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有成千上萬app被制作出來,也有相當多人還在下載,但市場急速擴容的時期已經結束了。
文|雲啟資本YUNQI
這個端午節,創投圈發生了兩個刷屏級事件,第一件是蘋果宣布對APP Store進行改革,另一件是在校長王思聰的介入下,經過半個月的輿論拉鋸戰後鬥魚女主播阿怡承認代打。那麽,這兩件事與我們今天的主題有什麽聯系?且聽我們慢慢道來:
蘋果宣布對APP Store進行改革
6月9日,蘋果宣布將對App Store進行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允許更多的應用通過訂閱方式收取費用,及首度引入搜索結果競價排名機制,當用戶進行搜索時,廣告主投放的廣告將作為第一顯示應用出現。
這兩點改革普遍被認為將加劇中小開發者生存困難的境況,而那些有充足資源的APP開發商可能將無需再通過“刷榜”來提升自己的排名,從而可以通過投放競價廣告的方式來更有效的獲得曝光。
在王思聰的介入下,鬥魚女主播宣布代打
6月8日,王思聰發布關於#阿怡代打#事件的微博,成為了針對女主播阿怡的致命一擊,王思聰微博如下:
我們無意對本事件雙方行為作為任何評論及意見,我們關註的是校長說到的“面對一大波觀眾,鬥魚選擇不是站出來解釋真相或者標明立場,而是找水軍;面對抗壓吧的大兄弟刷低他們APP Store星級,他們的選擇是找水軍刷我熊貓TV的APP Store星級。”
通過校長的這一微博,我們可以從側面窺得中國APP產業產業鏈”刷榜“這一環,前有某音頻類APP的萬能關鍵詞,後有垂直網站的前僕後繼,原因就在於,中國的APP創業環境已經非常惡劣,幾乎每一個領域都是紅海一片。
APP大繁榮時代已經結束?
以下文章由Recode引用野村證券的研究制作,微信服務號 決策制造 全文翻譯,無刪節,授權雲啟資本轉載:
手機app的大繁榮始於2008年7月,當時蘋果為市場帶來了應用商店App Store。但現在這一幕已吿段落。仍然有成千上萬app正在被制作出來,也有相當多人還在下載這些app,但這個市場急速擴容的時期已經結束了。
這個消息對於那些獨立app開發者團隊來說並不新鮮。他們早就發現,讓人們下載一個新的app極其困難。平均每個美國智能手機用戶每月下載的app數量是——零.
問題是,現在那些巨頭也發現,app的新裝數據增長驅緩,或者幹脆停滯了。大多數人的手機里已經裝有一切他們需要或想要的app,人們對新的app已經喪失了好奇心。
野村研究基於app追蹤器Sensor tower的數據發現,對比2016年5月和2015年5月的下載量,美國排名前15的app同比平均下降了20%,見下圖:
放眼全球,由於智能手機市場仍在增長,因此app市場也還在增長。但增速也已大不如前了。排除美國市場,上個月,全球排名前15的app下載量平均增速為3%,見下圖:
你應該註意到了,在以上數據中,Snapchat和Uber是唯二的特例。它們依然保持著令人驚異的增長斜率。
一年前,2015年5月,Snapchat的下載量為1300萬次;一年後,這一數據翻倍達到2700萬次。同樣翻倍的是Uber。前20大app下載量及同比增速見下圖:
在美國國內,Snapchat的增長率也令Facebook相形見絀。就像以下曲線顯示的:
因此,如果你真的極其極其幸運,並且優秀,你當然還是能在飽和的app市場中破圍而出。但事實上,這已經是在逆流而行了。
當然,用app下載量去衡量一個企業的經營狀況顯然是片面的。舉個例子,Facebook即便新裝數字很難看,公司經營卻依舊出色。對於已經擁有16.5億用戶的Facebook來說,不難理解其拓展新用戶的困難。
相反,新app獲取用戶的困難反而對Facebook的廣告業務有利。這些希望在Facebook上獲取用戶和流量的app正是這項業務的廣告主。(不用說,這又進一步擡高了app爭取新用戶的成本。)
APP創業還有機會嗎?
在6月初KPCB發布的2016年互聯網趨勢報告中關於APP的觀點如下:
平均每人安裝33個APP,平均每天使用12個APP,80%的時間花費在3個超級APP之上。
這與QuestMobile對中國APP整體實力做的盤點榜單數據較為一致:
設備平均安裝APP個數和每日打開數(2016年3月制作)
40個重點細分行業MAU和同比增長率(2016年3月制作)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超級APP占據了用戶的大多數時間,與此同時,新晉APP增長率不容樂觀,APP創業面臨用戶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留存率越來越低,短期內無法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等諸多問題,導致在資產寒冬之下APP創業批量死亡。
那麽APP創業還有機會嗎?
我們的觀點是:
一,內容、文化娛樂領域創業仍被看好,隨著人們平均收入的增高,對文化娛樂的需求將不斷增加,很顯然現在的業態並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二,旅遊出行領域創業仍存在機會,理由同1,隨著收入增加,旅遊出行的人群總數及客單價將逐漸增加,而現有旅遊出行業態仍存在較多痛點,未來旅遊出行將朝著個性化、高端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三,海外創業仍存在機會,廣闊的印度、東南亞等市場正在以井噴的方式發展,中國經驗有可能將大放異彩,未來幾年將是中國創業公司走出去的非常好的時間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