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間經常提到的殼股,主要泛指那些喪失了業務價值、本業欠缺發展前景或可持續性,整間上市公司最值錢的地方,就只剩下上市地位本身,內裡就如空殼一樣,所以才有殼股一詞。令公司逐漸變成殼股的原因很多,可以出於管理層經營不善,或者公司正處於夕陽行業,甚或宏觀一點來看,公司的行業正被其他新興冒起的行業所取替淘汰,因此賣殼及啤殼的活動,可以間接讓我們窺探出經濟的景氣程度。
自從八九十年代大量工廠北移,在本地做廠慢慢失卻工資方面的優勢,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因此第一批因歷史遺留下來的殼股,大多來自傳統工業殼,又或者一些老牌家族的老殼。時光飛逝,及至幾年前無論內房、本港地產價格急升,便出現了一大堆內房借殼潮,而為了滿足這股強勁剛性需求,間接催生出地產啤殼熱潮,再退而求其次,便是一眾建築相關殼股了。來到去年及今年,宏觀經濟開始由擁有「新經濟概念」的股份所主導,當中包括科網、互聯網金融等等,觀乎今年年初至今的半新股中,高達一半與科網、科技等業務有關,如揚宇科技(8113)、HYPEBEAST(8359)等,而在賣殼案例中亦不乏科網殼股的影子,可見經濟已逐漸轉型,舊行業已逐漸被淘汰及轉型。
所謂「一雞死,一雞鳴」,正當科網股乘時而起之際,總有某些行業成為輸家。參考最近的賣殼消息,以及它們的財技動作,不難發現餐飲業已成賣殼新趨勢的焦點。早於去年年尾,擁有「夢見屋」、「Italian Tomato」等品牌的惟膳(8213)便曾傳過出售控股權的消息,可惜有關磋商最後終止了。但從財技面而言,公司主席湯聖明斥資回購公司部分餐廳業務,疑似為公司清洗殼肉,成交量方面亦似進行交收當中,所以筆者一直有留意著它。而今個月月初,主打婚宴及中式連鎖酒樓的譽宴集團(1483)也步上了賣殼的後塵,主席張家豪有意出售其約62.21%的權益予獨立第三方。另一個例子,便是本港首間搞茶餐廳也能成功上市的翠華控股(1314),想當年李遠康不惜以高價搶佔旺區地舖,滿腔雄心壯誌,而這個上市地位亦象徵著他事業上的顛峰,想不到李遠康也萌生了賣殼的念頭。
回顧本港近年的營商環境,因地產霸權導致租金高昂,因最低工資立法令餐廳員工成本高漲,兩者均蠶食了餐廳經營者大部分利潤,大有「未見官先打八十」的意味。在食物質素未見提升、欠缺創意思維下,加上成本大幅度地上漲,自然令餐飲行業百上加斤,逐漸失卻了各自的競爭優勢。再者,隨著經濟逐漸步入寒冬,不難想像食客人流將比以往少,雖然一眾餐飲業者已是捉襟見肘,但若果仍然抱殘守缺,不思進取,積極求變以求存,相信離賣殼之路亦不遠矣。
歡迎到我的專頁作進一步討論及交流:
「股領袖」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stocksleader
(利益申報:於執筆時,筆者並沒持有上述股票)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並不構成投資建議或勸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