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2015年,汽車業經歷了幾十年的野蠻生長,國外汽車品牌和國內汽車廠商各自占據了相應的半壁江山。這一年,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呢?國內乘用車企業非常多。各大企業下轄的新型乘用車,為了適應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在銷售、市場方面都做了相當多的變革與突破。國內的公交車、商用車在產品技術研發、銷售、與境外合作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新舉措,值得我們關註。【詳細】
今年以來,自主車企銷量前三名分別是長安汽車、長城汽車和吉利汽車,其中長安自主品牌1~10月銷量為78.75萬輛汽車,同比漲幅高達32.8%。長城汽車緊隨長安之後,前10月銷量增長22.8%至58.74萬輛車。排名第三的是吉利汽車,前10月銷量為41.74萬輛,同比漲幅29.5%。自主車企增速最快的前三名則分別是江淮汽車、廣汽傳祺和長安汽車。
在與合資品牌短兵相接過程中,自主品牌從“挨打”到“反攻”。【詳細】
轎車市場節節敗退,但自主品牌卻憑借綜合性價比在SUV領域大獲成功。數據顯示,在購置稅減免新政的影響下,今年10月自主SUV的銷量超過35萬輛,同比增長85%。來自蓋世汽車的數據顯示,10月SUV市場排行前3的產品均為自主品牌,為哈弗H6、寶駿560以及傳祺GS4,自主品牌優勢十分明顯。
雖然如此,有觀點認為,自主品牌要在與合資品牌的競爭中走得更遠,同時需要補齊在轎車市場的短板。與此同時,隨著越來越嚴格的國家燃油消耗限值的限制,專註於SUV產品的自主品牌在油耗上也將遇到挑戰。【詳細】
在中央及地方密集出臺補貼等多重利好政策的催化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持續處於“井噴”狀態。2015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躍升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
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銷售雙雙突破7萬輛,下半年以來,在快車道中提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為3.64萬輛和3.4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倍和5.0倍;1~10月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18.12萬輛和17.11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倍和2.9倍。而根據工信部口徑統計的數據,新能源汽車增速則更快,10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5.07萬輛,同比增長8倍;今年1~10月,累計生產20.69萬輛,同比增長3倍。【詳細】
在經過今年10月汽車產銷環比、同比大幅上升的時間點之後,市場對於汽車行業的年度銷量數字,似乎也在逐步恢複信心。
1到10月,汽車產銷分別完成了1928.03萬輛和1927.81萬輛,產量略高於上年同期,銷量同比增長1.5%。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車也保持了高增長態勢,總計3.6494萬輛的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了4.2倍之多。
國產汽車中,包括長安、東風、比亞迪、廣汽等拳頭產品也有搶眼表現。這類產品的集體振奮,主要是因為在品牌定位、營銷方式、研發能力等多重原因引起的,而未來國產車的發展方向也會朝著電動化、電商化和智能化前行。【詳細】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爆程度超預期,綜合數據顯示,前10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突破20萬和17萬輛。以至於浙商證券在其近期發布的研報中,將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目標至33萬輛,較此前的預計數字增長32%。按照業內預計,到明年新能源實現50萬輛的銷量應該“全無壓力”。
中國在短短兩年的時間內超越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按照國家規劃,到2020年,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將達到500萬輛。數據之外,新能源汽車的使用途徑也在不斷的突破,新的商業模式正在崛起。不過,全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仍然認為:“冷靜來看,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優勢是局部的,整體情況與海外主流車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詳細】
外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不如自主品牌,其主要原因並不只是各地政府補貼政策與牌照補貼的雙重標準,更在其新商業模式探索方面的保守。
2015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全面爆發的一年,但與本土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提升形成對比的是,外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發展低於預期。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與本土企業在商業模式上的各種嘗試不同,外資品牌的新能源汽車的營銷方式過於單一。這或將是制約其進一步快速發展的關鍵。【詳細】
