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失敗為企業成功之母?

2010-8-2  TCM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我們過去都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事實上這犯了邏輯上的謬誤。去問每個成功的人,「是不是失敗過?」答案一定肯定,所以就有人做錯誤的結論:「失敗是成功之母!」(笑)……。

失敗經驗,能向他人學習?

聯強國際集團總裁杜書伍(以下簡稱杜):這是過於簡單的邏輯……,哈哈。失敗最多只能記取經驗防止再失敗,但不失敗,不等於成功呀!

湯:對對。就像《從成功到卓越》(From A to A+),問卓越企業你過去做了什麼?它講,「喔,我做了這五件事」,但並不表示做這五件事,你就會成功,王永慶小學畢業能成就大事業,並不表示其他人小學畢業也能成大事業。

杜:別人的經驗拿來用,要拿捏得準,因為時空與搭配因素不一樣。你必須要拆解別人成功或失敗的內涵:到底決策(Decision making)源頭的思維是什麼?他到底有沒有盲點?要不斷對應自己的判斷力,不是看到一個故事就完了!

失敗的經驗會告訴你,「喔!這個地方原來我沒想到!」多了就變成你的資料庫。可是若一再失敗,都沒學到東西,失敗一千次也等於是零。

湯:您失敗過嗎?

杜:很少。

湯:為什麼?

杜:我從其他人的失敗中學習如何不失敗。

湯:所以你不停分析其他公司成功或失敗的個案,然後得出你自己的結論。

成功企業,為何走上衰敗?

杜: 所謂的成功會有後遺症,是在後面幾年會出現的。成功最大的幾個問題:第一是員工就沉迷在成功裡面,沉浸舒適圈,過分自信自大,能力於是逐步退化。像是(業 績)千萬級的業務員,賣得很好,那是他的能力還是公司的能力?企業成功的力量很大,但有的人不知道,就以為,我真的很行喔。

尤其,成功企業會一直擴張,它要找更多人進來,但很多人進來尋求安逸,所以就變質了。好,當你知道(成功可能)有這個後遺症,你趕快就要弄配套下去,更嚴格的考核。

湯: 避不了呀!有人調查過歷年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五百大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四十年左右,微軟(Microsoft)或英特爾(Intel)多角 化都不能算是成功,柯達(Kodak)明明知道技術從軟片轉成數位,也還是無法轉運,這些大企業,人沒有問題,錢也沒有問題,為什麼避不了失敗的命運?

杜:中國人講一句話,「物極必反!」當這個東西(成功)越大,後遺症就越明顯。

湯: 不一定是這樣,物極不一定必反,這裡面有其他因素!我的觀察是這樣的。上市公司講究對股東的報酬率,當企業很成功時,每一股可以賺二十塊,股價高漲,評估 多角化機會時,會以現在的獲利率做為標準,但哪裡去找一股賺二十塊錢的新事業?沒有啊!只好堅持本業,等到本業和公司一起走入歷史,問題就出來了。

杜:往往一個上市公司,一個專業經理人,當他每年要賺一個資本額,形成他的股價掛在那裡的原因,沒有一個CEO敢講說,「很抱歉,明年我只能賺○‧八個資本額。」這個就是我們講的泡沫化,就是大家一直撐,一直撐,撐到泡沫崩壞……。

湯:所以為何說成功是失敗之母,因為你成功了,忘記控制你的後遺症,當它慢慢發酵時,你死了都不曉得。

杜:所以我說,不能夠太大、太成功。其實你身為CEO有時候知道,這次成功裡有一些東西可能是機遇,有些東西還是脆弱的,所以,你會擔心,但是你的員工不見得知道。

例如,企業成功,當然要分享員工,所以員工收入增加,哇,每個人都分好多錢。這一來,有人就認為我要享受我的財富,就放鬆了,第二,期望值越來越高,你下一次要餵更多給他,他才認為是激勵。當你太爽的時候,就很容易產生太不爽。剛開始,就應該適當的給(獎勵)。

怎麼從成功或失敗中累積實力?

湯:你建議,CEO怎樣從成功或失敗中累積實力?

杜:我的決策,不會讓失敗傷到我的筋骨。只要不傷筋骨的話,我就可以繼續走下去。以前我可能弄一個東西,虧損一千萬,我就完蛋了。但是現在,可能我做了一個決策,虧個三億、五億,我還沒事。是這樣累積上來的。

湯:我記得您說過,一件事情如果有七○%成功機率,那三○%的風險,不會危及企業根本,你就覺得可以試;但如果有九○%可能成功,但那一○%的失敗機率,會傷到筋骨,就不會去試……。

杜:但是呢,今天假使說反過來,可能有八○%、九○%失敗的機率,只有一○%的成功機率,但這個失敗也不會傷到我的筋骨,我就做!

有些時候你得賭,不過,這有個條件是,你想要在這個領域突破。相對的,某一些領域,你已經很不錯了,有八○%(成功機率)我也可能不做啊。要不要承受風險,要根據策略跟承受能力。

什麼樣的失敗非企業之過?

杜: 其實最恐怖的是破壞性的創新。有些不見得是(企業)成功帶來的失敗,而是另有一個平行的產業,新的工具出來,漸漸的從它的位置往這裡擴張,餅重新形成了, 你原來是第一,原來是獨占,現在變成了老二。我不認為任何領導人可以克服這種情況,這是產業的替代,這種情況只能另起爐灶!

湯:很難,很難,只有很少的企業,像IBM可以做到自殘(再造)。

杜:如果站在資本家角度,他也不會容許把金牛事業(cash cow)斬掉,他根本不希望多角化。你現在能賺錢,最好持續堅持下去,所以會要公司專注本業,由股東自己去投資多角化機會。

嚴格來說,你要跨另外的領域,真的越來越難。CEO怎麼樣去找到那個領域裡好的人?接下來,你要不要管?能不能管?企業就像人一樣,是有壽命(life cycle)的。這個不叫作失敗。

湯:但我們學管理的,都希望企業能再造生命曲線。回到結論,到底是成功為失敗之母?還是失敗為成功之母?

杜:這兩個都對,也都不對。不管是自己的失敗,別人的失敗,卻可能是你的成功之母,但回過頭來,你自己的成功,或是別人的成功,很可能是你的失敗之母。因為你照抄別人的成功,結果水土不服,沒有抓到關鍵。

結 論:別人的失敗是很好的學習對象,會成為你的成功之母,然而我的成功經驗,如果沒有控制成功的後遺症,會孕育未來失敗的機會,AT&T、 柯達、摩托羅拉這些公司的衰敗都是殷鑑。同樣的,對於他人的成功經驗,絕對不能以為裝了翅膀就會飛,一定要反省和思考他人成功的邏輯,是否適合本身的情 況,只是照抄,也會失敗。成功既是失敗之母,失敗也是成功之母,關鍵在是否能慎思明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