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新年,德銀暴跌開局。2月8日,德意誌銀行股價暴跌,盤中跌幅一度接近11%,最終收盤跌8%,接近歷史低點。2016年以來,德意誌銀行股價加速下跌,截至2月11日跌幅已經達到36%。而2015年全年跌幅約為20%。2月8日暴跌後,盡管聯席CEOJohn Cryan表態稱德銀“堅如磐石”,但股價並未顯著反彈,仍維持低位徘徊。
德銀周五宣布54億美元債券回購計劃。其中歐元計價的無擔保債券回購規模為33.8億美元,美元計價的債券規模為20億美元。德銀表示,公司流動性充裕,因此本次回購不會改變原有融資計劃。周五德銀股價大幅反彈,11.8%,基本回到本周初的水平。
海通證券報告指出,引發本輪德銀暴跌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1)德銀2015年錄得大幅虧損,未來發展前景暗淡;2)投資者擔憂德銀停止支付其所持“或有可轉換債券(Coco債)”利息。德銀目前有17.5億歐元應急可轉債,市場擔憂德銀可能無法按時足額償付這些Cocos,債權人可能被迫承受本金損失。
德銀股價暴跌,引發歐洲銀行股集體淪陷。德銀並非個例,歐洲銀行業整體深陷困境。隨著德銀股價的暴跌,歐洲銀行股全面下跌。截至2月12日交易結束,德銀年內跌幅達到32%,歐洲Stoxx 600銀行業指數年內也已下跌24.6%。兩者走勢高度相關。
歐洲主要商業銀行跌跌不休。自2015年以來,歐洲主要商業銀行股價全線下跌,今年以來跌幅加大,跌勢加速。年初至今的短短1個半月內,歐洲主要商業銀行股價普遍下跌20%-40%,延續去年以來的跌勢,其中UBS、法國農業信貸、巴克萊、德銀、法國興業以及瑞信年內跌幅均超過25%。而自15年至今,蘇格蘭皇家銀行、德銀、瑞信、渣打、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等跌幅已接近或超過40%。
德銀單季虧損遠超雷曼兄弟
雷曼兄弟2008年的破產,促使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了一場全球性金融風暴。而華爾街曾經的五大投行僅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生存了下來,其他的不是破產就是被收購。
相比雷曼兄弟,德銀無疑“個頭”更大,影響力更深遠。如果德銀倒閉,對全球經濟的傷害無疑更大。
但就是這個“大到不能倒”的德銀在去年第三季度的稅後虧損達到了60.24億歐元,遠超雷曼兄弟2008年二季度虧損的39億美元。而就在今年1月28日,德銀宣布公司2015年第四季度繼續虧損21億歐元,整個2015年德銀虧損68億歐元。
德銀首席執行官約翰·克萊恩(John Cryan)還表示,德銀在2016年將繼續清理遺留問題,而重組工作及投資將貫穿全年。
目前德銀的股價現狀和面臨的風險與2008年的雷曼兄弟極為相似。
先從股價上看。德銀(NYSE:DB)的股價從近一年的高點36.23美元下跌至最低的14.78美元。急速下落的股價走勢跟破產前的雷曼兄弟非常相似。
此外,德銀5年期次級債券的信用違約掉期合約(CDS)再度大漲,創下歷史新高(CDS指數越高代表公司面臨的風險越大),這與當年的雷曼兄弟也極為相似。
看到上面的對比後,是不是要倒吸一口冷氣?因為雷曼兄弟的破產很大程度不是因為傳統業務的經營,而是過多的參與了類似CDS一樣的金融衍生產品。當遇到美國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後,就造成了雷曼兄弟大量因金融衍生品造成的巨額虧損。
而國泰君安研究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德銀的業務重心更多偏向風險較高的金融交易領域,通過“低利差+高杠桿”的盈利模式保持利潤,經營風險也隨之上升。與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銀行相比,德銀的資產負債率高於同行水平6個百分點。
國泰君安研究還提到,對比雷曼的案例,德銀當前的經營狀況雖有起伏但資產負債水平在下降、息稅前收入還算穩定。德銀當前急需解決的是高杠桿率問題,盡管杠桿率已降至25倍,但是仍明顯高於同行水平。
回購能否力挽狂瀾?
