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十一歲那年怪手拆了他的家 流離二十年 一碗花生湯重溫街坊情

2013-01-21  TWM
 
 

 

海安路重生,六十年老字號花生湯回來了,中藥房老厝也變身成咖啡廳,從流離失所到注入新生命,這條街的恩怨已盡付風中。

接下來的故事,要以新世紀的曲式,繼續傳唱。

撰文‧賴筱凡

「老闆,一碗花生湯加湯圓。」只見老闆熟練地將花生湯舀進碗裡,快速又準確。這個動作,他已經做了超過二十年,守著這家從祖父母流傳下來的六十年老店,他是莊世滄。

小小一塊不到四坪大的店面,周六下午人潮洶湧,讓店員舀湯的手沒停過。一杯四十元的花生湯,裝載著一甲子的老味道,背後卻有個顛沛流離的故事。「我媽媽一講到海安路,到現在還是怨嘆啦!」在揉麵團的空檔,莊世滄坐了下來,雙手還沾滿白白的麵粉。

這裡,曾是莊世滄一家三代的居所,他們的花生湯店從這裡興起,也在這沒落。莊世滄十一歲那一年,怪手拆了他的家,媽媽忙著找店面、打包,「我們那時都小,哪裡懂那麼多(指海安路地下街興建案),只知道有新家了。」童稚無知的莊世滄,直到連續搬了五次家,才懂得為什麼每次媽媽講到海安路,就是一陣咒罵。

他們,顛沛流離借了四十萬,才重新回到這裡時而望向遠方,時而緊盯眼前,「我媽媽哦,講到海安路地下街,她一定會用台語罵施治明(台南市前市長),『施治明、施治明,你要死為何要拖著我們台南人一起死?』……海安路拆遷,最累的是我媽媽,要找店面、要做生意。」儘管事過境遷,莊世滄的話裡依然充斥著怨懟。

在祖父母那一代,莊世滄一家落腳在海安路上,雖然已經不明白當初為何會選上海安路,海安路上的生活回憶,卻深刻地烙在莊世滄腦海裡,「我們家的店面沒有很大,可是生意很好,大家都知道海安路上有一攤花生湯很好喝。」繁華似錦,彷彿昨日,猛然回首,卻驚覺已經二十年。

「我們搬過康樂街、國華街…」莊世滄用手比畫著,「搬了五次,生意都不好,因為老客人都不知道我們到哪去了。」莊世滄一家怎麼也沒想到,祖父母家傳的生意,卻敗在一樁荒謬的開發案,「我們每搬一次,就是一筆錢,租金、裝潢、設備,這些都要錢。」台南市政府把他們的店面收走了,剩下的是一塊不過兩坪的斷垣殘壁,他們只能四處找店面,以求家傳生意能延續。在海安路,店面是自己的,在外頭卻得付租金,生意不好,收支難打平,只能一直搬。

直到二○○二年,海安路傳出了可能開通的消息,莊世滄一家向阿嬤的友人借了四十萬元,決定重回海安路上開店。「那時,聽說海安路快開通了,反正生意也不好,想說乾脆搬回去,還能省一筆租金。」莊世滄說,儘管原本的店面已被徵地拆除,只剩下兩坪畸零地的產權,但前方兩坪公有地,他們擁有優先承租權,租金也相對便宜,才讓老店重生。

說也奇怪,再度來到海安路後,莊世滄兩兄弟接手經營,花生湯的生意就此起飛,加上藝術造街帶來大批遊客,許多人走累了,都會在這個街角歇息,喝上一杯古早味的花生湯。

他們,延續家的記憶年輕人創業,老中藥房的新生命花生湯店面的隔壁,綠意爬滿整個小花園,仔細定睛一看才發現,原來是一家咖啡廳,還取了個很有意境的名字,叫作「隨光呼吸」。

多數人不曉得,這個用老屋改建而成的咖啡廳,前身其實是家中藥房,「這是我家中藥房的店面,這是診療室、調劑房、廚房。」二十年了,老家的結構在陳鋕銘腦海裡,清晰如昨。

不僅是陳鋕銘在海安路長大、娶妻、生子,他父親也在這寫下了自己的人生故事,「我爸爸年輕時是中藥房的學徒,娶了我媽媽後,才在海安路開這家中藥房。」後來陳爸爸又順利考到了中醫師執照。「這裡,算是我們家的福地吧。」陳鋕銘對這個家的情感之濃烈,溢於言表。

老家被拆,陳鋕銘縱使心中有些難過,但為了地方繁榮,他們家沒有抗爭、沒有不理性的激情,而是靜默地遷離了這塊承載他們一家回憶的地方。

○二年海安路鐵皮拆卸後,陳鋕銘是最早動手整頓這片廢墟的人,他親手種下那一株株綠意,「還拿到市政府補助的兩萬元。」他不好意思地搔了搔頭,對他來說,家的記憶一直都在,那應該是美好的,不該是殘破的。

因此,當杜昭賢開始推動藝術造街運動時,陳鋕銘二話不說,力挺到底。五年前,海安路藝術造街已經進行到第二期,也算小有名氣,陳鋕銘卻不輕易將房子租給他人。直到他因友人介紹,認識了一群想創業的年輕人。

