015年工業投資全年完成了1517.09億元,2016年全年將會突破2100億元。

通過大力招商引資,今年1~7月,成都投資促進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新簽約引進重大項目(含增資)176個,總投資1934.65億元。其中,新簽約引進工業重大項目83個、協議總投資1134.14億元,工業重大項目總投資占新引進重大項目總投資額的58.62%。此外,1~7月,全市凈增世界500強企業10家,至此,落戶成都世界500強企業總數已達到278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