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日前再提簡政放權,其中對於市場準入,他以“三個凡是”表達強烈而徹底的改革決心。
“三個凡是”即: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應允許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凡是已向外資開放或承諾開放的領域,都應向國內民間資本放開;凡是影響民間資本公平進入和競爭的不合理障礙,都要統統打掉。
李克強是在9日召開的全國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電視電話會議上做出上述表示的。這次會議總結了三年多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情況,並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以更有力舉措深化“放管服”,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職能、提效能。
簡政放權每年為企業減負1500億
本屆政府成立之初曾承諾要減少行政審批事項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多來,國務院部門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占原有審批事項的36%,本屆政府承諾的目標提前超額完成。
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連續兩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中央層面核準的項目數量累計減少約76%,95%以上的外商投資項目、98%以上的境外投資項目改為網上備案管理。實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工商登記由“先證後照”改為“先照後證”,前置審批精簡85%。個人和企業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中央政府定價項目減少80%。
李克強表示,加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力度,先後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不斷擴大營改增試點範圍,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取消、停征、減免一大批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據測算每年可減輕企業負擔1500多億元。
李克強在講話中同時指出,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該管的事,一些該管的卻沒有管或沒有管住、管好,轉職能、提效能還有很大空間。該放的權有些還沒有放,一些已出臺的放權措施還沒有完全落地。
為此,必須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進一步優化服務,繼續推進行政體制改革、轉職能、提效能,促進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牽引和帶動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李克強表示,推進簡政放權改革,是要為市場增活力、為發展添動力。要有衡量改革成效的具體標準,這起碼有三個,就是改革後企業申請開辦的時間壓縮了多少、項目審批提速了多少、群眾辦事方便了多少。簡政放權要堅持“簡”字當頭,把該放的權力徹底放出去,能取消的盡量取消、直接放給市場和社會。
推進政府監管體制改革
李克強指出,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秩序還不規範,不公平競爭現象還大量存在。給市場放權不是放任,而是為了騰出手來加強監管。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開、減得更多。要改革監管體制,創新監管模式,強化監管手段,切實提高事中事後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使市場活而不亂。
具體而言,要實施公正監管,推進綜合監管,探索審慎監管,促進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要在降門檻、同規則、同待遇上下功夫,凡是法律法規未明確禁入的行業和領域,都應允許各類市場主體進入;凡是已向外資開放或承諾開放的領域,都應向國內民間資本放開;凡是影響民間資本公平進入和競爭的不合理障礙,都要統統打掉。
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研究促進民間投資的配套政策和實施細則。要在相關試點基礎上,抓緊建立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破除民間投資進入電力、電信、交通、油氣、市政公用、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堅決取消對民間資本單獨設置的附加條件和歧視性條款,做到一視同仁、同股同權,切實保障民營資本的合法權益。
李克強還提到,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改造農村薄弱學校,逐步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現象,落實和完善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就學和升學考試政策,繼續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農村的招生規模。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落戶條件,加快讓居住證覆蓋未落戶的城鎮常住人口,提高居住證的“含金量”,保障他們依法享有居住地教育、就業、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著力解決三個1億人問題。
提高行政辦事效率
李克強指出,為人民群眾提供比較充裕的公共產品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政府的重要職責,在當前形勢下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資、鼓勵居民消費,有利於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轉變政府職能,要從人民群眾需要出發,加強薄弱環節、解決突出問題,努力提升服務能力和水平。同時,轉變政府職能的成效,最終要體現在辦事效率的提升上。
提高行政辦事效率,具體體現在提高“雙創”服務效率、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和提高政務服務效率。要推進政府職責優化配置和統籌整合,減少部門職能交叉,理順職責關系,解決制度“碎片化”問題。同時,要推進流程優化再造。政府所有事項都要有規範的標準,程序上簡約、管理上精細、時限上明確,推動政府運轉流暢高效,決不可久議不決、久拖不辦。
李克強表示,優化政府服務,還要切實兜住民生底線。現在仍有一部分社會群體生活比較困難。全國有6600萬低保人口、8500萬殘疾人、55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還有320萬流浪乞討人員。當前,一些地區財政收支壓力加大,但再困難也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線。底線兜住了,也可為創業者特別是青年人創業解除後顧之憂,即使失敗了也有機會再次創業。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政府工作報告已對此作出部署,地方各級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