經過“金九銀十”之後,2015年中國車市逐漸進入尾聲,今年整體銷量情況也基本明了。今年1~10月,我國汽車銷量為1927.81萬輛,同比1.51%,與期中考1.4%的增速以及前三季微增0.3%這兩份成績單相比有所進步,但明顯落後於去年6.86%的增速,比起2013年增長13.87%的成績更是相差甚遠。
自從2013年邁入年銷2000萬輛這一級別之後,中國車市增速逐年放緩,這一龐然大物“手腳”很難再像此前那般靈活。汽車專家張誌勇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未來幾年,低速增長將成為中國汽車發展的新常態。【詳細】
與乘用車市場的百花齊放不同,中國商用車技術的發展與推廣相對較慢,但由於受國家政策影響明顯,中國的卡、客車企業在2015年仍然作出了一些令市場滿意的舉措。
隨著越來越嚴格的排放法規的出臺,今年也是中國商用車排放標準全面由國三升級到國四的關鍵之年,商用車企業在加大成本更換更先進的柴油機等動力的同時,也在新能源與智能化駕駛方面作出了積極探索。【詳細】
在一片質疑聲中,樂視、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高德地圖等互聯網企業依然在造車路上勇往直前。一群“門口的野蠻人”,正試圖通過行動證明造車夢可變成現實。
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加入造車陣營,這將會顛覆傳統汽車行業嗎?業內對此存在分歧。對互聯網企業造車,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比亞迪總裁王傳福等汽車大佬並不看好。王傳福毫無掩飾自己鮮明的態度:“這只是一個概念和炒作而已。”【詳細】
車市步入“新常態”的拐點,汽車金融和保險的市場潛力才剛剛得到展現。數據顯示,2014年汽車金融、保險等關聯服務的市場規模已經超過6000億元,未來將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按照羅蘭貝格的預計,到2020年,汽車金融和保險的市場規模將達1.8萬億元。
傳統的汽車金融公司早有布局,但市場拓展的進展並不是十分順利,新的互聯網公司試圖利用自己的優勢,切一塊市場蛋糕。去年以來,無論是在傳統還是互聯網金融領域,新的轉變都在發生,但同時,二者也都面臨著系列的問題待解。【詳細】
京東與阿里的互撕反映出電商平臺之間的競爭的白熱化,不過,相較於消費品電商的激烈競爭,汽車電商依然處於摸索的起步階段。
雖然大家都認為未來電商將成為一種趨勢,傳統的4S模式雖然有存在的價值,但在效率上還有待提升,而互聯網能最大程度的降低邊際成本。但是,汽車電商除了線下資源的布局之外,還會遇到更多的挑戰,只能曲折向前。【詳細】
中國好聲音上優信二手車60秒的鬼畜廣告和滿大街“瓜子二手車直賣網”的宣傳,讓二手車這個原本溫不吞的市場一下子火了起來。
“今年不光是二手車電商,包括新車電商,都在努力的造勢。但在我看來,做二手車電商比新車更為困難。”一位長期關註二手車行業的人士林明(化名)認為。首先,作為一個大宗消費品,汽車電商本身就對線下服務體系的搭建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即便是阿里這樣的巨頭,要做電商也必須牽手永達、和諧等經銷商,解決線下服務的問題。二手車就更不用說了,由於信息的不透明、一車一況、一車一價,導致消費者在消費習慣上,會更大程度的依賴傳統的線下模式。因此,他認為“這輪資本的進入和大規模廣宣的投入,在我看來確實是提升了消費者對二手車的關註,但能為平臺帶來多少實際的成交還說不清,上半年大規模的資金進入其實已經讓整個二手車市場堆積了巨大的泡沫”。【詳細】
得益於互聯網的發展,百年來的堅固汽車鏈條終於開始松動,但在核心緩解,互聯網企業仍然難以突破。
在以無人駕駛為技術路徑的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博世、大陸、德爾福、天合等傳統供應商仍然在毫米波雷達、車道保持系統、激光測距系統、紅外攝像頭、立體視覺、車輪角度編碼器等關鍵技術領域保持領先,並在跟地圖供應商爭奪頂層系統的設計入口。
但隨著互聯網的介入,以及車聯網的發展,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務類軟件供應商也將介入到整個產業,盡管它們中的大多數仍然避免不了被並購的命運。【詳細】
今年是出租汽車行業巨變的一年,這從廣州的車牌競價跌宕起伏中可見一斑。今年1月,廣州個人車牌競拍成交均價為1.31萬元,緊接一路攀升,7月飆升至3.78萬元,隨後又降溫,9月以及10月穩定在1.7萬元上下。車牌價之所以出現巨幅振蕩,與廣州網絡約租車急劇升溫以及回歸理性緊密相關。
Uber(優步)在Uber在全球單個城市里訂單量最高的城市是廣州。從去年2月份進入廣州,乘客量和合作司機數量一直在增加,從今年1月份到11月2日,Uber廣州用戶的數量增加了30倍。私家車紛紛加入Uber行列,專車一下急劇增加,不僅擡高了廣州車牌競拍價,還對傳統的士行業造成不小的沖擊,因此遭到諸多非議。【詳細】
10月,特斯拉將系統升級到7.0以後,一夜之間全球4萬輛ModelS具備自動駕駛模式,仿佛讓整個業界相信無人駕駛時代即將來臨。
實際上,特斯拉所強調的“高度自動駕駛技術”仍然是處在一般自動駕駛與高度自動駕駛之間,距離真正的高度自動駕駛時代還有很遠。
據了解,目前業內最樂觀的估計是,2020年將是全球將有首批高度自動駕駛車輛投放市場,並迅速得到發展和普及,到2025年高度自動駕駛車輛將占到當年總銷量的25%。【詳細】
如果說向無人駕駛進軍是這一輪汽車電子供應商的轉型方向,那麽向後市場進軍則是輪胎、機械類供應商的主要發展方向。
根據介紹,隨著中國汽車市場增速變緩,特別是商用車市場出現銷量下滑,這其實對中國中小輪胎企業影響不大,因為他們的主要利潤來自售後汽配市場,但由於前裝市場的不景氣造成國際大品牌的輪胎供應商也紛紛轉向售後市場,並加大了對前裝市場的開發。而隨著“賣輪胎”等互聯網企業的出現,又造成了整個後市場輪胎產業的零利潤或低利潤,而這正是造成這些中小輪胎企業破產的關鍵。【詳細】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