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科技部官方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各類眾創空間已超過2300家,在孵企業超過10萬家。
9月8號,創業公社創始人、總裁劉循序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眾創空間發揮著很重要的孵化作用,但也面臨著轉型升級。
在他看來,過去1.0時代,眾創空間大多以“二房東”的身份存在,主要是為草根創業者提供物理空間及交流平臺,從而提升創業成功率。後來到了2.0時代,則通過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服務和資本化途徑構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新型創業服務平臺,這一階段,眾創空間的角色更像是“服務員”。
不過,現在企業的發展需要眾創空間進入到3.0時代,為創業企業構築創新生態圈。劉循序舉例稱,創業公社作為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在以首鋼基金、中關村股權交易集團等股東的支持幫扶下,通過“金融創新+項目資源+平臺運營”來構建區域創新生態圈,整合對接行業、政府、投資者、高校、產業的資源、資金和人才,實現產融結合,從而加速推進企業增長。
中關村國際創客中心,就是對這種創業生態體系的有益嘗試。據了解,中心於2015年啟動,是集投、培、策、運、孵於一體的生態型綜合孵化平臺,短短一年的時間里,入駐企業已超70家,垂直孵化領域涵蓋VR、教育、人工智能、工業制造4.0、文化創意等行業。中心著力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6C”創業創新生態新地標,即花園式聯合辦公中心、休閑健身中心、高科技中心、小微金服中心、社群中心及商超餐飲中心的綜合創業生態群。
劉循序稱,該中心構築的創新生態系統,未來運行成熟後將複制推廣至全國。
針對有言論稱當下創業熱潮有消退跡象,他對本報記者表示,創新創業並不是因為國家有政策以後才一股腦上來,而是一直存在著這樣的市場,只不過現在關註度更高了而已。創業熱潮來了還是去了,不必過度解讀。人有生命周期,公司、宏觀經濟也一樣,都有高潮和低谷。只要有需求沒有被滿足,創業就永遠有市場。
對於創業,他表示,任何一個眾創空間都無權評判誰有能力創業成功,誰就一定不行。但是,通過大量實踐總結出來的經驗,眾創空間可以為創業者提供成功的案例和失敗的案例,以及需要滿足什麽條件才能把事情做好,當然做不做仍然由團隊自己決定,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是企業的保姆,更多像是陪伴者,陪伴著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