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成氣候變化“領導者” 印度或成“障礙”角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1126.html

中國成氣候變化“領導者” 印度或成“障礙”角色

一財網錢克錦 2015-12-04 11:18:00

印度總理莫迪在巴黎會議上表示,印度目前還有三億人用不上電,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一定要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能以類似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國家。

這次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氣氛相對來說比較樂觀,不少分析認為,在下周峰會結束時,極有可能達成一項有約束力的協議。

之所以這麽樂觀,媒體提到的多有兩個原因:一是兩個星期前巴黎遭受恐襲,讓會議增添了一種“團結起來”的氣氛,各方更有可能取得一致。當然,其實更重要的還是第二個原因,就是中國和美國這兩個最大碳排放國的政府,近年來在氣候變化會議上采取積極的立場,越來越有承擔責任、成為領導者的態勢。

這和六年前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時的情景,有巨大差別。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在諸多因素的促成下,當時整個世界對那里的氣候變化峰會抱有極高期望,大有“非達成協議不可”、“不達成協議,人類就沒有明天”的架勢。但是會議最後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激烈爭吵、沒有達成任何實質性協議而收場,令隨後幾年的大會吸取教訓,變得低調、務實。

那次會議未達成協議,中國和美國備受指責。西方國家集中指責中國,而發展中國家中則有不少指責美國毫無誠意。總之,中美的針鋒相對、會議無果而終成為人們對那次大會記憶。

不過自那以後,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出現了非常好的變化勢頭。兩國不僅各自在國內就這個問題有了積極的議程,而且氣候變化還成為兩國合作、維系兩國關系的重要議題。

先說中國。雖然中國在2009年之前也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但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後,中國政府思維有了轉變。不再簡單地把限制排放量看成是“限制經濟增長”,而是把它看成一種倒逼,促使國內產業升級、提高能源效率、促進能源多樣化和發展新能源的契機,從而能讓中國經濟結構有上一個新的臺階。在國際上,從以前被動的維護自己立場、強調發展中國家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以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的身份,介入到全球氣候變化活動中。

有了這種轉變,中國政府在十二五十三五規劃中,都非常強調綠色和創新,與新能源相關的產業發展迅速。雖然在限制減排中承受壓力和痛苦(比如不少地區關閉小煤窯和礦山,對當地經濟和就業造成壓力等),但整體來說非常努力。在國際上不僅承諾減排、設定目標,和多個大國發表了有關的聯合聲明,而且出資幫助發展中國家減排。所有這些,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當然在思維轉變的背後,也有汙染嚴重導致民眾不滿,公眾輿論推動轉變的因素。

而在美國,雖然共和黨和保守人士一再阻撓,但整個社會意識還是慢慢向承擔責任、為氣候變化做貢獻的方向發展。奧巴馬在內政上取得全民醫保這樣自由派色彩濃厚的重大成果之後,外交上估計結束戰爭無望,所以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也很有決心留下一些成果,作為自由派總統的留下一份“遺產”。因此,美國政府這幾年也著實在此問題上下了功夫。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

正因為全球兩大排放國(有數據稱兩國排放量占全球總排量量42%)已經有合作意向,解決這個問題的成功可能性自然大大增加。當然,要想簽訂正式條約還頗有困難,但簽訂一個有約束力的協議,大概是可以的。

有意思的是,排在中美之後的全球第三大碳排放國印度,卻可能成為達成協議的一個“攪局者”。印度經濟比中國落後,目前正如中國前些年一樣大力犧牲環境追求GDP的階段。印度總理莫迪在巴黎會議上表示,印度目前還有三億人用不上電,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上,一定要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不能以類似的標準來要求不同的國家。

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

印度政府的堅持原則的言論和行為,很容易讓人想起當年哥本哈根會議上的中國,因此有分析指出印度也很容易在這次會議成為被指責的對象。

當然,鑒於中美的努力和巴黎會議上的氣氛,如果和印度好好溝通,氣氛應該也不會變的太緊張。畢竟現在在環境、發展和未來的關系,人們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只不過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時間。

編輯:王麗娜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4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