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一天中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這是滴滴出行今日發布的《智能出行大數據+就醫報告》統計的結果。滴滴平臺每天有超過100萬人次的出行與就醫有關。其中,就醫出行量最大的三個城市為北京、成都和廣州,而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分別是成都華西醫院、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
《報告》基於滴滴出行平臺覆蓋的全國超過400個城市、3億用戶以及每日1300萬訂單的大數據基礎,解讀了包括醫院選擇、時間規律、城市間差異等就醫出行特點。
就醫出行量京、蓉、穗位列前三
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每天超過100萬人次的就醫出行中,53.3%集中在廣東、浙江、北京、江蘇和四川等省市,出行量最多的十大城市分別為北京、成都、廣州、上海、武漢等,就醫人數最多的醫院也恰恰出自其中——成都華西醫院遙遙領先,武漢同濟醫院和北京解放軍總醫院緊隨其次,而成都與北京分別有三所醫院入榜。
就醫人數TOP100醫院主要分布在一線或省會城市,其中超過半數在北京、深圳、成都、長沙和廣州,與國家衛計委所述——全國8804所二級及以上醫院48.9%分布在華東、華北和華南地區相契合。TOP100醫院中有88所是三甲醫院,其中北京占據12所,成都11所、長沙9所、深圳8所,實力強、規模大,吸引了更多患者前去就醫。
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兒科/婦產科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北京兒童醫院、深圳市兒童醫院、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就醫出行人數最多的中醫醫院前三名分別為廣東省中醫院、江蘇省中醫院、浙江省中醫院。
北京、長沙、廣州吸引大量異地患者
頂尖醫療機構相對聚集導致了大量異地求醫情形,滴滴出行大數據顯示,吸引外地求醫患者數量最多的是醫療資源較為豐富的一線或省會城市,比如北京、長沙和廣州等,其周邊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中小城市往往也是異地就醫占比最高的城市,如廊坊、益陽、梅州等。
優越的醫療條件使得北京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就醫患者,但鄰近省份仍是主要來源,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外地患者來自河北、河南、山東以及山西。與北京不同,成都的異地就醫基本來自四川本省以及周邊的重慶、貴州和西藏。長沙的外地患者同樣主要源自本省,同時也有部分來自鄰近的湖北、江西和廣東。
外地求醫患者比例最高的TOP10醫院,位於長沙的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居於榜首,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和位於北京的協和醫院緊隨其後。值得註意的是,廣州有三所醫院入榜,顯示了其在珠三角地區的核心地位。
家長最積極兒科醫院排隊早
從就醫出行時間上來看,每年三月份和十二月份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而每周的星期一去往醫院的人數最多,比其它四個工作日平均高出20%;從一天24小時內看,就醫出行的高峰在早7點,7-10點去往醫院的出行量占全天的33%。
從滴滴大數據來看,兒科醫院相對掛號難,每天7-8點前往排隊就診的人數占比要顯著高於其它類醫院。排隊最早的兒科(婦產)醫院是深圳寶安婦幼保健院,早8點前往就醫的占比高達48.7%,其後分別為北京婦產醫院和北京兒童醫院。
未來或推定制化就醫類出行產品
據記者了解,創辦近四年的滴滴積累了大量的交通出行數據,搭建起自己的深度學習平臺。通過這個學習平臺,滴滴打造了一個出行數據精準匹配的智能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隨區域、時間變動的定價、訂單的高效匹配、根據供需預測之後的司機運力調度等等。
目前,滴滴平臺上每天的計算次數以10億計,高峰時段,每一分鐘的匹配就高達200萬次;每天平臺都要計算所有司機和訂單的加乘;每天平臺上新增數據50TB以上,這相當於5萬部電影,超過90億次路徑規劃次數。
滴滴發現,就醫是人們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出行場景,就醫過程中,傳統出行方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痛點,而智能出行的出現,幫助人們極大緩解了就醫出行的痛苦。與路邊揚招和乘坐公共交通相比,智能出行可以提供“門到門”的出行服務,同時在乘坐過程中司機也會給予患者更多的照顧,極大提高了就醫的便捷性和舒適性,以出行為切入點,緩解了就醫難的問題。因此,也有越來越多的就醫人群選擇智能出行,滴滴出行平臺的出行訂單中,就醫訂單占比在持續上漲。
目前,滴滴已構建了一個世界領先的智能交通雲,不僅服務於滴滴平臺,未來還能通過與公共部門合作,對整個城市的公共交通產生價值。滴滴預計,隨著智能出行平臺的調度能力和服務質量逐步提升,會為就醫的用戶提供更多的優質服務,也期待有針對就醫場景的定制化出行服務類產品出現。
附:與醫院相關的出行之最
次數最多:青島一名80後,2015年5月-2016年4月期間,累計打車去往醫院151次
距離最遠:202公里,從上海複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到杭州下城區
最奔波:最近一年內跑了北京、上海等8個城市的11家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