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水庫淤積,台灣已成水資源匱乏國家,面對民生、工業、農業搶水,其實有三方都贏的解方。 二○一四年縣市長選舉落幕,十二月八日行政院長江宜樺為國民黨敗選下台,副院長毛治國升任,第一次行政院長在上台首日就到水利署關心水情,缺水緊張氣氛可見一斑。他當天就透露,明年部分地區一期稻作可能要休耕以因應民生及工業用水。 十天後,水利署宣布苗栗明德水庫灌區、台中大安溪流域北岸灌區,明年一期稻作休耕。一週後再增加桃園、新竹、台南、嘉義、苗栗中港溪灌區。總計這次全國共有五個縣市、七個灌區、四萬三千六百五十九公頃休耕。水利署預估,總共可省下四萬一千六百七十四萬噸用水。 台灣十三年來有五次休耕紀錄,其中,過去十三年來都未休耕的台中,這次卻休耕了,台中水資源出了什麼問題? 工業搶水稻米冠軍,卻無水種田 我來到新竹市竹北農民田守喜位於田中間的家,他在這裡租地種稻,自耕、自輾、烘乾、自銷,用的是頭前溪灌區東興圳的水源,也是這次七個休耕停灌區之一。 田守喜的田被休耕的消息傳出後,引發社會關注。因為這個灌區不但有許多特定農業區,而且他是台灣優良農民的代表,熱愛農作、又能種出優質稻米,這樣的地被休耕、這樣的農民無水可耕種,對農業來說是一大諷刺。 田守喜說:「我們這裡是特定農業區,土質好、水源豐沛,加上用自然農法種植,種出來的米粒粒香Q飽滿。」二0一四年十月他與竹北其他三位農民以桃園三號奪下農委會第一屆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的冠軍獎。沒想到不到兩個月,他的田就被通知停灌休耕,連種植的權利都被剝奪。 田守喜是典型停灌休耕的受害者,全家收入就靠五月、十一月兩次收割稻穀所得,休耕導致他半年收入全部泡湯。 他家客廳牆上掛著新竹縣政府頒發的「竹縣之光」區額,他指著區額給我看,苦笑著說:「老天不下雨也不是政府的錯,但農民真的很弱勢。」 新竹頭前溪灌區休耕頻率之高居全國之冠,原因就跟新竹龐大的工業用水脫不了關係。 台灣自來水公司統計,一四年全國平均售水量,民生用水占七三.四三%,工業用水二六.五七%,不過這是指平均而言,各縣市因工商發展比重不同,占比也差異大。新竹工業用水占四二.七%,桃園、高雄這些工業化較高的地區,工業用水占比都超過三成。 缺水時農民被迫休耕,損失是百分之百。而工業只有每日用水一千度以上者才被減供五%,這對業者的影響如何? 我請教新竹、台中、台南三個科學園區管理局局長。三位都表示減供五%影響不大,但這樣對被休耕的農民公平嗎? 缺水持續惡化,三月十三日起石門水庫//水和山水庫的工業用戶,減供比率從五%提高到七.五%,之後再提高到一0%。新竹、台中、北彰化、台南、高雄也提高到七.五%,即使如此也沒聽到業者反映缺水。二0一五年五月第四次中央旱災應變會議中,連經濟部次長楊偉甫都說:「工業限水到一0%,但業者營業損失有限,證明工業還有節水空間。」 制度瑕疵改種旱作,補償金反腰斬 苗栗縣後龍灣寶農民洪箱,她的田位於明德水庫灌區,也在這次的休耕範圍內。洪箱與幾個姊妹、及附近的農民組成「沐香農場」共耕團隊,除了原本自己的田以外,再跟其他農民租地種植有機蔬菜水果。 二0一五年四月七日清明過後我來到這裡,一道清冷的鋒面過境,昨天還酷熱的天氣瞬間轉變,十多位農民多加了件外套正在田裡除草。正在拔草的洪月(洪箱的妹妹)抬頭對我說:「大家都說我們的地瓜好吃,那是因為我們用了很多愛心跟時間在照顧啊。」