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你可能只是在崇拜手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083

1月6日,在美國拉斯韋加斯消費電子展上,參觀者體驗參展的智能手機。 (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圖)

手機成為了意識的延伸,它原本是工具,然而現在不僅僅是工具了。它成了:信仰。大眾最終拜服在手機面前,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情即是拿起手機,手指輕輕滑過屏幕,恰如教徒每天虔誠的禱告。

“知道”(nz_zhidao)想跟你談談,你與手機的故事。

如今,手機已經駕馭了你我。

一位名叫舍夫納克(Aaron Chervenak)的美國青年在拉斯維加斯宣布和他的手機(疑似iPhone)“結為夫妻”,並在教堂舉行了結婚典禮。在幾位親友的見證下,舍夫納克穿著燕尾服,帶著“巧梳妝俏打扮”的手機走進禮堂,舍夫納克對他的手機說了“我願意”(I do),表示會好好照顧她,無論“貧窮富貴、生老病死”等等一大堆。

至於為什麽要和手機結婚?舍夫納克表示,手機是他最忠實的伴侶,無聊了她能讓我開心,郁悶了她能讓我振作,壓力大了她能我放松。而且跟手機的戀情,可以說是他經歷過所有的戀情中,最長最穩固的。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 》報道,智能手機的統治時代已經來臨。數據顯示,在非睡眠時間內,人均每四分鐘就要查看一次手機。其中花在社交軟件(如推特,臉書)上的時間更是占總時間的24%。一家研究機構最近對手機軟件使用情況開展了一項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每人每天平均使用手機竟達253次。這就意味著人們每天有2個多小時時間花在手機上,相當於他們一天清醒時間的1/10。

在英國,人們在工作時間查看手機至少73次,可見工作根本不能阻止他們擺弄手機。在使用手機的總時間中,瀏覽媒體軟件占13%,使用社交軟件占12%,瀏覽網頁占9%,打電話的時間僅占據13%。剩余時間會用來打遊戲,手機購物,看視頻或發郵件等。

前段時間,兩個閨蜜因為五塊錢的微信紅包而大打出手,之後的醫藥費花費了八千多。網友調侃在紅包界五塊錢就是大面額的時候,誰都不曾註意到大眾身後,直接操縱和改變了人意識的那個手機。

圍觀者的調侃,讓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識、價值觀顯露了出來。手機世界和現實世界,運行著各自的規則。人的思維首先孕育並且創造出了技術,反過來技術再對思維施加影響。技術產生一種迫使人需求它的威力,但這一威力並不能擺脫技術而獨立存在,技術是人體和感官的延伸。手機微信正是人體和感官的延伸。

微信紅包作為新技術下的產物,運行的是現實世界的規則,有點像現實規則的鏡像版。雖然涉及到財物時不少人抱著遊戲的態度對待,但人際關系卻是跟現實世界的並無二致。五塊和八千已經處在事實上的對等層面。處在一種規則的約束下,人會自然而然遵從這個規則。然而一旦理解意識錯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便會激化。

技術對個體意識的影響在於,技術的改變融入進了人參與的規則中,讓人難以窺見其身影。就像這倆閨蜜最終翻臉,人們都會覺得是兩個人不懂得妥協退讓,卻不曾想到是手機時代的遊戲規則,催生和孕育出了這樣的問題。一旦遇見類似的人和事情,新技術變成了導火索。

於是,因技術對人意識的改變,使得媒體人劉春一條不知是有心還是無意的微博,引發了一場撕逼大戰。

“掏糞”一詞,在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里,都是侮辱性的,圍繞是否是有意的罵戰本身並不具備更多含義。值得關註的,是罵戰形式。

媒介並不是新鮮詞匯,沒有手機和網絡的時代,報紙、電視帶動起來的新意識和流行文化就曾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熱潮。可以這麽說,媒介成為大眾的信仰,從電時代就開始了。網絡的出現,不但使得人與人和媒介的銜接變成了無縫,而且還能互動參與;手機的來臨,進一步讓無縫銜接變成了全天候360度立體式。過去的網絡圍觀只能正襟危坐在電腦前,如今手機在手,蹲著、躺著、走著都能進行。兩種媒介雜交或交匯的時刻,是發現真理和給人啟示的時刻,由此而產生新的媒介形式。手機和網絡即是這樣的雜交。

手機和網絡相結合,提升了速度和參與度,但卻降低了人思維的緩沖期,進而悄無聲息地改變著大眾整體的思維意識。

(CFP/圖)

舊媒介時代,圍繞偶像粉絲之間的罵戰是孤立不相連的;新的媒介形式下,手機讓參與的成本變低,蹲著拉屎的時候都能參與。這導致人發言的時候變得不假思索甚至不計後果。或許劉春的那句“掏糞”,就是在無意識的狀態里發出的。所以,網絡世界里不少撕逼大戰,都是在無意間被逼化成有意,進而變成一場無聊的故意。

如今,贊美和謾罵可以用手機;付款消費可以用手機;甚至吃飯上廁所都離不開手機。手機延伸了大眾的觸覺、視覺和嗅覺,最重要的是,它延伸和改變了大眾的意識,手機幾乎成為人思想的一部分。

回到罵戰本身,如果說粉絲對偶像的維護是出於熱愛,不如說這是一種因手機而構建起來的媒介信仰。換言之,大眾只是在崇拜手機,崇拜手機延伸出來的新媒介形式。有的粉絲終生都沒有跟偶像有過現實的接觸交際,對偶像的了解僅限於手機、網絡、電視等構成人與外界相互聯系的媒介。雖然他所看到的偶像是媒介包裝出來的一個鏡像式的偶像,但並不能阻礙他的意識對偶像狂熱化的追捧。反之,無意或是故意對一些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進行侮辱,亦是新媒介的影響,只是前者是愛,後者是不愛罷了。而且,由於新舊媒介形成的思維意識不同,那些在舊媒介下成長起來,以半路出家方式接觸手機新媒介的人,與完全是在新技術媒介孕育下的毛頭小子們,在價值觀層面有一道巨大的鴻溝。前者總是以價值觀“政治正確”自居,後者就像是大鬧天宮的孫猴子。

新媒介下手機的催化和孕育宛如狂飆突進,絕對掌控著大眾的愛恨意識。

及至到現在,技術簡化成手機這一形式,它首先綁架了大眾,綁架的強迫意味說明大眾剛開始還有反叛意識。然而隨著技術的不斷升級更新,技術意識通過技術本身與人身體的銜接,逐漸演化成為大眾意識。它與每個人的手和意識融為一體,讓你我欲罷不能。

以至於溫州一女子走路的時候只顧看手機,終因不看路而掉進河里淹死。雖是極端個案,然而大眾對手機的依賴本身,已經在宣告著舊有意識的萎縮和死亡。而拋開延伸出的社會意識,僅純技術層面的喜愛、研究,果粉、錘粉等擁躉都數以億計了。說當下大眾是手機的奴隸也好,是它的教徒也罷,都證明其已深入人心。

像地位不高的神祗,像路邊神廟里一群彩塑的偶像,舒緩著由懷疑產生的痛苦,遏制著人們對死亡的恐懼。《理解媒介》序言里的一段話,仿佛早已預見了手機與這個時代的微妙關系。

手機成為了意識的延伸,它原本是工具,然而現在不僅僅是工具了。它成了:信仰。大眾最終拜服在手機面前,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情即是拿起手機,手指輕輕滑過屏幕,恰如教徒每天虔誠的禱告。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2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