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視的今日,香港的未來
小師妹是ATV的副總裁,最艱難的時候,我們也曾勸她多留一會,紅色資本一到,用人之際,妳這些資深員工一定有用武的地方。但到了今日,Sorry,我錯了。
3月3日,亞視就此落幕,香港電視業從此只剩CCTVB獨孤求敗。
其實從2015年4月1日,香港特區政府決定不給亞視免費電視牌照續期時起,亞視早已落下,直到昨天,正式RIP,對於曾經喜歡過亞視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種難得的解脫,這樣的結局實在令人心酸。
曾經志在亞洲的亞視,竟然衰到連糧都出不到,為什麼仆街至此?關於其高層變更與內鬥、節目品質下降、藝人外流等原因媒體已經總結過很多遍,不敵CCTVB自然也是一個原因,可是但其敗落的根源,卻是在一個大時代裡,失去了持續造血的核心競爭力。早在亞視宣佈停止自製劇集的時候,停止創作時,今日的大結局其實早已寫下。亞視早已活在借來的時間裡,時間一到,註定拜拜。
杜琪峰曾表示:一台獨大不好,整個亞洲的電視臺都在進步,內地也很厲害,最差就是香港。
可是最差的香港,也曾經在TVB和ATV的合力打造下,創作過亞洲最好的電視劇集、綜藝和新聞節目,那曾是一個香港電視縱橫四海時代。有緣再會的亞視,也曾創造無數現象級劇集。
早期的亞視,的確有這種宏觀面向的氣質,華人影視英才齊聚:汪明荃、李司棋 、劉松仁 、黃秋生、張敏、劉松仁、苑瓊丹、何家勁、黎明、曾江、秦沛、米雪、關詠荷,又有蕭若元、袁和平、程小東、韋家輝、梅小青、劉嘉豪、王心慰等一眾創作精英彙聚,所以才有《霍元甲》、《天蠶變》、《大地恩情》、《銀狐》等精品劇集問世。最早在廣東電視臺首播,製造萬人空巷級的現象級劇集《霍元甲》,更是推動了內地的武俠文化熱潮和粵語文化熱潮。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亞視儘管在與無線的對決中漸漸落於下風,依然能夠培養出張家輝、萬綺雯、楊恭如這樣的新星,他們拍攝出的《我和僵屍有個約會》、《縱橫四海》、《千王之王重出江湖》即使放到今天,依然是品質一流的劇集,此外,亞視也製作出《百萬富翁》、《今日睇真D》、《亞洲小姐》等具有影響力的綜藝和新聞節目。
以今日的視角來看,這些娛樂產品正是亞視在輝煌時代打造出的有價值的創意,它們不只是作為節目出現,也是一代人成長的見證,甚至進入許多人的青春歲月,在國產劇集還沒崛起的時候,對於期待優質劇集的內地觀眾來說,它甚至完成了對於蝗蟲觀眾的電視審美,正是通過這些劇集,蝗蟲才體會了什麼是經典。上世紀初,整個華人世界的文藝輸出,都在台灣和香港這兩個島上來。亞視劇集一度能夠無往不利,固然歸功於台前幕後的努力,但也得益於時代機遇出現,而亞視把握了機遇。
2000年後,華語娛樂整體權力遷移,香港文化勢微。不僅電視業今不如昔,唱片業、電影業也遭遇衰退,甚至整個香港娛樂圈似乎也失去了造星造血的能力,香港和台灣的文藝人口陸續北上,連星爺也放棄香港,娛樂業開始無可奈何地從攻勢轉向守勢。
亞視存活的58年時間裡,曾有過7次以上的易主經歷,進入2000年後,頻率更為密集,且都夾雜著家族內鬥。2010年後,亞視經歷最後一次內戰,王征入主後,就開始進入死亡倒數。可是早在王征入主之前,亞視命運就已經被註定,這個決定亞視命運的關鍵決定是:不再生產自製劇集。
很早前,那些so called高層就算過一筆帳,投資一部電視劇得花上千萬,但廣告卻賣不到100萬。那時候賣版權的價格更是跳樓價,一部電視劇要三年才能回本,所以都不敢拍了。曾因製作無數經典劇聞名的亞視,就這樣放棄了自己最有力的拳頭,在一個知識產權當道的時代裡,亞視本來僅靠引入資金重拍經典劇集就足以風雲再起,可是他們卻親手熄滅了最後的火種。
入主後,王征也曾立下雄心壯志,誓言將亞視打造成為亞洲CNN,並大刀闊斧地開拓內地市場,但均以失敗告終,更重要的是,在自製劇集不再的情況下,所謂的新聞立台,不僅日益將亞視的收視範圍局限於港島之內,更導致人才大量流失。節目品質不斷下滑之下,製作費不斷減少,捧出新人的能力也不斷退化,而失敗的根本,則是亞視高層對於時勢的判斷失准,王征對香港市場的口味拿捏不准,只做那些成本低的訪談類節目。至此,亞視的命運陷入惡性循環,股權數度易主、高層長期動盪之下,士氣人心盡失,它的氣數也就到了盡頭。
在大時代中,一個電視台的風雲散去,雖然令人感傷,卻又何足言說。亞視結業真正留給香港電視業的思考題是:ATV的今天,會不會是香港的明天?
香港各行各業,面臨著同樣的窘境,最重要的是,任何產品及行業輻射力下降。此外,香港也面臨一個新的問題,Smart Money是一個候鳥般的行業,暮氣漸沉的香港,是否還有足夠的吸引力,留住本港的人才?而一旦日益固守本港,失去新的創造,新的刺激,新的資源支持,即使獨大本港,又能有多久的生命力?
亞視的失敗說明,娛樂企業和任何企業一樣,不進則退。Hong Kong is dying, you k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