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太子爺玩「以物易物」

2013-04-04  NM
 
 

 

「以物易物」,這種「古老變時興」的玩意,原以為是社企造福人群、師奶用以自強的慳錢大法或者純為環保,似乎不可能是一盤生意,但今次故事主角洪康裕(Louis)卻反其道而行之。

他有酒樓太子爺不做,去年開設以物易物店Clover,靠招收會員賺會費,他滿有希望地說:「呢個絕對可以係一盤賺錢嘅生意!」現實是,這盤生意開咁耐蝕咁耐,每月營業額得數千元,甚至不足以支付租金。不願靠父親,為了實現這個生意夢,他租住二百呎蝸居,每日捱麵包,靠積蓄支撐過去:「依家已經有二百零六個會員,只要夠三百個,就可以收支平衡。」Louis說。

甫進觀塘駱駝漆大廈的Clover,擺設與商場的時裝店無異。冬天過去,Louis開始替店內的衣服換季,把過百件女士春裝及短袖衫都掛上衣架,放在鋪頭當眼處,男裝則有Fred Perry 的手挽袋,Hugo Boss的領帶及A&F的恤衫。鋪內有個透明的飾物櫃,戒指、頸鏈什麼類型都有;射燈照着鋪頭的另一角是圖書角,有Harry Potter英文小說、也有經典漫畫足球小將,甚至有英文字典。

要得到以上的貨品,並不是用錢可以買到。Louis把所有金錢化做CP(Clover Point),會員提供貨物可獲得CP,而拿走物件便扣除CP。無論提供或拿取衣服,都是兩個CP,飾物、書本則一個CP。因此無論會員換的是名牌袋抑或雜嘜布袋,「價格」都是一樣。對於會員來說,有些物件價值較高,他們不願意用一、兩個CP就把它「賣」掉,故Louis讓會員寄賣,由會員自行定CP,好像店內一個Marc Jacobs手袋,物主定價八百個CP「出售」。而Louis則每件貨品收取五十元的寄賣費,讓會員擺放貨物在Clover寄賣一個月。

賺錢靠會費

事實上,這裡貨物的價值高低,與Louis賺多賺少無直接關係,他賺的是會員「check-in」(到訪)費。Clover提供五種不同日數的會籍供會員選擇,由最平八十五元三日,至六百蚊三十日,即平均每次check-in 二十多元,會員每check-in一次就扣一日。「好多會員一開始會揀三日試吓先,之後多數會轉一百六十八蚊七日。」他亦推出較貴的二千蚊五十日,平均每次收費達四十元,買這類會籍的客人,一開始獲贈二十個CP,然後每次check-in送四個CP,及「換一送一」。「雖然貴,不過都有兩個會員用緊,佢哋開業以來每星期都上嚟三,四次,除番勻都抵。」Louis說。要靠會員check-in賺錢,故Louis不會把物件拍照放上網,要會員親身上來,好像尋寶般期待是否有「靚嘢」。「試過有人拎過條好靚嘅伴娘裙嚟,又有人拎過個LV散紙包,不過呢啲都好快俾人換走咗,睇吓好唔好彩遇到。」不過,Louis補充:「尋唔到寶,都要照收check-in費。」他亦要確保店內有足夠的物件讓會員尋寶,因此不論是衣物、飾物及書本,「只要乾淨、完整、沒有異味我哋就收o架喇。」記者見鋪內過千件貨品,連參加旅行團送的旅行袋、扭蛋的軍曹吊飾、馬會出版的非賣品書仔都有,十分「騎呢」,不過Louis卻不認同:「我哋覺得無價值嘅嘢,總有人睇到佢價值。」現時平均每日有七、八個會員check-in。客人陳小姐上週六到訪Clover,一口氣換了廿件飾物,她說:「我好多朋友都唔信可以換到咁新嘅嘢。」

易物玩法1. 買會籍

客人如要參與以物易物,必須先入會,可選擇買3日($85)、7日($168)、14日($308)、30日($600)或50日($2,000)。每check-in(到訪)一次,就扣一日;會員最少兩個月要到訪Clover一次,否則賬戶會被凍結,激活賬戶須付一百元。到訪時須出示會員卡作登記及記錄,便可自行在Clover中「尋寶」。

2. 換CP

會員可把不需要的物品,包括衣物、飾物及書籍,帶給Louis仔細查看貨物的狀況。被畫花或是簡體字的書本,Clover都不會接收。若他收貨,會員便可以換取CP(Clover Point),每件衣物可換到兩個CP,飾物及書則一個,會員每次可帶來最多二十件貨品。

3. 易物扣CP

看中店內的貨品後,可以手頭的CP換取,會員每次可換走的貨物上限亦是二十件。由於Clover不會提供膠袋,所以客人要自備環保袋。假如該次check-in看不中貨物,亦須扣一日會籍日數。這名會員孫小姐從港島過來,一次過以手上CP換了多件衣服。

