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的藥物殘留問題已成為國人關註的熱點,而對於水產,更有“魚蝦是在藥水里泡大的”、“蟹是吃藥長大的”說法,面對這些美味食物,人們總心有余悸,吃還是不吃?
9月4日,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團探訪了廣東的水產。要知道,你所買的鱸魚,每三條中就有兩條來自廣東佛山,而對蝦的產量,也占全國三分之二,還銷往國外。
嬰兒般的養殖
在湛江國聯水產(300094.SZ),入門就可以看到水族箱里的蝦苗和魚苗,在它們的一側,排排放著各種飼料。
“這些飼料的每種型號蛋白質等相差不大,型號是因應對蝦大小、能不能吃上而設定。現在很多養戶都一直用42蛋白的飼料直到收成,只是因應對蝦大小,實際上還需要在不同時間段用0、1、2型號飼料。比如對蝦苗需要粉狀的開口料,就像嬰幼兒乳粉一樣,稍微長大後,就可以換顆粒狀的飼料。”湛江國聯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漢表示。
湛江國聯水產用自己研發的飼料,針對不用年齡階段的對蝦,投放不同的飼料。
負責飼養的國聯水產鄭掌介紹稱,目前對蝦飼料有粉狀的開口料(43蛋白)、粗粉狀的O號料(42蛋白含量)、1號破碎料(42蛋白)、1號1•0顆粒料(42蛋白)、2號1•2及1.6顆粒料(42蛋白)、3號1.8顆粒(39蛋白)。
“因為剛投苗時蝦苗規格在0.8~1.0cm 的小規格,只能攝食細小易消化的粉狀開口料,同時也是為了保證其營養的需求,以提高體質,為後期生長做準備。開口料投餵一周左右,一般就轉用0號料,0號料投餵時間約10~15天,此時對蝦一般正常有3cm以上,便轉投餵1號破碎料10~15天及1號顆粒料15天。正常情況下,60天左右、開始投餵2號料直到對蝦在40~60只/斤規格時,投3號料至收成。投餵哪種型號的料,要通過觀察試料臺判斷,有時在過度階段,要混和兩種型號的料來投餵。”鄭掌表示。
養殖對蝦,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樣簡單,隨便投點飼料,隨便來點藥就可以。國聯水產對於自己的對蝦,猶如對一個孩子,每個環節都細心觀察和研究。
“一般來說,在投苗20~30天的蝦容易產生應激,預防辦法要經常使用多維應激類產品,同時增加營養;養殖到50~60天,由於殘料、糞便、倒藻等增加,氨氮等升高,水質開始惡化,對蝦容易產生有害細菌性感染病,處理辦法要定期換水調水等;養殖到60天後,對蝦容易中毒性空腸空胃或偷死,要改良底質,換水,還要看情況使用EM菌、光合菌、乳酸菌等有益菌調水、拌料,改善對蝦的腸道健康。”鄭掌表示。
除了養殖精心,此後的環節也是面面俱到。陳漢帶領的湛江國聯水產,從對蝦養殖的飼料、養殖乃至各種凍品,打造了對蝦全鏈條。
“只有在自己的掌控下,才能對產品質量安全有把握。從養殖場到飼料,從苗到成品,完全一條線。從這些監控,可以看到養殖場、產品處理間、凍品間等,在歐洲也可以時時看到,這是我們的非現場監管體系。”陳漢自豪的說。
而對於他的對蝦產品,又專門的設置了CNAS認證的實驗室進行硝基呋喃、氯黴素、孔雀綠等殘留物的檢測。
“目前,我們對於微生物、細菌總數、理化方面的檢測,對比試驗都是過關的。”負責檢驗的負責人表示。
國聯水產為實現產品的最終追溯,要求所有產品包裝上除了要打印上成品生產批號外,產品裝運時裝櫃品管員和倉管員須根據《裝櫃通知單》上的內容,記錄清楚所裝產品的批次號和數量。產品批次號貫穿整一個產品周期,根據產品批次號可實現產品的最終追溯,最終給對蝦上了一個身份證。
創新冷凍保鮮
在大陸一端的廣東的魚和蝦,如何確保翻越三千公里送到餐桌上時依然如何保持鮮美的味道?這無法避開冷鏈的作用。
“中國人喜歡吃活魚,所以我們研究出活魚的冷鏈物流。魚出水塘立馬降溫2-3度,到儲存庫在降溫5-7度,進入包裝箱再降溫3-4度,經過聯系三次降溫,魚就慢慢進入睡眠狀態,這種睡眠狀態能保持50個小時,足夠在中國大陸運輸。從佛山到北京需要30多個小時,剩下近20個小時供魚類在批發市場以及農貿市場進行周轉,這樣的運輸技術,可以保證魚兒到達消費者手中時會睡醒。且在整個運輸過程中保持氧氣供應。”廣東何氏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何華先表示。
這個活魚冷鏈物流,後面跟隨了“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目前帶動市場交易額20億元,擁有上遊養殖農戶1.8萬戶,下遊經銷商1000多個。通過配備系統化運輸供氧設備和大型冷藏車隊,配送網絡遍及北京、上海等國內25個省50多個城市的100多個水產批發市場和500多家超市。
而對於冷凍食品來講,傳統的冷凍技術已經無力保障食物的味道,經過強冷風吹的魚蝦,導致細胞膜的破裂,味道喪失鮮美。為此,陳漢為此專門研究了新型冷凍技術,經過微風輕吹之下,保護對蝦的味道。
向全國市場供應著如此大量魚和對蝦的廣東,無論是在養殖環節還是運輸環節,都在努力維護著安全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