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演講分享----誰是誰的接班人?
謝謝………中、港、台各位領導,大家下午好!在快過年的時候跟大家分享、交流一下。年底這麼忙,大家可以在這兒花一個下午,我跟大家拜過早年,祝各位身體健康,財源廣進。
我是一個很普通的香港人。先自我介紹一下我的工作.........
最近,大陸就流行一句話,「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
我20年前就知道了,1990年第一次到台灣,陪一個朋友過來,過來看相。那個時候那個小伙子十七歲,在香港的TVB當個Dancer,那個江湖術士批他:「小伙子,你一定紅,紅遍中國。」我心想,你這個騙子......
後來,這小子果然是紅遍中國,台灣多達人,利害。
上世紀,我有機會在台灣工作,公司是女裝零售,公司派兩個人過來,一個是日本人,另一個人是我,兩個人的國語都爛得要命,從租房子、招聘、扣門、一腳踢,我們把整個團隊建起來,把業務做起來,兩年後,這邊的店面由台北開到高雄,30多間。
那個時候學會,做企業的第一要素,就是不死,跟戰士一樣,上戰場的第一要素,有時候不是為了贏,而是活著。商場如戰場,戰場上活著的人,是成功的,企業也一樣。戰場上,商場上年底還能坐在那兒聽講座,還能交流,還能發獎金、工資,那就是不錯。
您們一年多之前才3, 4個人,現在己經有200人的規模,非常了不起。而且好多是台灣的朋友,所以説,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是對的。
下面我要分享一個年輕人的故事,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剛剛念大學,按你們台灣人的叫法,很「宅」,他大學時期已經看我的博客,一直到讀完大學,投身工作,在那些什麼4A廣告公司AE仔,碰到工作問題時,會寫電郵問我意見,費事浪費青春,然後又去了做Nokia,Mobile App,再投身Market Intelligence,互聯網金融,足跡走遍香港、北京、台灣、三藩市,牛津。每一次轉換工作環境,Big Four都回到香港找我聊天,至今,他仍然是我的好朋友。
他的故事,確實是年輕人的榜樣。一個應該改變世界的年輕人,他到底應去找份什麼樣工作?
最近幾年,香港就流行一句話,Hong Kong is dying, you know?
在香港,金融業很發達,是亞太地區國際金融中心,低稅政策和簡單稅制,為商業企業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權和創新空間,完善的法制則保證了市場的公平競爭,吸引了大批外國金融機構進駐香港。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國際化和國內市場雙重優勢的金融中心,全球頭100大的跨國銀行,就有70家在香港設有Office.網絡基礎建設也冠絕亞洲,但是香港以前的優勢恰恰是成了現在創新發展的絆腳石。香港政府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互聯網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社會上普遍認為香港具有很多的優勢,例如具有健全的金融市場、法律制度和發達的通信等方面,但與深圳相比,香港在創業創新方面顯得落後,我是香港人,本來我想說香港的好話,但是我覺得不容易。
香港很早就開始提供互聯網服務了,或許比1990年代初期還早。
商業樓宇和住宅幾乎都被寬頻覆蓋,公眾場合都提供免費上網服務。香港互聯網使用者數量在10年前,已經占了香港總人口1/2以上。香港人基本上第一時間就能用上歐美主流互聯網產品,搜索Google,電商eBay,視頻YouTube,社交Facebook,郵件Gmail, Whats app, Line……
反觀內地,10年前,互聯網使用者數量才是總人口的1/13。面積過大而發展不平衡,很多用戶的一些購物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特別是三四線城市、農村的使用者),需要借助網路來完成。
這種情況下,內地人想利用互聯網的願望非常強烈。馬雲抓住了這個機會,做了一個叫做淘寶電商平臺,10年之後,他成為創業英雄。
作為一個相對成熟的經濟體,香港的優勢不言而喻。但成熟的另外一個潛臺詞,是壟斷性比較強。
香港1/7的私宅物業、70%的零售市場份額、近一半的港口生意、香港市場份額最大的電器連鎖店和香港的主要電信及移動通訊營業商之一等都是李家的。在香港土地、電信、水電、天然氣等多個領域,李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壟斷權。
這種壟斷導致香港創業還停留在李嘉誠這一代。錯過了互聯網時代,沒誕生有香港基因的互聯網創業者和公司。這種情況下,年輕人如果不從創新行業去入手的話,很難站穩腳跟。
香港從來不缺錢,它是中國內地最大的投資者,但是在香港的創業者卻找不到錢。在創投市場,香港很落後。不像內地有著完整的創投產業生態鏈,從天使投資到後面每一輪的跟進都相對成熟,香港更看重是最後的上市。
香港的機構投資者大都關注二級市場,圍繞上市公司做PE、並購。更多的時候,初創期的企業尋到的都是個人天使投資人。
某種程度上,這和在上海創業的人沒有北京、深圳多是同一個邏輯。它們都是以資本為主的城市,金融業發達,大量的資金用來炒房地產、買股票,而並沒有流入到實體經濟,更流入不到創新創業的群體。
金融、地產早已是香港第三產業中重要的兩大板塊,再加上進出口貿易和旅遊,這四部分產值占了香港GDP的半壁江山。曾經有人講過, 光靠金融、地產業就可以養活700萬人。
15年前的香港並不會意識到,如今地產會成為影響它再一次崛起的因素。光房租這一項就讓很多創業者望而卻步。