三百會員才回本

開業十個月,現時收到二百零六個會員,假設每個會員平均購買一百六十八元的七日會籍,他可有三萬四千多元營業額;惟現實非每個會員都每月續會,以上個月為例,只有四十多個會員續買會籍,故他只有八千元營業額,更不足以支付一萬二千元的租金。Louis為了達到收支平衡,暫時以收到三百位會員為目標。「三百個會員,俾佢哋每兩、三個月續會一次,我每個月都有萬幾蚊收入。」而他的如意算盤是達三百個會員之後,每月有多四十位新會員加入,就開始有錢賺。他深明這種新的生意模式,難以短時間有錢賺,不過相比剛開業,自覺進步不少,他說:「開咗業頭半年時,都仲係得三十位會員,曾經有一刻我擔心會捱唔住。我預計最壞情況係第九個月都無增長,就會摺埋。試過有個月,只有二百六十三元的收入。好彩,去到第七個月左右就有五十幾個會員。」雖然每個月要自墊營運費用,但他淡定的說:「其實我無咩風險,只須擔心租金同水電費,只要會員人數保持增長就無問題。」

會員多有矛盾

Louis最近新增可交換DVD及計劃推出換領食物券,要參加較貴的會籍計劃才可參與交換。「原本打算做埋CD,但怕客人拎咗返去燒咗隻碟之後又拎返嚟,會積壓好多CD喺鋪面。」Louis為了增加貨品吸引力,亦會接受贊助,例如陳列在店中價值一百個CP的洗奶樽機便是由其開廠的表哥贊助。Louis一方面扭盡六壬增加會員人數,但事實上又擔心一次過有太多新會員,會不勝負荷,最大問題是不夠地方放置物件,現時店鋪八百呎地方面積,已用得七七八八,所以他限制會員每日最多只可提供及換取二十件貨物,至今Clover仍沒有公司網站,只以facebook為主要宣傳途徑。

住唐樓捱麵包

Louis出身小康之家,高中讀的是國際學校,再到美國夏威夷讀大學。畢業後,父親叫他回旗下酒樓幫手,他本來可「印印腳」做太子爺。但想創一番事業的他,打算改革酒樓,卻處處碰壁。「得唔到老臣子同阿爸嘅認同,阿爸成日話我十年後就會明白,但我當年已經廿七歲,真係等唔到十年。我做咗三年幾,都無乜作為,亦無信心揹起近六十人嘅飯碗。」而兩年前,適逢業主加租及父親已到退休年齡,於是把酒樓頂手出去。 Louis亦自行創業,不過直到現時為止,他的父母仍不明白他在做什麼。「佢哋上過嚟,見無咩人氣,好驚我做唔住。阿爸到依家都唔明我做緊咩,好擔心咁問過我其實有無會員入會。自細喺佢哋眼中我都係古靈精怪,不過佢哋都無反對。」Louis希望表現獨立一面,不願靠家人,早與女友搬出來住。他的二十萬元積蓄已預備支付鋪頭營運開支,他唯有節衣縮食。別看他一身潮人打扮,這十個月來,他每天只用三十七元八角。每日來回旺角住所及觀塘的巴士,一程六個九,來回共十三個八;回公司途中在麵包店買三個菠蘿包,共十二元,晚餐在家煮意粉吃,成本十二元,Louis連剪頭髮也是由自己操刀。為的,就是延長Clover的壽命。

開業資料

(05/2012)租金 $12,000按金 $36,000裝修 $42,000開支 $90,000

營業資料

(02/2013)營業額$8,000租金$12,000雜費$4,000虧蝕$8,000

一點意見

《創業起義》主要收錄香港高登及Baby Kingdom等六大香港網站創業心法,他曾是《蘋果日報》財經版專欄作家及知名博客。尹思哲認為Clover開業尚未夠一年,現在定成敗是言之尚早。但坦言,Clover的發展速度太慢,要考慮善用網上資源。「佢唔設立自己網站好浪費,既然佢哋知道目標客人會上網,應該喺網上收會員及會費。佢哋唔一定所有嘢都要擺晒喺鋪頭做,由客人上facebook見到,到去佢哋鋪頭入會個時間太長,會流失好多客人。喺網上盡快吸納有興趣嘅人做會員先,會唔會真係俾錢玩係後話。」他認為Clover於用盡後備資金一半之前,要考慮轉型。「千萬唔好燒到尾先諗斬纜。例如考慮將業務重心搬上網,間鋪只係用嚟做支援,擺貨用。」

壹週刊fans club facebook

即上「壹週刊 fans club」睇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42

歷史中以物易物世紀交易 2014年11月27日

1 : GS(14)@2014-11-30 02:57:53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38038
正當人們都談論比特幣(Bitcoin)這類e-cash,現金似快要被取替變成歷史的時候,「以物易物」就更恍如石器時代的交易方式。不過,其實「以物易物」在人類歷史中,一次又一次的創造奇蹟,只要大家發揮創意,或者一元也不用花,便能夠完成一宗屬於自己的世紀交易。

