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國際航運中心。這個時候的上海航空港樞紐建設,會是什麽樣子的?
9月8日的上海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十三五”時期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規劃》等相關情況。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張林表示,在空港方面是要鞏固提升亞太航空樞紐港地位,空港客貨中轉效率大幅提升。
而要完成這個目標,還要協同長三角區域機場,研究和推動構建跨市域多機場體系。
2015年上海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全年共起降航班70.58萬架次,比上年增長7.7%;進出港旅客達到9918.90萬人次,增長10.6%。上海空港航班起降量、航空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三大指標首次全部實現全國第一,國際(地區)航線客貨吞吐量持續位居大陸機場之首。
其中,浦東國際機場旅客中轉率達到10.2%,成為國內“通程航班“航點最多、中轉量最大的樞紐。2015年,定期通航上海的航空公司達100家,通達國內外255個城市航點,形成以上海為核心、銜接國際和國內的樞紐航線網絡。
此外,上海已成為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公務機服務中心,公務機起降架次全國占比近1/3。
2015年9月1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會見美國達美航空公司高管時表示,航空業發展是上海面向“十三五”發展的重點之一,將進一步明確發展規劃。下一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和虹橋機場將進一步擴建,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國際國內客貨運需求。
《規劃》也給出了一系列具體的發展指標——旅客年吞吐量預計達到1.2億人次左右,貨郵年吞吐量達到400萬噸以上,航班年起降88萬架次左右,國際客貨吞吐量占比相比2010年提升2至3個百分點,力爭機場中轉旅客比例達到15%以上;浦東、虹橋國際機場的公務機年起降量達1.1萬架次左右。
要實現上述目標,上海依然面臨諸多挑戰。
《規劃》稱,上海地區空域、時刻資源瓶頸不利於航空樞紐發展,浦東、虹橋國際機場的航線網絡、運行效率和服務品質有待進一步改善。
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曾表示,上海的航空樞紐建設目前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空域資源緊張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民航空域使用權占比不足三成,空域資源十分緊張;低空空域並未完全開放;通用航空與民航資源調配難度大,公務機與定期航班的時刻使用矛盾比較突出。
此外,在航線網絡完整性、均衡性方面還存缺陷。目前亞洲航線占全天國際航班比例為78%,中遠程洲際航線比重偏低。中轉銜接競爭力不強,浦東機場中轉旅客比例僅約10%,遠低於國際大型樞紐機場。
為了解決這些挑戰和問題,《規劃》稱,要推動上海地區軍民航空空域結構優化,提高航空樞紐空中、地面綜合保障能力。
比如,積極爭取國家在空域管理、航權分配、時刻資源市場化配置方面的試點支持。推進空管新技術的應用,建立完善的空管保障體系,重點解決虹橋國際機場周邊空域優化和浦東國際機場西向航班進出通道的問題。
同時要完成浦東機場第五跑道、三期擴建以及虹橋國際機場 T1航站樓改造等工程建設,增加浦東、虹橋國際機場貨運設施和資源供給。
浦東機場以衛星廳工程為主體的三期擴建工程已經開工,項目主要包括衛星廳、T3航站樓綜合體、行李處理、旅客捷運系統等工程,總投資約204億元人民幣,工程計劃2019年6月竣工投運。
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賈銳軍說,浦東機場衛星廳是全世界單體最大的衛星廳,建成後將達到浦東機場規劃的8000萬年旅客吞吐量的保障能力。
此外,《規劃》稱,還要提升航空樞紐服務功能和品質。提升上海航空樞紐航線網絡覆蓋面和通達性,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優先發展國際長航線和國際國內中轉銜接航線,吸引國內外航空公司、航空聯盟在滬發展,提升機場旅客中轉服務水平和航班準點率。
同時支持國內外航空公司和綜合物流服務商入駐機場地區建設國際性轉運中心,推進浦東國際機場國際快件轉運中心建設。
還要提升虹橋公務機服務能力,提高浦東公務機旅客保障效率,吸引國內外公務航空運營機構及配套服務機構在本市開展業務,打造東北亞地區公務機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