雖然用除草劑一下草就清光了,但地瓜在田裡五個月,這些除草劑多少都會被地瓜吸收,就無法生產健康、無毒的作物。 每年清明過後,灣寶農地總是生氣盎然,一片青綠,農民進進出出,忙著把已經熟透的地瓜採收起來,緊接著把地整奸種下西瓜苗,等待六月採收西瓜,熱鬧迎接一年一度灣寶西瓜豐收季。但那天我在田問走了一圈,發現除了他們還在耕作,其他農地都不見人影,有的農地整好了,配合休耕等著領補償金。水圳乾枯,群鳥飛舞的景象不再,空氣中殘餘農民剛剛焚燒枝葉的煙燻味。 我問洪箱:「妳為什麼不休耕?」她說:「反正休耕也領不到補償金,種西瓜、地瓜不太需要水,可以繼續種。」雖然租地成本提高,還要額外支付抽地下水的電費,但她說:「沒做沒收入,有做至少可以賺一點吃飯錢。」 另外一個讓洪箱決定繼續種的原因是,她的西瓜、地瓜跟主婦聯盟等有契作合約,如果這期沒交貨,可能影響合作關係。洪箱說:「政府在決定(休耕)前都沒跟我們商量,沒在為農民著想。停灌不一定要休耕啊,像種西瓜不太需要水,為什麼非要強迫休耕不可?」但依補償辦法,「不種稻作、末種植其他作物、種植綠肥」每公頃補償八萬五千元。如果「轉種植其他作物」,補償金縮減成三萬九千元,制度設計就是不鼓勵在停灌期間種植。 解決缺水設掌水工,水用在刀口上 能不能提前節水,不要讓農民措手不及呢?依農委會統計,台灣兩期稻作加起來總面積約二十六.四一萬公頃,一期作十五.六三萬公頃二一期作十.七八萬公頃。一期稻作期間是枯水期,要承擔較高缺水風險,但卻種得比較多,如果反過來,減少一期稻作種植,是不是能降低休耕風險? 農委會農糧署副署長陳俊言說,這次休耕四萬多公頃,五四%是水稻、約二萬二千多公頃,估計減少糙米產量十二萬公噸。政府還有八十七萬噸庫存公糧,休耕不影響供應。 另外一個農委會可以做的,有沒有可能讓農業提前節水? 這次就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嘉南灌區是全國最大的灌區,因為南部缺水的特性,每遇大旱一定逃不過休耕命運。 這次初期就先透過掌水工加強灌溉管理,省下六千三百萬噸水,隔年一期作只休耕八干公頃,比過去少一萬公頃。其實水利署計算過可以完全不必休耕,但水利會為了把水轉供雜糧,稻作才休耕。 為了了解嘉南農田水利會是怎麼辦到的,二0一五年二月三日,我來到位於台南孔廟對面的嘉南農田水利會。會長楊明風坐在這棟三級古蹟的辦公室內,仔細說出自己的做法。 「簡單講,水量不夠時這杯水怎麼分?沒水時農民會恐慌,上游搶光了,下游就沒水。 有掌水工幫忙分配,大家有水用,農民比較放心。」水利會的管理架構有幹線、支線、分線,分線到田問就有水利小組,下面又分三個小區,每小區約五十公尺,每區請一位掌水工負責水量分配。目前嘉南灌區有兩千位掌水工,都是當地農民,因為熟悉農民、作物,協調起來相當上手。 水利署預估這次休耕四萬公頃農田,可節省四億噸水,但如果農業、工業、民生都能提前節水,這四億噸也許根本不會缺,農民不必因缺水被迫休耕,國家也不必多支付三十億補償費,大家都是贏家。 六次休耕紀錄,新竹頭前溪灌區就中了五次,休耕頻率之高居全國之冠,原因就跟新竹龐大的工業用水脫不了關係。 問題出在補償金是補償地主,佃農及代耕等農事從業人員成休耕受害者,領不到補償金、又沒工作收入,這一季的生活費全數泡湯。 一更正啟事一 《商業周刊》一四八八期第六十一頁照片人物應為滾石唱片董事長段鍾沂,小檔案標示誤植,特此更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