「他(指陳鋕銘)很有想法,不希望這塊地方太商業化,希望多點藝術氛圍。」隨光呼吸創辦人之一的陳昭彣說,他們想創業,找了很多地方,感覺都沒有海安路上好,最後打動陳鋕銘將老屋出租的關鍵,還是在於經營理念,「我們也不想做商業氣息太重的店,要有藝術氛圍,又能保留老屋風味。」從中藥房到了咖啡廳,陳鋕銘的老家有了新生命,每逢周末,隨光呼吸裡幾近客滿,不論是想坐在沙發上享受片刻清閒,抑或是坐在窗邊,感受從窗外灑落的陽光,在在都讓隨光呼吸成了海安路上熱門店家。這是陳鋕銘替老家寫下的一頁新故事。

從拆除到重返繁榮,走了二十年,在這裡生活的人,已世代交替了。年輕人的心中沒有仇恨,他們有些人選擇重新回到這裡,再次扎根;有些人則將故事掀開新頁後,讓其他人去寫故事。

或許,再過二十年,已經沒有人記得清楚海安路原來的樣貌,只會想起藍曬圖、藝術造街的美麗,但在老居民心中,那條只有十米寬的海安路,一直都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57

印尼強震已致102人遇難,數千人流離失所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當地時間7日早上發生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省亞齊特區的6.5級地震,目前已造成102人死亡,700多人受傷。仍有人被困在廢墟中,救援工作還在進行。

中新社報道稱,印度尼西亞政府救災單位稱,3000多戶人家被毀,必須住在收容中心。

許多居民的房屋坍塌,他們變得無家可歸(圖:美聯社)

印尼總統佐科當天上午發表講話,對災區人民表示慰問,對遇難者表示哀悼。

地震發生後,印尼派出軍警、救援人員前往地震災區救援,全力搶救被埋居民,並不斷有遇難者遺體被發現,預計死亡人數還會上升。印尼政府周四表示,正往災區派遣更多的重型機械,幫助救援。

救援隊動用重型機械進行救援(圖:法新社)

據悉,地震發生於當地時間5時03分(北京時間6時03分),震中位於亞齊特區皮迪賈亞東北18公里處陸地,距亞齊特區首府班達亞齊約90公里,震源深度10公里。

印尼氣象和地球物理局負責人表示,6級以上地震之後,還發生了4次余震。

數千人擠進收容所和清真寺,有些人被迫在外過夜(圖:美聯社)

地震造成位於亞齊北海岸的 Pidie Jaya 和 Bireuen 區內約245棟建築物被毀或毀壞,包括民房,商店和清真寺,地震也破壞了道路,造成電線桿倒塌。

印尼所處的位置為多發地震帶。2004年12月26日,印尼亞齊地區發生里氏7.9級地震並引發印度洋大海嘯,引發高達30公尺的海嘯,造成沿岸國家近30萬人死亡,50多萬人無家可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673

全國民眾追悼「心仍是碎」日核災5年 17萬人顛沛流離

1 : GS(14)@2016-03-13 02:39:25

【宮城縣】■南三陸町居民在災後僅剩支架的防災中心建築前默哀。 美聯社



五年前日本東北部海域9級地震引發海嘯及福島核事故,今天日本旅遊業蓬勃發展,天災人禍恍惚已成過去,但其實仍有17萬多災民要離家避難、5萬多人要住臨時板房。日本政府昨天舉行311大地震五周年悼念活動,日皇明仁希望跟國民心連心,讓災民重過正常生活。


昨日下午2時46分,即五年前同一日地震一刻,在東京國立劇場出席追悼儀式的明仁、首相安倍晉三等政府代表,以及生還災民等1,200人,起立默哀一分鐘。會場正中央樹立「東日本大地震犧牲者靈位」,還首次擺放來自重災區福島縣的油菜花,象徵未來與希望。



【福島縣】■浪江町一對夫婦以鮮花悼念在海嘯中離世的女兒。 美聯社

【宮城縣】■石卷市警方仍在災區搜索失蹤者骸骨。 路透社

■日皇明仁偕妻在東京國立劇場出席追悼儀式。美聯社




重建費預算將減

「猶如黑色高牆的波浪高速湧向仙台平原的電視畫面,至今無法遺忘。」明仁續道:「五年來大家一直同心協力克服多個難關,為復興而不斷努力……願繼續跟國民心連心貼近,讓活在困難的人盡快重拾正常生活,不遺下任何一人。」安倍致辭時亦承諾「將吸取大地震教訓,做好防災避難對策,並繼續加強對災區支援,早日振興災區」。但實情是,目前全國各地仍有逾17萬人因海嘯與核事故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重災區岩手、宮城與福島三縣有5.7萬多人住在臨時房屋,而下月展開的財政年度用於重建的預算將會減少。



「掙扎如何重過新生」

東京以外的地區,民眾亦自發進行默哀和追悼活動。「災民的心仍是碎的」,昔日在岩手縣陸前高田市捕魚的佐藤先生指,「不知如何是好,連試都不去嘗試走出災害陰霾的人,正在增加。」同市的義工消防員、在海嘯中痛失51名同袍的熊谷先生,慨嘆「基建正在恢復,人心卻非然。我原本以為時間可以療傷,但死者容貌至今仍歷歷在目,太多遺憾,不能言喻」。退休市政府職員山下先生說:「現實是我們仍感受到那傷疤,大家仍掙扎着如何重過新生。」2011年3月11日,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黎克特制9級強地震引發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發生核洩漏事故。據官方統計截至前天,共造成15,894人死亡、2,561人失蹤,至少3,407人因震後生活困苦或壓力過大而死。日本放送協會/共同社/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2/195264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7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