人力成本是另一項高支出,一個人最初級工資在1.2萬或者1.3萬港幣(台幣50000萬)起,還要聘請專業的人才,專業的伺服器,根本扛不起。高房租和高人工成本,成了香港創業的最高支出。可以說,香港年輕人創業機會成本很高。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大公司工作,就可以拿到1.5萬到2萬,甚至3萬的工資。同學們幾乎都進入大投行、銀行等工作,因為整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推崇的都是這些行業的佼佼者。
人才被大企業招安,創業風險和成本又高居不下,令人沮喪的是,香港年輕人大都也是願意留在大公司,不願意創業,在初期招聘員工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合適的人。在香港,本地人創業很少,更多的都是外地人在創業,比如老外,港漂。香港創業圈還在講英語,願意來體驗硬體產品的大多數都是老外,本地人沒有興趣。即便是馬雲在香港的演講引得上萬人前去觀摩,但去聽講的幾乎都是港漂,真正的香港本地年輕人少之又少。
想要轉變觀念不容易。
每個人對機會的判斷是不一樣的,有人把災難看成機會。其實機會在沒有形成機會的時候,才是真正的機會。
今天全世界變化最大的國家,可能就是中國。轉型也好、升級也好、創新也好,各種各樣的變革,都非常之大。
中國現在很流行這句話:「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中國現在擁有的機會,可能是人類社會在一個時代極其罕見的。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企業的品質、數量、規模、跟第一大經濟體美國比,歐盟比,歐洲比,跟日本比,跟香港比,差距還相當非常之大。未來一定會誕生很多世界級的企業。
大家今天講得最多的就是金融創新,互聯網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我們是否能把握、掌握?互聯網金融的概念其實一點也不複雜,只要是與金融業有關的服務流程,透過網絡、手機、軟件的功能,驅動新的服務內容及方式。包括網上理財、支付、繳費、貸款、保險、基金,以前通通都要向跑去銀行做,現在,一部智能手機搞掂,簡單來說,就是把原本銀行做的事數碼化,能夠改變了金融的環境,有可能是未來30年最了不起的企業。
目前的景況,未來10年內,金融業會出現四大趨勢:一是60%以上的現金、信用卡會消失;二是大部分中小金融機構的前台由互聯網企業代替;三是大型金融機構的前台向小型化、社區化、智能化、多元化發展;四是90%以上的個人金融業務網上上服務。
這四個趨勢現在已經非常明顯了,速度比我預估的還要快。銀行是服務業,服務業是研究需求的。戰略可以很簡單,根據這個需求迅速創新產品和服務,早一點、快一點、好一點。迅速把它變成一個市場接受的產品。
很多非金融人士都認識到了傳統商業銀行在這類問題上的短板。當時的Bill Gates說,這些傳統銀行如果不做出改變,將成為21世紀行將滅絕的恐龍。並遊說美聯儲,做銀行業務。這個堪稱互聯網金融雛形的計畫,最終因為傳統銀行家的阻撓而泡湯。
創新也是有巨大風險的。傳統銀行機構在風險處理上比Fintech互聯網創新要做得好。其實我們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傳統金融可能做的風險做得越來越厚,越來越好,而我們的創新是讓殺手根本不可能靠攏你。
在美國,許多科技公司,尤其是在矽谷看到銀行的服務遠遠不能達到使用者需求,就等不及與銀行坐低合作,自己跳出來創業,這些金融科技公司許多時就在矽谷Startup創業。紐約和倫敦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的金融中心,也擁有蓬勃的初創企業金融環境,健全制度是金融科技能否發展的重要指標,香港在這股大浪中已經完全落後。
在這裡,擁有全方位的創業資源,錢完全不是問題,這股浪潮早幾年已經吹到北京中關村,目前在中關村金融科技領域的Startups,不單只做股票、也做理財、也做保險、小額貸款、金融犯罪信用評級等等。
金融創新國內的叫法稱為「一步到位」,金融科技初創企業不可能像矽谷公司般順利得到大量融資,一出台就推出破壞性創新的產品,徹底擊倒傳統銀行業。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記住,我們應該對很多問題的反思和思考,是跟別人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對創新的理解,也是不一樣的,創新不是講故事。創新是逼出來的,沒有人是在順利的情況下可以做好創新。
香港被兩地問題、中港問題糾纏得太久了,所有的經濟話題、政治話題都圍繞着中國打轉,中國、香港、台灣年輕人的出路在於世界已不在本地,證據已經太多太多, 早幾年,我成日都建議年輕人要「跨」,跨行業、跨地域、跨媒界、跨範疇。從世界觀上,香港年青人的出路在於世界品牌,而非這丁點世界。香港從來不是什麼金融中心、不是亞太營運中心、不是亞洲展覽中心、更不是亞洲經濟中心,中心是很落伍的觀念,網絡世界在哪裏、哪裏就是中心。即使強於矽谷、以色列也不敢說自己是網絡科技的世界中心,是嗎?
今天在台下,我們有中、港、台許多在跨界領袖,幾位跨界領袖的另一個共同點是先從商界起步,在業內做出了一定成績後,參與社會事務,協助年輕人工作,幫助他們發揮改變社會的軟實力,文理兼備,提升年輕人的文化素質。最難得的是,幾位精英對解決當前Fintech及互聯網金融,社會的難題都有熱忱,也願意幫助年輕人發揮所長。未來需要更多像他們的跨界別領袖,推動社會進步。
假設你是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創意精英,在你面前擺著兩份幾乎完全相同的工作機會,唯一的區別在於,一家公司告訴你,他們想要實現10倍的增長,而另一家公司僅僅滿足於10%的進步。那麼,你會如何選擇?在一個崛起的企業,年青人才有機會被看見,上一代不願意把捧子交給你,你就自己去搶,矽谷也沒有「誰是誰的接班人」這回事,要自己去闖。
2016年並不好過。挑戰只會越來越大。互聯網對大家的衝擊,是遠遠超過你們在座所想像的。蔡總統的Facebook上面有一條video,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