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間,上海預期全市GDP年均增長6.5%以上。上海市市長楊雄24日在做政府工作報告時稱,建議2016年的GDP增長目標定為6.5%~7%。
“十二五”時期,上海GDP年均增長7.5%。其中2015年GDP達到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9%。
制度創新是關鍵
在遭遇轉型之痛,並率先開始轉型升級以來,上海的經濟已經逐漸呈現出經濟結構、質量和效益的進一步改善,並進而實現了整體經濟的平穩運行。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曾表示,從2011年至今,上海經濟增速從8.2%緩慢回落到7%左右,年均降幅不到0.3個百分點,展示出良好的韌性和抗波動能力。
2015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7.8%,比5年前提高10.5個百分點,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8.4%和9.5%,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七年快於城鎮居民,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市民。
不過,楊雄也表示,上海正處在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攻堅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制造業發展面臨不少困難,創新引領發展的動力還不強,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完善。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24日參加上海人代會浦東團小組審議時表示,在浦東進行的各項改革,制度創新是核心任務。浦東在制度創新中的核心是兩個方面的制度創新:一是激發創新活力,制度創新要有新突破。第二,整個社會、整個政府在管理方式的體制機制上有突破,涉及的很多都是制度創新,譬如市場的準入問題,譬如現在政府有形手、無形手錯位問題,譬如還沒有兼顧到的、實際上在體制中已經發生的問題。
韓正說,一些並不是按照市場經濟體制形成的協會、學會等,都涉及經濟體制的問題。它們曾經發揮過正向作用,但現在不改革,負面作用越來越大。“我覺得這兩個方面如果有重大突破,整個浦東新區乃至全上海的活力就可以進一步增強。制度創新是關鍵,要在點上突破帶動全局。”韓正說。
如何才能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呢?這種激發活力的制度創新如何突破呢?韓正認為,要緊緊抓住三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第二方面是政府監管的機制創新要有新突破;第三方面,浦東在要素配置、資源配置的制度創新上要有新突破。
設定目標留有余地
之所以提出“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6.5%以上的目標,楊雄此前在向上海市委全會作“十三五”規劃起草情況的說明時表示,主要有三方面考慮:一要守住底線。上海經濟增長必須保持必要又有可能達到的速度,大體上與全國保持同步,同時含金量要更高。也因此,“十三五”時期,要用更大力氣頂住經濟下行壓力,相機出臺切實有效的穩增長措施。
二要留有余地。從實際出發,不片面追求GDP增速和總量,為創新發展、結構調整、經濟轉型升級營造寬松環境、留出更大空間。
三要提質增效。“十三五”發展,既要看速度,也要看增量,更要看質量,關鍵是居民就業與收入、企業利潤與效益、政府財政稅收持續增長,城市環境不斷改善。
但是,要保持這樣的增速,難度不小。一方面,未來一個時期全球經濟貿易增長持續乏力,外需不足,上海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受到影響更大;另一方面,上海基本形成了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投資增長放緩。同時,環境資源約束更加趨緊,結構調整力度加大,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加快向外轉移。
楊雄表示,上海“十三五”時期推進創新發展,激發發展新動力。建立完善以現代服務業為主、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先進制造業支撐的新型產業體系,不斷提高服務經濟特別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0%左右,制造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力爭保持在25%左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