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3日公布的8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的一大亮點便是,投資增速呈現企穩跡象。投資的乘數效應對於國民收入和就業有著積極作用,還能帶動消費的增長。
數據顯示,今年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36633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8.1%,增速與1~7月份持平。8月份當月增長8.2%,比上月加快4.3個百分點。其中,大家關註的民間投資、房地產投資、基建投資增速均出現了企穩跡象。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遲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投資一直是“三駕馬車”中最活躍的部分。近年來,投資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占比雖然一直在下降,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處於高位水平。投資對我國經濟的重要性高於發達經濟體。投資企穩對整個經濟增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投資企穩)對於部分企業家的信心和預期能夠起到短期提振作用,但要徹底扭轉態勢,還需要期待降低企業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方面,出現實質性的成效。”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哲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胡遲表示,從近年來的經濟走勢看,下半年會高於上半年,8月份數據表明各項宏觀調控舉措會確保經濟企穩的趨勢在下半年得以持續。預計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年經濟增長6.5%~7%的區間目標是大概率事件,最後的實際增長率可能更加接近7%。
三大投資企穩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房地產投資、民間投資和基建投資增速均出現企穩跡象,從而終止了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連續4個月下滑的勢頭。
民間投資增速今年以來持續下滑,導致固定資產投資整體增速下行,引發廣泛關註。而最新數據顯示,1~8月份,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25005億元,同比名義增長2.1%,增速與1~7月份持平。民間投資增速在連續多月下滑後,首次出現了築底企穩的態勢。“民間投資向好說明前期一些舉措已經收到成效。”胡遲表示。
事實上,從今年5月份開始,國務院就派出了9個督查組趕赴18省份開展為期10天的實地督查,以摸清情況,各地對落實民間投資政策也高度重視。在這種情況下,民間投資的外部環境越來越好。
另一方面,隨著經營的好轉和利潤率的提高,企業追加投資也有了資金來源。數據顯示,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35236億元,同比增長6.9%,比1~6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83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5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7%,比上年同期提高0.22個百分點。7月末,產成品存貨同比下降1.8%,連續4個月下降。
劉哲則表示,民間投資止跌企穩,一方面受益於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對民間投資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供給在前幾個月出現了過度收縮的情況下,目前及今後有望進入一個常態回歸的階段。
樓市的持續火爆令房地產投資增速也出現了企穩。1~8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6438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5.4%,增速比1~7月份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投資43076億元,增長4.8%,增速提高0.3個百分點。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說,從房地產市場的投資數據看,過去幾個月呈現了下滑的態勢,也引起了行業的擔憂,認為地產投資強勁力度減弱。但從1~8月份的數據看,此類指標開始企穩,大致停留在5%左右的水平,這樣一個投資水平符合預期。
基礎設施投資也出現了快速增長,“補短板”效應明顯。1~8月份,基礎設施投資70827億元,增長19.7%,比1~7月份加快0.1個百分點;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為19.3%,比去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為全部投資增速回穩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劉哲表示,從投資、消費、出口等中期指標來看,需求出現了企穩跡象;但從長期的供給要素來看,中國經濟反彈複蘇的動力不足,還需要通過深化土地、資本、勞動等要素市場的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提高經濟中長期增長的動力。
仍有資金湧入房地產
雖然目前民間投資增速有築底企穩的跡象,但仍處於谷底,未來走勢不可過於樂觀。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9011億元,同比增長18.5%,增速比1~7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113001億元,增長2.1%,回落0.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102994億元,增長1.0%,加快0.1個百分點。
工業的增速仍在下降,工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111961億元,同比增長2.2%,增速比1~7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101393億元,增長2.1%,增速與1~7月份持平,是第二產業投資回升的主力;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6898億元,增長20.9%,增速回落2.7個百分點;采礦業3669億元,下降19.6%,降幅擴大0.6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民間投資增速的企穩,主要是靠第一和第三產業,但由於第一產業總量偏小,實際起到穩定作用的是第三產業,而房地產開發投資則是第三產業中很重要的一塊。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的提高也從側面印證了這一點。
去年下半年以來,相比實體經濟的低利潤,房價的高漲讓大量的資金流向樓市,反過來對民間投資也產生了擠出效應。
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表示,2016年前7個月房貸釋放了2.8萬億,刷新了歷史紀錄,2009年全年個人按揭貸款是1.4萬億。換句話說,2016年前7個月釋放的個人按揭貸款,相當於2009年全年的兩倍!按照目前的供應量,預計2016年全年商品房住宅銷售額將在9.3萬億左右,居民按揭貸款的額度將高達4.5萬億。
在樓市火爆的情況下,各開發企業也是賺得盆滿缽滿。位於廣州天河區奧體附近的龍湖首開天宸原著樓盤,今年前8月,以26億的銷售金額位居天河區第一、廣州第二。該項目售樓處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1月份該樓盤主力價位在每平方米2.8萬~3萬元,如今已經達到了3.4萬~3.5萬元之間。
廈門市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副會長王崎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樓市的賺錢效應之下,讓資金更容易“脫實就虛”。比如在閩南地區,民營經濟發達的泉州,很多企業家和商人在廈門買個房子到房管局過個戶沒多久就賺了200萬,那自然都不願意好好搞實業了。“辦企業還要有場地,幾十個員工一個月還要那麽多的開銷,一年到頭下來可能也賺不到什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