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紅點教父預言十年後的設計

2016-01-18  TCW

一場世界級的設計盛事,從五○年代開始,年復一年的展開。如今全球共有超過七十個國家,共一萬七千件作品角逐這項榮耀,這是身為全球四大設計獎之一的「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吸引各方好手較量的魅力。

紅點設計的意義,不僅在於表揚好設計,更有其商業價值。由紅點研究機構計算出的「紅點設計指數」(Red Dot Index),遴選曾贏得紅點設計大獎,且資本額超過一百億歐元的上市公司,愛迪達、蘋果電腦、BMW、SONY等都在其列,量化設計對企業的價值。結果 發現,當紅點指數與這些個股相比時,大多成正比,也就是設計能力越好的公司,股價也相對較高。紅點指數甚至被德國銀行做為股票上市交易,成為投資設計的參 考。

將紅點設計獎推升王如此地位的靈魂人物,是彼得?賽克博士教授(Prof.Dr.Peter Zec)。這位設計界大師擁有超過三十年的資歷,集設計專家、作家、教授等頭銜於一身,他不僅是紅點設計大獎的創辦人、總裁,還是「世界設計之都」 (WorldDesign Capital)計畫的發起人,曾任國際工業設計協會、國際設計聯盟主席,德國《經濟週刊》(Wirtschafts Woche)將他評為:「全球二十位顛覆傳統,為企業改頭換面,並創造全新市場契機的創意思考家。」

常奔走於各國的賽克,這次為了紅點設計「二○一五/二○一六。二八全球產品盟雙計大賞」特展來台,《alive》取得獨家專訪,暢談他心中理想的好設計。 有著媒體、藝術和心理學專業背景的賽克,確實很不一樣。「每個設計物件都創造司『關係』(Relattionship),所以我總是觀察設計品和使用者的 關係、跟環境的關係、跟其他產品的關係。設計可以創造很好、很美的關係,但也可以完全相反。」

好設計的四大理由

賽克對設計有嚴密思考,他不諱言自己對設計很「挑剔」,「對我來說,設計要有意義,就像溝通一樣,如果溝通毫無意義,我們怎 理解彼此?所以我更看重設計的內涵、脈絡。」

這位設計大師自有一套評斷設計的四大標準。首先是「功能」(Function),產品機能必須有用,否則再好看人們也不需要。其次是「吸引力」 (Seduction),設計品要有讓人一眼愛上、渴望擁有的魅力.當然,設計美感因人而異,但賽克認為有些普世的美學價值是恆久不變的,比如黃金分割。

第三點,則是「可用性」(Usability)。這和「功能」有極大差異,功能指的是產品本身的機能,可用性則強調使用者和產品間的互動,在他眼中,功能 無敵的產品不等於好用。說到這,賽克指著攝影記者的相機說:「我有類似的相機,功能完美,外型出色,但在使用上卻是個問題。我常被這種相機搞得很挫折,它 對我這個非專業的人來說太複雜,所以我更愛用手機拍照,因為這更好上手。」

就這點來說,賽克認為,蘋果的產品可能是實質意義上,第一個不需要操作手冊就能使用的產品。「你拿到iPone拆封,拿在手上,OK,開始用了。對某些產品來說,可用性可能是最重要的,iPhone的功能或許不是最好的,但易用性是最棒的,所以你可能會因此妥協。」

最後一點,則是:「責任」(Responsibility)。賽克說的責任,有著廣義的範圍,不只是對環境、環保負責,而是對社會負責,設計師要思考產品 在社會存在的意義。他舉例,有些改裝自軍用車的吉普車,但卻是給私人使用,「這對我來說毫無社會責任,當你開車時,就像是對街上的人說:『快離開!我來 了!』這是很不禮貌、很侵略性的行為。」又拿工具(Tool)型產品來說,也必須非常有責任慼,因為它不能讓使用者受傷,也不能發出噪音,打擾旁人。

賽克總是拿這四個標準檢視設計,再針對不同產品,調整比重。譬如針對工具,可用性和責任就比其他兩點重要,如果是家具這類時尚產品,吸引力則扮演重要角色。「但很多人評鑑設計時,往往只考慮吸引力,你必須清楚這個設計是用在哪個領域,再決定這四個要點的比重。」

在他腦中,總是不停思考設計的轉變,未來十年,他大膽斷定:「『自然』(Nature)會變得更『人工』(Artificial),人工則變得更自然。」 就像我們的身體有越來越多人工的部分,如心臟節律器、醫美手術等,因為人們意識到,隨著時間流逝,天然不再這麼完美,必須想辦法維持它的美麗。但他也提 醒:「這帶來另一個危險是,我們失去了對自然的本能理解。就像我們透過建造城市讓自然變得更美,用水泥覆蓋了自然,我們現在也對身體做一樣的事。」

另一方面,我們又希望人工的東西變得更有智能,就像手機開始跟人對話,或是研發智能機器人,就連材質也更有智慧,能感應溫度而調節功能。這兩股趨勢在不久的未來將產生黃金交叉,對不斷打破界線藩籬的設計師來說,在賽克眼中,或許這正是設計呈現給我們的無限可能。

文字?陳怡如 攝影?李明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