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小加:港交所的“野心”不只一個前海現貨交易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221.html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出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年會)

在大宗商品領域,港交所(0388.HK)的“野心”遠不止一個落地深圳前海的現貨交易平臺。

“我們在前海的現貨交易平臺,可能發展成為一個交易所。”6月14日,在出席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亞洲年會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港交所希望從基本金屬開始,在內地制造出真正的中國價格基準,並在此價格基準上進一步發展出更多期貨產品。

收購LME之後,港交所一直希望在亞洲時段擴展LME的市場,除了增加亞洲時段的產品發行,也曾提出考慮與內地三大期貨交易所合作,以“滬港通”為模板搭建“商品通”。在前海設立現貨交易平臺則是其新三年戰略發展計劃中點出的“現貨通”。

內地大宗商品市場並不缺現貨交易平臺,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去年內地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數量高達1021個,但大多是高度分散的小平臺。

“國內目前的大宗商品市場基本是金融市場,沒有完全服務實體經濟,中國今天最大的矛盾是,一方面有大量、過剩的金融產能,另一方面又存在資產荒,缺乏安全資產,實體經濟體在金融資產過剩的情況下,交易成本仍然高昂,無法合理融資,尤其是在大宗商品領域,不斷爆出龐氏騙局。”李小加稱,港交所在前海設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正是要把過剩資金、產能有機結合。

中國大宗商品市場所面對的矛盾,也正是港交所眼中巨大的發展機遇。李小加表示,港交所之所以收購LME,正是看中其服務現貨市場和實體經濟的能力,港交所計劃在中國複制LME的模式,LME用了150年時間在全球設立700個授權倉庫,而港交所在面對重要的機會窗口時,完成複制計劃可能只需要1~3年時間。

“我們與內地上千個交易平臺不同,我們要建立的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倉庫、物流體系,讓現貨使用者能夠參與其中。”李小加稱,港交所的前海交易平臺具備LME的品牌、經驗、專長,以及會員的支持,具備公眾信任,可以先建立可信的倉庫、物流體系,再發展到融資、遠期和對沖服務,而港交所本身也做好艱苦搭建場外市場的準備。

目前,境外交易所還無法在境內註冊為境外期貨進行交割的交易所,不過,長遠而言,港交所在內地大宗商品領域的發展野心並不僅限於一個現貨交易平臺。李小加表示,港交所計劃從基本金屬開始,在內地市場制造出真正的價格基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期貨產品,“如果我們在內地獲得牌照,或者授權內地合作夥伴發行期貨產品,我們可以與合作夥伴分享收入,如果兩種情況都行不通,那我們就在香港發行所有產品,在香港以現金結算。”

港交所在前海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目前正在組建IT系統,預計明年一季度可以完成。李小加透露,倉儲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也已經開始,倉儲和物流方面的合作對象包括內地主要的倉儲和物流公司,現在正在與之進行合作討論。

另一個維度上,LME自身的發展也不會停步,港交所計劃在不改變LME的DNA的情況下,令其進一步金融化。“將來可能LME,也可能前海(交易平臺)與內地交易所合作,希望內地和國際連接,金融市場、實體市場上也能實現連接。”李小加指出,隨著未來前海交易平臺擁有大量自有倉儲、現貨交易,境內外的倉儲互認、交易,倉單轉換等都可以想象,這也是逐步向倉儲國際化或國際倉儲在中國落地的方向發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8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