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晚間光明乳業(600597.SH)發布公告,公司董事會會議決定,同意出資不超3912萬新西蘭元(約合人民幣1.96億)參與下屬子公司新西蘭新萊特乳業有限公司配股增資項目,配股增資後公司持有新萊特乳業股權比例保持39.1193%。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新萊特是光明乳業首個海外並購案例。該公司是新西蘭五家獨立牛奶加工商之一,主要從事奶粉生產加工業務,註冊資本8511萬新西蘭元。
2010年11月,光明乳業花了3.82億元人民幣以新增股份的形式收購新萊特51%的股份,成為了絕對控股股東。2013年7月,新萊特乳業在新西蘭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股票代碼“SML”。發行完成後,光明乳業持有新萊特39.12%股份,仍維持第一大股東地位。根據今年上半年新萊特的財報顯示,新萊特營收14.37億元,凈利潤1.14億元,而截至上半年,新萊特總資產達28.82億元,凈資產11.19億元。
而記者查閱光明乳業2016年上半年財報發現,光明乳業上半年雖然實現了營收、凈利的雙增長,但主要為牧業業務的拉動,而光明乳制品品類發展並不樂觀。數據顯示,上半年光明乳業乳制品營收同比下滑1.08%。
東方證券首席投資顧問沈陽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2015年開始,新萊特自身就做了很多整合,這對於產出業績的增長是有直接關聯的。所以國內的很多乳企紛紛開始關註它的發展。而蒙牛、伊利在國際化上一直走在光明前面。於是如果新萊特有足夠的吸引力的話,這些乳企巨頭會搶先選取關註,所以光明為了確保自己最大股東的位置是眾多原因中的一個。”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資料也發現,新萊特近年來與國內其他乳業企業加深合作的動作頻頻。資料顯示,新萊特曾在2015年1月收購新希望營養品25%的股份,為其生產愛瑞嘉、愛睿惠兩品牌。同時,新萊特還是紐瑞滋的包裝消費品提供商。
“新萊特的毛利率出現了明顯增加,產品結構的升級是主要原因,從之前的低端產品向高附加值的基粉轉變,所以增資的目的,是在於補齊公司乳制品的短板和增加子公司的現金流。”沈陽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光明的優勢在它的冷鏈能力,他收購國外的企業主要是為了配方、技術等。這樣的增資行為就是希望能夠結合自身冷鏈能力,整合海外企業的技術與配方,從而發力高端產品。”
自2010年開始,光明集團在海外並購上一直不遺余力。5年多的時間里8次海外並購,將新西蘭、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以色列等等國家及地區的企業收入“囊“中,意在打破多年來中國乳業伊利、蒙牛“雙雄”並立格局。
但現階段光明乳業年銷售額在200億元左右,而伊利、蒙牛的銷售規模在500億元以上。光明如何在“雙雄鼎立”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