作為德國最大的銀行,德銀的生死舉足輕重。德國政府的態度也極為關鍵,德國財長朔伊布勒曾表示,德銀擁有充足資本。
事實上,一旦金融機構大到嚴重影響一國經濟時,政府是很難不施以援手的。同樣是在2008年,美國政府接管陷入困境的美國兩大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政府最重大的一次救市行動。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政府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這兩家公司一旦破產,可能會對美國金融市場和整體經濟造成嚴重沖擊。
顯然,作為德國最大銀行的德銀在德國的地位與雷曼兄弟在美國的地位截然不同。雷曼兄弟曾只是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而德銀是德國最大的投資銀行和金融集團,其業務擴展到全球70多個國家,並涉足投資銀行、企業銀行和證券、衍生工具、銀行交易服務、資產管理及私人財富管理服務等各項業務,可謂全能型的金融巨無霸。德銀在德國經濟中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
值得註意的是,德銀並不被任何公司、政府及其他法人控制,是一家公眾公司。根據德銀2014年的年報披露,持德銀股份超過3%的股東僅兩家。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Inc.)持有德銀6.62%的股份;Paramount Services Holdings Ltd.持有德銀5.83%的股份。
事情或許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德銀開始自救了。德銀周五宣布54億美元債券回購計劃。其中歐元計價的無擔保債券回購規模為33.8億美元,美元計價的債券規模為20億美元。此外,德銀還表示公司流動性充裕,因此本次回購不會改變原有融資計劃。
本次債券回購並不涉及市場最為關註的CoCo債(Contingent convertible bond又稱應急可轉債,可以自動轉換成銀行股票)。投資者擔心德銀的資本緩沖能力欠佳,無法支付利息,甚至減記部分CoCo債券,以提升資本水平。
如果德銀撐不住 那下一個就是歐元
下文為Matthew Lynn發表在英國《旁觀者》雜誌官網的評論文章:
當然,德意誌銀行的網點門外還沒有擔憂的人們在排隊。即便如此,很難不去懷疑德銀近況不妙。德銀是德國乃至歐洲最大的金融機構,也是經濟的基石。德銀股價的下跌有如自由落體,高管們竭力安撫每個人相信一切安好。誠然,對於德銀這已經足夠糟糕,但真正的麻煩在於:如果德銀倒下,那下一個就是歐元。為什麽?因為一旦德國救助了德銀,那這與此前對於希臘銀行業的懲罰措施所形成的反差就很難解釋。而不救助德銀,那對於德國經濟將是個災難。
德銀的股價表現猶如重回2008。在過去一個月里,德銀股價近乎腰斬。本周初,德銀聯席CEO John Cryan罕見的站出來表示該行“極度穩固”,而德國財長也表態稱不擔心德銀。但這就像是阿布拉莫維奇本周表示他完全支持切爾西的管理層。
當然,這也可能只是被市場的恐慌所放大。這也不是交易員們第一次過度反應了。也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德銀完好無損,能夠抵禦任何損失。我們將在未來數周里看著德銀。但如果德銀沒有那麽堅強呢?那接下來就有趣了。
如果德銀深陷泥潭,那德國政府將不得不對其救助,正如幾年前英國救助RBS,美國救助他們的銀行一樣。但等等,不到一年前,希臘的銀行被允許倒閉,ATM機停止取現。這無疑是個極為讓人痛苦的反差,也絕不會被忽視。之前對於歐元是為德國人服務的說法將被證實,而且是以最戲劇性的形式。更糟的是,救助的成本將導致德國債務率(目前占GDP比例為71%)走高。德國此前一直強迫其他國家遵守財政紀律,那如果發生在德國自己頭上呢?
然而,讓德銀崩盤也不是一個好選擇。沒有一個本已脆弱的貨幣能挺過其最重要的銀行倒閉。德國經濟也挺不過。德銀並不是真正意義上一家零售銀行,其主要職責是為德國的小型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沒有這些企業,德國經濟將陷入危機,而德國不行,那整個歐洲也就危險了。
無論哪種,德國總理默克爾都將處於艱難境地。如果她救助德銀,那很糟,如果不久,那經濟完蛋。相比之下,她可能寧願去面對難民問題。因為一旦德銀出問題,那下一個就是歐元,這麻煩就大了。
(一財網綜合每日經濟新聞、華爾街見聞、東方網、海通證券研究報告等)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