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鐵物近憂雖解 央企債務警報未除

國務院國資委網站8月24日信息,中國鐵路物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鐵物”)按時兌付年內到期68億元債券。這意味著,持續4月多月,備受市場關註的中國鐵物債券兌付危機已正式解除。

然而,隨著傳統行業盈利日益艱難,中國鐵物債務問題的長期警報並沒解除,央企債務問題也難言終結。而在市場化改革不斷推進之下,打破債市的剛性兌付與“央企信仰”,也是大勢所趨。

國資委的高度關註

4月11日,中國鐵物公告稱,因業務規模持續萎縮,經營效益有所下滑,公司正在對下一步的改革脫困措施及債務償付安排等重大事項進行論證,申請168億債務融資工具暫停交易。這168億債務融資工具包含了9只債券,其中在2016年內兌付的6只,金額共計68億元。

不過,中國鐵物上述債務已悉數兌付。據披露,兌付的主要資金來源為盤活北京盧溝橋麗澤鐵物大廈項目、成都泰博房地產項目,分別收回資金40億元和27.88億元;清收相關央企回款11.38億元,風險事件處置回款8.49億元,以及誠通集團的支持。

無疑,中國鐵物的債務問題一開始即得到了國資委的重視。中國鐵物是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大型中央企業,鐵路物資供應服務業務、大宗商品貿易及生產性服務業務是該公司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受油品銷量下降及價格下跌、剝離子公司及控制風險敞口業務規模等影響,公司營業收入和毛利潤均大幅下降。

國資委研究中心胡遲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央企債務是市場關註的焦點之一,中國鐵物債務的按期兌付,對穩定整個債券市場有積極意義。昨日國資委的消息顯示,今年下半年債券到期規模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的42家非金融企業中,債務風險最高的7家企業均為地方國企。以山東鋼鐵為例,公司下半年到期債券規模達200億元人民幣。

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央企和地方國企的債券發行被取消,其信用評級也被紛紛下調,市場對償債能力較差的國有企業的違約擔憂明顯增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稱,央企債務風險反映了當前的一種政企關系,承擔著較多的社會責任和盈利之外多元化的目標,比如社會穩定、保障就業等,這導致它很難采取減產、停產等市場化的舉措來應對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前些年發生的違約,也存在少數企業在轉型改制、結構調整、兼並破產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逃避銀行債務的現象。

胡遲表示,國資委不僅直接提出了防止發生債券違約,還上升到了“維護國家金融市場穩定”的層面,這是因為央企在債券市場的交易行為影響重大。國資委應著眼於風險防控的制度建設,進一步完善央企債務風險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在央企面臨債務違約風險時,應不遺余力地扶助企業。

今年4月份,國資委對央企各類債券進行了全面摸底和風險排查。普查結果顯示,截至3月底,共有82家中央企業發行債券余額4.05萬億元,4家央企違約金額達84億元,占央企整體發行債券規模的0.2%。4家央企分別為1家央企(中鋼)及3家央企所屬子企業(天威、二重和中煤華昱)。

項安波表示,應形成良性互信的政企關系、銀企關系,企業和銀行互信互助。在企業特別困難的時候,金融機構應給企業提供幫助,盡可能采取合作的姿態去解決債務問題,支持企業渡過難關。金融機構自身也要提高風險防控的意識,防範和規避風險,保障權益。地方政府應創造好的環境,提供便利服務和必要的協助,但不應直接介入或有過多的越位。

打破剛兌大勢所趨

在中國鐵物人士看來,近憂雖已緩解,但未來還存在很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從企業財務表現來看,公司資產負債率高且流動性壓力大,償債嚴重依賴外部支持。近年來,公司資產負債率基本維持在80%以上,2014年末和2015年9月末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88.32%和87.81%。

其他應收款在公司流動資產中占比近50%。2014年公司剝離13家資不抵債、風險敞口較大的子公司,劃出風險資產,致使資產規模大幅下降,同時對其往來款形成的其他應收款大幅增加,回收風險很大。目前,中國鐵物還有100億的PPN債務融資工具尚在存續期,最近一個要到2018年12月3日兌付。

去年以來,國內信用債市場違約頻現,央企子公司、地方國企也相繼發生信用違約事件。去年9月15日,二重重裝發布公告稱,由於公司收到債權人的重整申請,其公司債“08二重債”可能無法按期支付本息。不過此後出現轉機,二重債最終找來大股東國機集團接盤。10月20日,中鋼股份確定延期支付本期利息,構成事實上的違約,成為首家發生債券違約的鋼鐵央企。

今年2月24日,保定天威集團有限公司的10億中票11天威MTN1宣告違約,隨後在3月8日和4月21日,10億定向工具13天威PPN001和15億11天威MTN2也先後不能按期兌付。4月6日,央企子公司中煤集團山西華昱能源有限公司的6億短融“15華昱CP001”,成為煤炭行業首例違約,目前已經實現足額償付。

據《第一財經日報》統計,在今年的違約事件中,央企子公司和地方國企6家,但是金額卻達164.7億元之多,占違約總金額的66.5%。加上中國鐵物的暫停交易,央企違約的數量、規模以及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大,市場感慨債市的“央企信仰”已經打破。

從已經解決的違約債務來看,大股東或者母公司買單是最主要的方式。如二重債由大股東國機集團接盤,中煤華昱也表示“公司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努力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一位銀行從事債券承銷人士告訴本報,資金來源主要還是母公司。“母公司非常在意這種違約,這關乎它是否可以繼續獲得融資。”

在業內人士看來,央企和國企的違約債務最終如何處置,依然都在觀望。“對於央企來說,是否能夠償付也不是本身能夠決定,還取決於整個國家的政策制定,以及國家層面對債務處置的政策方向。而地方國企違約的解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地方政府的態度。”中信證券研究部總監、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稱。

昨日國資委網站的消息稱,將進一步完善債務風險動態監測機制,對近3個月即將到期的債券進行重點監控,逐筆分析,及時預警,積極應對,防止發生債券違約,自覺維護國家金融市場穩定。

不過,也有券商投行人士稱,打破剛兌是大勢所趨,政策本身如果搖擺不定,供給側改革阻力會很大,不破不立,改革推進也就困難重重。

7月2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2016年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對於國企債務違約的表態是,“援助但不兜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7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