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是一種相對比較重的方式,需要後面有更重的後臺。營銷則是偏品牌推廣的。
i黑馬訊 8月7日消息,由創業黑馬與達晨創投聯合主辦的第二屆黑馬創交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行。 在對話環節,微播易創始人徐揚、愛美互動創始人紀衛寧、鏢師網創始人裴向宇、e 店寶創始人陳濤和主持人申音展開了一場題為“新媒體走向電商還是營銷?”的對話討論。
以下是經i黑馬編輯的對話精華:
徐揚:泛娛樂不容易電商化,越垂直細分越容易電商化
微播易從最早的微博時代開始,最早大家是有點兒“去電商化”的。微播易平臺有16萬個網紅資源,跟他們聊電商轉化,他們都直接搖頭,我幹嘛搞這麽累?所以說最早期,其實他們是非常非常勉強地接受電商這個概念,特別是早期的一些明星,他們非常願意說,幫你發條微博我收多少錢就行了。
比如,現在有位姓趙的明星,發條微博是110萬,就配字說“我好喜歡這個東西啊”,110萬到手了,根本不願意承擔客服、配送這種服務。
到了微信時代,有很多企業花了很多功夫嘗試從微信導流到電商,但早期都非常失敗,因為微信是非常反外鏈的,必須點閱讀原文才能跳到電商上。
後來出現了微商城,基本解決了這些問題,但很多企業對粉絲的理解不夠深,他們在獲取粉絲上沒有通道、途徑,很多人開了微商城發現沒有交易。有粉絲的人又非常迷茫,如何把粉絲導成交易?
當時的微信時代,電商基本沒有走通,但現在微商城的玩法越來越成熟,同時另外一些做微商的,利用微信導流也在逐漸起來,他們通過微信文章給某個公眾號導流,然後再去銷售,非常成功。有的通過這種方式月銷售額已達上千萬。
第三個發展是朋友圈時代,這最先也是微商起來的,2014年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總銷售額據說有過千億的,就是那些“死賣面膜的”和賣其它產品的,帶來了很大的市場。
現在是我們認為,社交營銷到了4.0的視頻時代,這些人是非常強硬的IP論,另外一批就直接開始電商化,在自己的直播過程中吆喝各種產品。有個網紅前段時間在一次電商實驗中,兩個小時賣一個產品,銷售額達到2000萬,把電商這條路走到了極致。
其實比較好玩的是,整個網紅產業只有這兩個變現方向:電商化、IP化。
另外還有網紅打賞,也有人一天打賞獲得100萬的,但這屬於不可複制的。
我的結論是,越垂直細分越容易電商化,而且轉化的效果非常好,越泛娛樂越不容易電商化,而且只能往IP和泛IP去走了。
紀衛寧:社交電商的未來有待驗證
我今天在這個PPT里面介紹的朋友圈電商,它是通過我們的內容去做廣告。舉個例子,我在一篇文章里面介紹了一些養生的經驗,然後我放一個二維碼,說這就是那個專家,你加了他之後,他每天會在朋友圈發各種養生、健身的文章,受它的打動,最後你可能買了它的服務或產品。這是我現在看到的最成熟的模式,你可以理解為是一種直銷模式。
其實,在微信里,大部分的號做電商的轉化率是很低的。第二,轉化率高了也沒辦法做二次銷售,我看了這篇文章覺得好買了,下次再想買到哪里?
但朋友圈廣告的模式現在危機也是很大的,因為官方的態度是很曖昧的,他沒有完全把這種模式拒絕掉,因為也很簡單,如果我本身就是做店面銷售的人,你是應該允許我加普通的購買者的嘛,我要跟他交流。
我看到現在有些電商平臺做了一些進化,傳統的電商平臺用旺旺做客服,而一些微店做了系統升級,把客服直接變成了朋友圈的個人號,我覺得也是一種戰術升級,在轉化率不是很高的時候,用社交方法升級我的武器,很有意思。
裴向宇:媒體業務的核心就是把流量和消費場景對接
在鏢師網上面有網紅在找需求方,也有人在上面找網紅。
我不是媒體人,是一個技術、產品出身的人,我理解無論新媒體還是舊媒體,核心是個媒體,最核心的就是流量經濟、場景經濟,要把流量和場景這兩者找一個最合適的時間點、價格去變現。
電商是一種相對比較重的方式,需要後面有更重的後臺。營銷則是偏品牌推廣的。
現在鏢師網平臺上就有很多網紅,他們都在用各種方式推廣自己,就是為了拿到流量做一些品牌推廣。
怎麽來判斷網紅的拉動力?轉化率是非常關鍵的一點,最終定義取決於廣告主,他是定義成品牌需求還是收入需求,根據需求出發。
陳濤:你要轉化率還是品牌效應?要想清楚
e店寶做了很多年,是為所有做電商的企業提供軍火。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電商在不斷地演進和轉型,原來在平臺上玩兒就好了,後來又要往國外的平臺走,甚至做實體、O2O。
在過去24個月之內,我們發現他們往新媒體、紅人、達人角度上轉化的比較多。我也投了一個專門幫供應鏈、企業、賣家,甚至是微商找網紅的一家公司。
關於營銷,我的看法是,比如我們去某個電視臺打了一個廣告,產品露了臉,流量很大,雖然一點轉化都沒有,但品牌度得以提升了。 關於轉化,比如有一個減肥達人,他的粉絲可能只有100萬,他說只要吃了這個藥你明天就可以瘦100斤(誇張的例子),可能他所有粉絲一下子都買了,轉化非常好,但毫無品牌,因為他就是個個人、達人。
所以粉絲量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泛化不泛化,但不一定只是泛娛樂化,可能是泛庸俗化。
IP會分不同的層次,帶來的轉化率也不同,所以有時候不要追求粉絲量多少,有時候要考慮它的品牌性,以及你所代表的人群。你要的是什麽?你要轉化率,OK,抓核心人群,如果要的是品牌效應,那一定要向泛化的大號投放,而且還要有一些品牌屬性的大號,比如上過央視什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