歐洲文化<公元前1550至300年>
地中海古老民族腓尼基人,可說是早期的歐洲商人,他們把自己生產,例如農作物、陶器,以船運來跟其他地區做交易,從中學習到各地不同的文化,因此成為希臘文明的來源之一,亦間接造就歐洲文字的各種字母,對世界影響極度深遠。

美女換風<公元前13至12世紀>
話說「木馬屠城記」時期,希臘軍中一位首領阿加曼農希望在戰事上取得優勢,竟然把自己的女兒獻為祭品,要跟神交換風,諸葛亮也不過是「借」東風,他卻是交換,非常均真。最後希臘軍大勝,跟這宗交易是否有關係卻不得而知。

萬能貝殼<公元前12世紀>
據歷史書記載,貝殼曾經是貨幣的一種,即係所謂的「貝貨」。當時,貝貨在中國,莫說要換蛇齋餅粽,甚至換豬換牛亦無不可,但並非每一種貝殼也如此珍貴,只限黑星寶螺、阿拉伯寶螺、金環寶螺及黃寶螺,真是不可思議。

獨立之前<1492至1763年>
新大陸殖民時期,當地人只會以物易物,常見的交易貨品有小麥、子彈和鹿皮,連貨幣也在1792年才出現,交易方法似乎很落後,誰會想到,今天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首五位交易所,美國佔了三間?

哈佛大學<17世紀>
很多家人會不惜「死慳死抵」為子女找來十個八個補習老師,也希望子女躋身入讀世界級一流學府哈佛大學,但哈佛大學的早期,學費絕不如今天高昂,課程是可以用建材、物料或者禽畜等交換。各位農夫們,會否打算交換一、兩項課程來進修呢?

最貴的花<1636年>
無論現在年花或沉香樹有多矜貴,也絕對比不上當年荷蘭出產的一枝鬱金香般名貴。當時一枝鬱金香,可以用來換屋、換船,甚至換田換地。

土地換琴藝<1846年>
美國有位將軍叫Mariano G. Vallejo,打仗無數,在家中亦是位慈愛的父親。他為了培育膝下16個子女學習鋼琴,不惜在北加州以4,000英畝土地,去換取5年的鋼琴課程。

報紙與雞<1874年>
為了報紙,閣下可以去得多盡呢?當年Harper’s Weekly刊載了一幅圖畫,描繪著一個男子用雞來換取一年的報紙供應。今天看未免太誇張,但當時莫說互聯網或者手機,就算收音機也未誕生,想得知世界發生的事情,就只有看報紙。

換豬油<1939年>
原來希特拉亦當過「商人」,他曾經嘗試將德國生產的機械、口琴和鐵絲網,去交換數百噸的豬油,那麼,誰樂意跟他作交易呢?竟然是美國。忽發奇想,如果當日這宗交易是跟台灣合作,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還會否發生呢?

Oh!MacDonald<2005至2006年>
論及經典交易,怎能不提及加拿大人Kyle MacDonald?他透過互聯網,竟然以一隻紅色萬字夾,換取了一座樓高兩層的屋子,BBC、CBC紛紛上門跟主角做訪問,這宗交易讓很多人眼也紅了,所謂「各有前因莫羨人」,你又會否有此膽量提出這種交易呢?Urnit nonsus apere fatis cutenica; no. On tri condam iptis consua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615

$0京都大宅全靠朱古力以物易物

1 : GS(14)@2016-12-28 08:12:14

以物易物是古時的交易方式,在近年講環保的大趨勢下,亦令易物風氣再興起。日本京都就有人以一盒朱古力,經4年時間,成功換來一間有逾百年歷史的古屋,令人意想不到。京都市右京區發行的免費雜誌季刊《右京時間》2012年6月開始展開以物易物活動,目的是希望加強鄰里關係,並以盒面繪有京福電鐵嵐山線列車圖案的特別版朱克力,作為一開始的交換物品。活動每3個月交換一次,共進行了15次交換,先後換成圖書、護齒套裝、圍裙、英國士兵公仔擺設以及檯墊等,最後在今年3月,竟以檯墊換來一間位於京北地區、佔地約300平方米的古老大宅。換出古屋的52歲女子富永利香表示,古屋已經丟空了10多年,一直想賣屋但又找不到買家,也沒人承租,自己沒能力再管理下去,所以想用來貢獻社區。雖然古屋多處磚瓦已剝落,柱樑都滿是被歲月侵蝕的痕跡,但粗壯的柱子依然結實,抗震功能仍然良好。47歲的雜誌代表伊豆田千加表示:「沒想到真的可以換到房屋。」古屋已被命名為「稻草之家」,雜誌方面打算與京北地區民眾攜手翻新,希望用以協助社區發展。日本《朝日新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28/1987928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3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